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阳明”为基 建文化高地

2015-06-19 16:11吴文仙豆文君
当代贵州 2015年40期
关键词:阳明王阳明学堂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吴文仙 豆文君

以“阳明”为基 建文化高地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吴文仙 豆文君

编者按:在孔学堂书博会上,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平,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王纯,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丁为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钱明、《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就“阳明文化的传播与出版”展开对话。贵州如何抓好阳明学的教化?如何依托优势,将阳明文化打造为贵州的又一张文化名片?本刊记者邀请以上专家共同探讨。

天下王学以贵州为渊薮

董 平:浙江是王阳明的诞生地,贵州是阳明学的诞生地。因为有当年的“龙场悟道”才有阳明学的产生。天下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场为始发地。贵州构建“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要深入挖掘阳明精神,充分认识王阳明的人格魅力。王阳明作为一位“致良知”的提倡者与实践者,他襟怀浩荡,胸次洒落,心体光明,略无渣滓。王阳明在有限的生命里真正做到了古人所赞叹的“立德、立言、立功”,成为“真三不朽”的人格典范。

钱 明:谈及贵州在阳明学研究的优势,我想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冈田武彦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阳明学家,为研究阳明心学,冈田武彦曾亲访中国8省区80余县市,行程两万余里。凡王阳明去过的地方,他都去过了。贵州修文龙场,冈田武彦去过3次,历经25年创作近90万字的《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这也是以知行合一的方式研究阳明文化。相对远在其他地区的学者来说,贵州研究和弘扬阳明文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利用自身优势以“知行合一”的方式深入研究和挖掘阳明文化的当代价值。

10月17日,“阳明文化的传播与出版高端对话”在贵阳孔学堂举行,贵阳学院教授、贵州省阳明学学会会长王晓昕(左一)担任嘉宾主持,上海古籍出版社副社长王纯(左二),《光明日报》国学版主编梁枢(左三),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平(左四),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丁为祥(右五)、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钱明(左六)围绕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龙 尧/摄)

董 平:首先,研究阳明文化,需要严谨的态度。现在有些机构和个人,用一种猎奇的方式去研究和传播阳明文化。国学是严肃的,传统文化不能被随意调侃,任由人“戏说”。阳明文化的研究与传承,一方面要复兴,一方面要繁荣,同时还要警惕“巫术化”倾向。

其次,作为传承和弘扬阳明文化的主体,我们想要感受阳明文化的内核、传承阳明精神,就一定要阅读王阳明的经典著作。经典文献是思想文化的载体,阅读经典就是在传递思想、传承精神。

丁为祥:从儒学教育的角度来讲,我认为阳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一种“人格相承”,让大家去理解古人的精神,理解古人的人文情怀,让阳明精神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从而实现阳明文化的薪火相传。对于自己的学生,我一向要求他们重视实践。我对他们说:我在看什么书,在研究什么问题,你们也要跟着看什么书,研究什么问题,跟着学一段时间后,你就找到“门道”了,这就是在学中干,在干中学。

让阳明精神润泽现代社会

梁 枢:研究和传播阳明学,要依托学科建设的力量。如果把阳明学等中国传统文化变为一门学科,必定能形成一个核心生产力,我们可以围绕这个生产力进行学科、教材、教学和科研建设,从而形成一批系统学习和研究这门学问的人群,然后相关专家学者将这些成果传播出来,形成“涟漪效果”。当有大批教材、传播学者、学生等将阳明学代代传下去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文化建设,阳明学的研究和发展才会取得新的突破。

董 平:今天对阳明文化研究要更加注重宣传阳明精神,让普通民众了解并认可阳明文化的核心内容,让阳明精神深入人心才是根本。以“致良知”为例,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去实践,在实际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这就是阳明文化研究的突破点。

董 平:阳明文化的传播不只是纸上文章,还要创新传播形式和手段。比如,还可以通过宣讲、影视剧、舞台剧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阳明文化。以多种传播手段向大众充分表达阳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价值,通过阳明文化的传播与表达来构建新的精神世界。

王 纯:我认为阳明文化传播需要探索更接地气的方式。互联网技术缩短了读者与国学的距离。除了纸质著作的出版,传统文化的传播还需要依靠新兴媒体,利用这些快速传播的渠道和平台扩大影响力。例如,孔学堂书博会举行的一系列关于阳明学的宣传活动,非常有影响力。像这样利用出版、网络、影视、活动等多种途径,相互补充、发挥聚合效应,定能使阳明精神发扬光大。

丁为祥:20世纪80年代,我在陕西师范大学读研究生,以阳明学为选题撰写毕业论文,当时在陕西各地的图书馆都找不到与阳明相关的文本。现在,传播阳明文化的方式很多,我既担心阳明学传播不广,又担心阳明学研究脱离人本身。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阳明文化的传播最终要回到人身上来,使其流淌在大众的生活中。我们研究阳明文化,目的是以他的精神成就影响现在的人,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我给学生讲课经常举一个例子,把蛇皮比作古人的成就,我们研究蛇皮,其目的还是为了研究蛇本身,而不应该把蛇皮抖得哗哗作响。

激活阳明文化的时代价值

董 平:以阳明学为基石,不是说人人都去研究阳明学,而是倡导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阳明精神的现实价值,要把阳明文化的精髓用各种形式来传播,使之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贵州有龙场悟道的基础,有建筑宏大功能齐全的贵阳孔学堂,有孔学堂书局、《孔学堂》杂志等等,传播和研习阳明文化具有先天和后天的优势。

我想,以阳明学为根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文化高地,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当贵州普通百姓、领导干部都懂得并践行“知心合一”“致良知”等阳明文化精髓时,我相信贵州的文化建设、贵州的精神面貌一定会有全新的变化。

王 纯:第一次听说贵阳建孔学堂时,我有点惊讶,总认为孔学堂应该在山东。但事在人为,如今贵州以孔学堂为抓手,以阳明文化为核心,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探寻时代坐标,做的很有气势,颇有成就。贵州凝集多元文化力量,建设文化高地,我认为持之以恒很重要。常言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希望贵州不断开拓创新,变“小成”为“大成”。

丁为祥:“此学非口舌所宣,此学非笔墨所限。”要想让阳明学普惠大众,就要激活阳明学的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阳明文化产生兴趣,关于阳明学说的书籍也越来越多,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激活阳明精神、激活文化遗产。让阳明精神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形成“通感”。

梁 枢:贵阳孔学堂开展 “讲堂国学”虽然很好,深受大众喜爱。但“讲堂国学”有获取知识不成系统的局限性。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群众是基础,但各级干部是关键,贵州可以针对各级干部、基层党员设置系统学习计划,比如开展“阳明学公开课”等。

(责任编辑/姚 远)

猜你喜欢
阳明王阳明学堂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
阳明海运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