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复兴与道德重建

2015-06-19 16:11韦佳妤
当代贵州 2015年40期
关键词:国学孔子文化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韦佳妤

国学复兴与道德重建

文丨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韦佳妤

编者按:10月16至18日,为期三天的首届孔学堂·国学图书博览会让“国学”二字再度成为焦点。国学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看待当下的“国学热”?学习国学在当代有何价值和意义?记者就此专访著名学者吴光教授。

国学复兴是不可阻挡的趋势

吴 光:进入新世纪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学在中国出现了复兴的势头。“国学热”持续升温的背后,实际上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人们在经济上富足的结果。也就是说,经济上的相对富足,必然会推动社会精神文化的需求。但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经济崛起后文化建设没跟上,整个社会功利主义盛行,道德滑坡严重,唯利是图、不讲诚信等事件层出不穷,整个社会亟需道德人文精神加以导正。在此过程中,国学日渐深入人心,移风易俗。可以说,国学复兴是大势所趋。

吴 光:当下“国学热”呈现出六大标志:首先是各种学会、学院、中心、学社等组织如雨后春笋,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其次是各种国学讲坛、讲会、论坛、读书会、研讨会绵延不断、覆盖全国;第三,各种国学读本、丛书、文集、原著资料出版物百花齐放,争先出版;第四,各地修建国学建筑(国学的物质象征)日益众多,如国学会馆、孔庙佛寺道观、碑刻铜像、中式园林等;第五,各级领导干部掀起学国学的热潮,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总结了诸如仁者爱人、知行合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第六,传统文化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官方话语中,如“和谐社会”“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都不同程度吸收了国学元素。

本期访谈嘉宾:吴 光 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特聘教授级暨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客座教授等职。(受访者供图)

吴 光:“国学”一词,古今涵义不同。国学在古代指国家最高学府,周称成均、辟雍,汉称太学,隋以后的国子监,都称“国学”,与郡学、县学相对而言。清末以来的“国学”概念,则与“西学”相对应,如梁启超1902年办《国学报》即然。

国学的定义有数十种,但不外乎三类:一是狭隘国学观,如称国故之学、考据之学、经史之学、六艺之学等;二是中义国学观,如称国学为儒、佛、道三家之学,或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三是广义国学观,或指有别于“西学”“马学”的“中国传统文化”,或指统括中、西、马一切学术的国家学术文化。

我本人倾向于中义国学观,所谓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导,以儒佛道为主体,兼容诸子百家、多元发展的学术思想体系,是涵盖经、史、子、小、文、艺等学术门类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对国人而言称“国学”,对世界而言称“中华国学”。

短信》今年1—9月,贵州“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累计完成投资306.5亿元。

“一道八德”的价值体系

吴 光:在我看来,国学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一道八德”论。所谓“一道”,即“仁道——国学的根本之道”。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荀子说,“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就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价值的肯定,《孟子·离娄上》说:“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这是对儒家核心理念的精辟概括,是国学的根本之德。

“仁”的基本涵义有三:一是有德之人,二是为人之德,三是根本之道。诚如孔子所云,“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也就是说,政治的要义归根结底在于实践仁道。而在“仁”的总体观照下,中华国学的常用大德,可以概括为义、礼、智、信、忠、廉、和、敬八大德目。

吴 光:所谓义者,“宜也”,义就是合理、适当、公平、公义。对于政治而言,也就是要求执政者政策合理,执法适当,分配公平,坚守公义;礼者,“序也”,礼就是适度、有序、守礼、守法。礼的根本特性就是讲究规则、秩序,现代治理则应提倡“礼法共治”;智是指知识的积累,认知的能力与智慧的运用。孔子说:“知者不惑。”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个“智”,为历代儒家所重视,视为五常德或三达德之一;关于信,《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是真实无妄的“天道”,“诚之者”就是信守这个天道,即人道之“信”。“诚信”的基本涵义是诚实、守信、践诺、守法,尊重客观实际,坚持实事求是。“诚信”既是立身之本,也是立业之本、立国之本;关于忠,忠在古代主要是指臣忠于君的为臣之道,也引申为忠于国家社稷、忠于人事。今天,忠的涵义更为丰富,包含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等多重涵义;关于廉,廉是中华传统文化一贯重视的政德,其基本含义是廉洁奉公、公正无私。《管子·牧民》篇提出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核心价值体系论述。孔子提出了“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廉政思想。廉政首要廉正,即廉洁公正;

最后谈一谈“和”与“敬”:和是中道,其基本含义是执两用中,和而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传统。中华文化传统的和谐思想,历来是提倡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多元和谐,而非强求多元的同一;敬有敬天、敬祖、敬父母、敬师长、敬朋友、敬业等等。《周易》讲“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孔子曰,“今日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別乎?”因此,“敬”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核心价值。

以国学助推现代化发展

吴 光:在我看来,国学“一道八德”的核心价值虽然取自传统,但同样具备现代性和普世性。所谓现代性,就是能够被现代社会所容纳,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所谓普世性,就是能为全人类所接受、吸纳,成为人类共同价值。上世纪80年代“文化热”的讨论中,许多人都讲“儒学”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到后来,亚洲四小龙的发展保留了诸多儒学元素,儒学非但没有阻碍现代化,反而促进了现代化,促进了道德人文精神的普及。所以,国学的核心价值是具有现代性的,能够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现在,许多人不知道文化自信为何物,不知道中华传统美德是什么,这是国学教育缺失的后果。

吴 光:学习国学不是复古和照搬,而是要重塑核心价值观,使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适应我们的时代。关于学习国学的意义,简单来讲就是有助于为学、为政、为人、为道、经世致用、人文化成。具体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利明道立德:首先是明仁道,天道贵诚,人道贵仁,孔子论仁政:“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荀子说:“王者先仁而后礼”;程颢说:“学者须先识仁。”这些都是明仁道。其次是立常德——有政德,比如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官德,如廉洁公正、以民为本;有民德,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等。

二助修身齐家:君子修身,正己正人。国之不立,家之不齐,天下就不能太平,所以说治国平天下,修身齐家是根本。

三促立志向学:“民胞物与”“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都是立志向学的名言。201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贵州大学师生座谈的讲话中特别强调“立志”,其中就引用了王阳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四晓执政为民:为政以德,民富国治。所谓“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即政之兴废在民心,故而,要与民休息,为民兴利除害、谋利计功。

吴 光:学习国学,方法多样,不拘一格。从我个人的建议来说,其基本方法是选读、复读、精读,由浅入深,由粗到精,循序渐进,反复学习。

具体可按以下三步走:首先浅读入门书,先《三字经》《弟子规》,再读《国学入门》《中华诗词选》等;其次,选读经典名著。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儒家《论语》,再就是道家《老子》《庄子》,佛教《坛经》《金刚经》;再读《大学》《中庸》《诗经》《史记》等;最后,选读儒释道经典名篇,如《牧民》《天人三策》《师说》《原道》等,进而扩大到经典名著、史书纪传、名家文集等。只有读书百遍,其义才能自见。

(责任编辑/姚源清)

猜你喜欢
国学孔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垂”改成“掉”,好不好?
年味里的“虎文化”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谁远谁近?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