浅析《淮南子》管理主客体关系思想

2015-06-16 13:55王东
商业经济 2015年5期
关键词:淮南子

王东

[摘 要] 管理活动本身是管理的主客体辩证关系的统一。《淮南子》中关于君臣的论述,十分详尽地描述了管理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即管理主体决定客体,客体服从和反作用于管理主体,违背了这种关系必然带来管理上的混乱。乘势、执术即管理主体凭借着上位的权势或掌握的对己有利的管理形势,去统帅驾御管理客体且管理方法得当,君臣异道的上下级分工原则即管理主体在具体管理活动中,应了解全局后再下结论。这三种管理方式是维持正常管理主客体关系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淮南子;管理主客体;关系的定位

[中图分类号] D230 [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 Management activity itself is the unity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s and objects in the management. In Huai Nan Zi, the discussion about a ruler and his ministers is a detailed descrip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In other words, subjects of the management decides the objects; the objects obey and react on the subjects of the management. Violation of this rule will inevitably bring about management chaos. "Chengshi" and "Zhishu" are terms used when management subjects, relying on the superior power or a good management situation, command or harness the managed objects and the management method is proper. "Junchenyidao" tells the principle of division of labor for superiors and subordinates. A superior should understand the overall situation before getting a conclusion. These three management methods ar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mainta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in normal management.

Key words: Huai Nan Zi, subjects and objects of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positioning

《淮南子》,主要继承了老庄思想以及战国时期兴起的黄老道家思想,是公认的代表我国西汉初年的黄老道家思想整体水平的集大成者。它是汉武初年由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以黄老道家思想为本,兼融诸子百家思想,目的是向当时的统治者汉武帝敬献的治国之策。因此,《淮南子》里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而其中《淮南子》关于君臣的论述,十分详尽地描述了管理主客体或管理上下级的辩证关系,对我们今天的管理活动仍然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君制臣,臣事君”:管理主客体关系的定位

(一)“君制臣,臣事君”的管理主客体关系内涵

关于管理的主客体关系,《淮南子》告诉我们:

“君,根本也;臣,枝叶也。根本不美,枝叶茂者,未之闻也。”这是对君臣关系的明确定位,但是还太笼统,不够深入。

《淮南子》进一步继续指出:

“夫人主之听治也,虚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者,则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国之道明矣”。这里,《淮南子》告诉我们,“君制臣,臣事君”既然可以说成是治国之道。那么,这也就从根本上对管理主客体关系进行定位。这就是“君制臣,臣事君”,即管理主体决定客体,客体服从和反作用于管理主体。

(二)违反“君制臣,臣事君”定位的后果

如果违反了“君制臣,臣事君”定位,其后果,《淮南子》告诉我们:

“君人者释所守而与臣下争,则有司以无为持位,守职者以从君取容。是以人臣藏智而弗用,反以事转任其上矣。夫富贵者之于劳也,达事者之于察也,骄恣者之于恭也,势不及君;君人者不任能而好自为之,则智日困而自负其责也”君臣如果不能够正确地坚守自己的本分,即坚守“君制臣,臣事君”的本分,则会颠倒主客体的位置,即君不象君,臣不象臣,上下级关系颠倒,造成管理主客体在此特殊条件下的混乱无序。《淮南子》在这里就明确警告了如果不遵循“君制臣,臣事君”的管理主客体关系定位,会带来严重的管理混乱的后果。

二、乘势执术:维持管理主客体关系的必要条件

(一)乘势对于维持正常管理主客体关系中的作用

关于如何维持正常管理主客体关系,《淮南子》告诉我们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乘势。势,主要指权势或天地人等条件形成的管理形势。乘势,就是管理主体要掌握权势或者有利的管理形势。《主术训》里对此有多处描述。

“权势者,人主之车舆;爵禄者,人臣之辔衔也。是故人主处权势之要,而持爵禄之柄,审缓急之度,而适取予之节。是以天下尽力而不倦。夫臣主之相与也,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亲也,而竭力殊死,不辞其躯者,何也?势有使之然也”。在这里,《淮南子》说明了管理的主体即“人主”只要掌握了权势,可以使下属接受管理且竭尽全力努力完成自己作为下属的本分,“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亲也,而竭力殊死,不辞其躯者”。endprint

“由此观之,权势之柄,其以移风易俗矣”。这里说明了权势可以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当然也能够更好管理下属。

“摄权势之柄,其于化民易矣”。这里说明了掌握权势可以很好地教化万民,当然也能够更好管理下属。

“怯服勇而愚制智,其所托势者胜也”描述了只要掌握权势,怯懦者可以管理好勇敢者,愚昧之人可以统治有智慧之人。

“是故得势之利者,所持甚小,其存甚大;所守甚约,所制甚广。是故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五寸之键,制开阖之门。岂其材之巨小足哉?所居要也”。谁获得重要位置、有利形势就显得很重要,这样他尽管掌握持有的很小,但所能胜任的却很大;他尽管掌握守持的很小,但所能掌握的却很广。因此,十围粗的木柱,却能支撑千钧重的房屋的重量;五寸长的插销,却能控制大门的开关。这难道是木柱和插销的粗细长短足以胜任房屋重量和大门开关?不是的,而是因为它们处的位置(这里指管理形势)太重要关键了。《淮南子》在这里充分说明了管理主体掌握有利的管理形势对于维持管理主客体正常关系,从而导致管理成功的重要性。

综上,管理主体即君主,凭借其掌握的上位的权势或者掌握的对己有利的管理形势,去统帅驾御管理客体即群臣、百姓,这是维持管理主客体正常关系,从而发挥管理客体即群臣、百姓的才能,取得甚至移风易俗、天下大治的成功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乘势是维持正常管理主客体关系一个必要条件。

(二)执术对于维持管理主客体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关于如何维持正常管理主客体关系,《淮南子》告诉我们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执术。此处的术,主要指正确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执术,就是管理主体掌握正确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圣主之治也,其犹造父之御。齐辑之于辔衔之际,而急缓之于唇吻之和;正度于胸臆之中,而执节于掌握之间;内得于心中,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圣明君主治理天下,就好像造父驾御马车,善于控制缰绳、调节辔头、平和的吆喝,使得马儿能领会他的意思,马车的进退、转弯都能符合规矩,取道上路多远都能到达,可人马不会感到精疲力竭,这都应当归功于其神奇的驾御之术。

《淮南子》详细描述了成功的管理主体即“圣主”,其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掌握了正确的管理下属或管理客体的方式和方法。

又“是故舆马不调,王良不足以取道;君臣不和,唐、虞不能以为治。执术而御之,则管、晏之智尽矣;明分以示之,则庶、乔之奸止矣”。《淮南子》在这里描述了,管理主体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与否,分别会给自己带来管理的成功与失败。这也强调了掌握正确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对于维持管理主客体正常关系,从而取得管理成功的重要性。

另“是故有术则制人,无术则制于人。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制于蝼蚁,离其居也;猿失木,而禽于狐狸,非其处也。”

在这里,《淮南子》用鱼离开水,猿猴离开树林作类比,特别强调了管理主体即君主要取得管理的成功,必须掌握正确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综上,管理主体要取得管理成功的关键是掌握正确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即掌握管理属下的合适方法。因此,《淮南子》在这里也就明确告诉我们:执术是维持正常管理主客体关系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三、君臣异道的上下级分工原则

“故古之为车也,漆者不画,凿者不斫,工无二伎,士不兼官,各守其职,不得相奸,人得其宜,物得其安。……上操约省之分,下效易为之功,是以君臣弥久而不相厌”。古时候造车子,漆工不管画图、雕匠不管砍削,各类工匠只擅长一种技能,就像士人不兼官职一样,这样各守其职,反而相安无事、互不侵犯、各尽其职;这样人得其宜,物得其安。在上的君主持守简约,下在的官吏就容易做好本职事情,这样君臣虽然长处一起,但不会产生厌倦之感。

首先,《淮南子》指出,上下级都应该专注于各自的本职而不越界的专业化管理方法。

《淮南子》提出,“主道员者,运转而无端,化育如神,虚无因循,常后而不先也;臣道员者,运转而无方,论是而处当,为事先倡,守职分明,以立成功也。是故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各得其宜,处其当,则上下有以相使也”。

在这里,《淮南子》阐释了“君臣异道”,即“君无为而臣有为”,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根本之道。具体来说,管理主体(这里指君主)的主要职责和本分是把握管理活动的大方向、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及管理的战略指导方针,掌握最终决策权。因而其管理不宜过细,让属下有自己发挥才能的余地和空间,形象来说,就是做到大事不糊涂,善于象“天圆”一样灵活变通,以不变应万变,以虚应实。而管理客体或者是管理者的下属的主要职责和本分负责办理具体事务,这就要求他象“地方”一样办事必须有原则性,方正刚直,兢兢业业,言行得体,谨小慎微。这样的结果就是,君臣(管理主客体或管理的上下级)才能够各司其职,各行其道,配合默契,彼此事简易而不生厌恶。

还要指出,这里的“常后而不先”,它与老子所言“后其身而身先”大意是一致的,即在具体管理活动中,上级管理者对于具体事务不能够过早、草率、武断地下结论,应当等属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事务的来龙去脉清楚展示出来后再下结论。

四、小结

综上所述,本部分主要探析了《淮南子》中管理主客体的正常关系及其必要条件。这就是“君制臣,臣事君”的正常管理主客体关系,即管理主体决定客体,客体服从和反作用于管理主体。探析维持这种管理主客体正常关系的两个必要条件。

第一,乘势,就是管理主体要掌握权势或者有利的管理形势。这是管理主体能够维持管理主客体正常关系,从而取得管理成功的必要条件,即乘势是维持正常管理主客体关系一个必要条件。

第二,执术,就是管理主体掌握正确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这是管理主体能够维持管理主客体正常关系,从而取得管理成功的另外一个必要条件,即执术是维持正常管理主客体关系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第三,君臣异道的上下级分工原则,管理的上级(这里指君主)的主要职责和本分是把握管理活动的大方向、管理问题的关键所在,管理客体或者是管理者的下级的主要职责和本分负责办理具体事务。

[参 考 文 献]

[1]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主术训[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284

[责任编辑:刘玉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淮南子
嫦娥奔月
“道”、“因”、“权”、“义”与《淮南子》政治哲学的结构
传世文献援引《淮南子》许慎注的体例
论《淮南子》的治学观
《淮南子主术训》之法律起源观
“淮南子”文化产业化治理的SWOT模型分析研究
《淮南子》一部先汉学术史
中国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典籍顺译范例:《淮南子》翻译研究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淮南子》生态思想研究述评
浅析《淮南子》的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