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课堂添点作料

2015-06-16 18:51黄鉴古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作料思品答题

黄鉴古

一天,某教师临时有事,要我替他上课。我像往常一样,拿着课本,精神抖擞地走进教室。学生们一见是我,齐声背书:“老师,不是你的课,搞错了。”我目视全班,笑而不语。只见大家伸长脖子,翘首以望,既疑惑,又兴奋,似乎还充满了期待。我微笑着跟他们解释:“你们某某老师有事不能上课,我们上思品课。好吗?”话音一落,几十张嘴巴一齐高呼:“好!”有的学生捶着桌子,叫喊:“爽!”有的学生打着响指:“幸福!”整个班级像吃了兴奋剂似的,一扫先前的沉闷、慵散及无精打采,热情欢迎我,极力配合我,既像我的托儿,又像我的啦啦队。

在全校学习风气普遍不浓,绝大多数学生厌学不学的氛围下,我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们的爱师?我的课堂为什么“风景这边独好”?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认真的总结反思。

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是首要前提。思品课程的功能和性质决定了它不是应试教育的工具,而是塑造灵魂的载体。因此,我的课上永远没有死记硬背,没有“答题指导” “答题原则” “答题要点”,有的只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课堂与社会的对接,教材与体验的契合。我的课上永远没有“优生”“差生”之分,没有“先进”“后进”之别,只有正在成长的学生——只不过他们成长有先后,前进有快慢。再就是,我的地盘我不做主。每周一节的早读课,我从不要求他们读思想品德,而是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读语文,或读经典,或读英语,或读小说。每周一节的晚自习,不上课,也不做作业,而是看电影,看青春励志片——学生兴趣浓厚,我也始终认为一部优质励志片胜过数节口头灌输课。

这些做法培育了学生初步兴趣,解除了学生心理防线,拉近了师生距离,为下一步打下了基础。

我的第二妙招是用时事故事做向导,直攻他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之处。思品课程枯燥无味,有的内容离他们生活较远,而内容各异的故事则是一副副灵丹妙药,能化枯燥为生动,化无味为爽口,化天边为眼前。以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的人身权利》为例。去年,我导入的是四川省最大的黑社会头目刘汉刘维的故事:他们草菅人命,滥杀无辜,打死打伤多人,害得人家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种非法剥夺别人生命、残害别人健康的恶劣行径,触犯了法律,为法律所不容,最终自己身陷囹圄,被处死刑。一个不尊重别人生命和健康权利的人,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也得不到任何保障。学生们一个个瞪大眼睛,竖起耳朵,打起精神,听得津津有味,为本节课的顺利完成作了极好铺垫。

同样是这一课,今年我则由身边的例子导入。今年正月初四,我镇有个34岁的居民因吸毒过量,落水死亡,成为轰动全镇的特大新闻。我引用这一身边惨案,引导学生们思考:因为吸毒,视生命如儿戏,死者结束了自己年轻而又宝贵的生命,他还能享有法律赋予他的各项人身权利吗?他亲手导演了这一人间悲剧,给家庭造成了什么伤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警示?因为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学生们一个个聚神聆听,凝眉沉思,交头接耳,讨论热烈。有学生当场演说:“老师,您用故事给我们讲道理,我们懂了,生命和健康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家庭和社会。今后,我们一定好好珍惜。”这样,原本被他们“忽视”的人身权利,就日益被他们重视起来,视若珍宝。

课堂社会化,学生公民化,教学实践化,是我赢得生心的第三个法宝。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讲到怎样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案例:假如你父母让你辍学打工,你如何利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我的要求下,学生自导自演,演了一幕情景剧:一人饰演学生,一人饰演父亲,几人组成“法庭”。学生自己写诉状,自己请“律师”,自己到“法庭”起诉,“法庭”开庭审理此案。原告被告当庭辩论,“审判长”听取控辩双方意见后,引用有关法律条款作出“判决”:责令家长护送学生到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一场“诉讼”,既是一堂思品教育课,又是一堂法制启蒙课。

炒菜需要作料,它能让小菜变佳肴。同样,一堂受学生喜爱的课,也是需要作料调和的,这作料和学生的“心”碰在一起,就发生了物理反应——学生成了“俘虏”。

(作者单位:监利县福田中学)

责任编辑 严 芳

猜你喜欢
作料思品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时间的作料
时间的作料
一图作料 调出满堂彩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