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素养考查思维能力

2015-06-22 14:10张媛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想象力命题试题

张媛

本研究从五年间(2010—2014年)搜集到的中考试卷中选取22个省市的110套试卷作为研究样本卷,分别是北京、浙江宁波、安徽、福建福州、广东深圳、广西南宁、黑龙江哈尔滨、湖北黄冈、吉林、江苏南京、江苏无锡、江西、辽宁大连、辽宁沈阳、山东临沂、山东潍坊、山西、陕西、上海、四川乐山、天津、重庆的中考试卷。笔者从测试内容角度,结合样本卷的统计数据,对2010年—2014年中考写作试题的宏观变化情况进行解释分析,以便探讨中考作文评价的历史特点,探究2015年中考写作试题的基本走势。

一、2010—2014年写作试题测试内容的变化趋势

本研究中的“测试内容”是指试题评价的能力点和知识点,即“考什么”的试题维度。五年来110套样本卷中所设的写作试题,呈现出如下特点:

1.日益强化对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

从样本试卷来看,2010—2011年试题多注重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如2010年广东省深圳市“奖品”、吉林省“端午的味道”等,这些试题贴近学生生活,审题障碍不大,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考生可从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搜寻和组织写作材料。2012—2014年作文试题内容呈现出注重引导学生把写作着眼点由体验生活向理性思辨拓展的态势:如2012年福建省福州市“爱,还要会爱”,引导学生思考“爱”的尺度与方式;2013年北京卷“好奇”、2013年哈尔滨“美在不期而遇”、2014年浙江宁波“深处”都引导学生探寻平凡小事中的生活哲理。

2.对心灵成长与思想生长更为重视

2011年起,一些作文命题注重引导考生关注心灵的成长与学生思想的生长,如“有温度的话语”(2011年辽宁沈阳卷),“我从脚下出发” (2013年江苏无锡卷)。其实,人真正意义上的成长,是心灵的成长与思想的成熟。“有温度的话语”可以助力心灵的健康成长,“温度”是成长路上的阳光。“我从脚下出发”,意在引导学生个体关注当下,立足现时存在,信步走向未来。前行路上,是该“勇往直前”还是该“学会等待”都离不开深思熟虑。

3.强调对阅读素养、人文素养的关注

阅读在人精神成长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人文素养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所呈现的生命样态。以阅读素养、人文素养作为作文考察内容可以更为直接地检验考生在平日学习中是否有涵养文化底蕴的意识。

在110套样卷中,2012年、2013年、2014年关于阅读素养、人文素养的作文试题明显增多。

【示例1】

魅力: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汉字集形体、声音和意义三者于一体,具有独一无二的魅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美丽的外表,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文章有魅力,人们就会爱不释手;人有魅力,别人就想靠近与之交往。刘白羽《日出》:“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

……

请以“魅力”为题,写一篇作文。

(2012年山西太原卷)

【示例2】

“阅读”是人生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姿态。“阅读”父母的点滴细节,体会劳作的艰辛;“阅读”自然的呻吟,明白要善待自然;“阅读”社会的美丑,懂得要守住道德的底线;阅读经典佳作,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

请以“阅读,真好”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2013年重庆B卷)

以上几例,均能体现“文有高下之别”的理念,试题信度较高。“魅力”的不同、“衣着”的不同、“阅读”对象的不同,均能反应出考生平日的阅读素养与人文情怀。

4.注重考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可囊括世界。”知识更倾向于昨天的积累,而想象力则代表未来,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测试中,命题者在不断探索对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考查。

【示例3】

亲爱的同学,十年后的你,会是啥样?能否成为最好的自己?去问问你的人生际遇、兴趣爱好,更要去问问你的青春志向,和你为之付出的青春汗水……

请从下面的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完成作文。

题一:以“十年后,与最好的自己相遇”为题,写一篇作文。

题二:以“致十年后的自己”为题,写一封信。

(2013年广西南宁卷)

这一题目直接指向“未来十年”,跨越时间的距离,对自己的未来有所想象。这种“想象”更倾向于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的“预期”,有想象的成分,但需要与“付出的青春汗水”密切相关。2014年北京卷中的作文“宜居城市”对想象力要求更高,既要以说明文中的“宜居城市”为背景,又要构思一个合乎情理的故事。对于背景、故事的双重想象使得此题难度陡增。

5.关注表达的实用性

2014年样本卷中,北京、江苏无锡、山西卷均出现了“情境作文”。由于此类题目写作要求字数通常在200字以内,与大作文相比篇幅较小,也被称为“微写作”。如果说大作文更多是指向生活、指向内心、指向思想,“微写作”更倾向于指向实用,强调语言表述的实践性。“微写作”的情境设定意在创设真实而自由的交流场域,引导学生完成真实的语言交流任务。今年出现的体例有感谢信、时事评论、片段描写。“感谢信”更加强调写作的实用性,考查学生根据生活需要写应用文的能力,内容要求真实具体,语言要准确得体。“时事评论”引导学生就一个话题发表观点,这种短小的议论文能很好地考查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从“视觉角度”“听觉角度”入手写景,角度独到,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感官,捕捉生活之美。不难想象,“感谢师恩”的话语会出现在学生给教师的贺卡上、短信中,用具体的事例诠释“师恩”,用真诚的话语传递愉悦而温暖的情感,这是中学生应当掌握的表达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微信”等交流方式的普及,朋友圈中共同聚焦一件事的几率大增,就一条消息展开评论,每个人都亮明观点、言之成理,以“时事评论”的考查来“倒逼”备考中的实战训练,无疑对学生益处多多。片段描写是对大作文的细节化呈现,其在生活中的使用率也较高:记录心动片刻,敏锐感知生活,文学之美有时就在那些不经意的瞬间。与“片段描写”相比,“感谢信”“消息”“时事评论”等文体的实用性更强。统观几者,皆因情境的生活化、交流的真实度、短小的篇幅而更具实用性。

二、测试内容变化趋势之原因探析

五年来110套样本卷中所设的写作试题中,测试内容日益强化对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对心灵成长与思想生长的重视,对阅读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注,对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关注,对写作实用性的关注。探析变化原因,我们无法规避的是“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带来的效应,“考试倒逼课堂教学”的革命正在进行。语文中考卷将由120分提高到150分,分数提高,“意味着考试时间必须延长、试题容量必然加大,对学生语文素养、语文能力要求程度也会相应提高,也意味着对语文教育现状不尽如人意的理性认知和对语文教育改革实现实质性突破的无限期待。”“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从作文试题的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人越来越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及“人文素养”的考查。

1.注重培养学生的“明辨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样本试卷来看,作文试题内容呈现出注重引导学生把写作着眼点由单纯感受生活向明辨性思维拓展的态势。思维的“明辨性”“多维性”与“深刻性”是作文试题关涉的重点。如2013年黑龙江哈尔滨卷“美在不期而遇”,已经关涉哲学范畴中“偶然”的命题;2013年吉林省的作文题目测试材料中也出现“建立更好的自己,才能建立更好的未来”“历史上很多有创意、有抱负的人和群体,同心合力,在追求无我中,推动社会改革进步”等意蕴深刻的语句,供学生感悟、思辨。2014年江苏无锡卷“春天,毕竟是春天”,既充满思辨色彩,又饱含正能量。

考生在提笔写作之前,首先要完成的是对材料主旨的准确把握;若遇到比喻、寓言类材料,则需要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在学生调动自身生活积累之前,对材料要有理性思辨,分析能力的具备是命题者对考生的要求。2014年重庆A卷中,命题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窗前有一棵树,树上有一片叶子,叶总是微微的摇摆着。我问:‘叶,为什么你老是摆动?‘我想飞。它说。‘叶即是叶,永远不可能像鸟一样飞的。‘看着吧。它纯纯的笑着,不再说话。从春天摆到夏天,再到秋天,叶执著热烈。冬天到了,一个景象使我呆住了——干瘪的叶,在飞!它离开了树的怀抱,在四溢的冬日暖阳中,在天空这个舞台上,飞旋着、飘舞着……”学生欲作答,首先要准确审题。叶的命运带给我们丰富的启示,学生可以写“飞舞:执着等候出来的精彩”“梦想需要季节的酝酿”“飞舞与凋落”“辉煌与殒灭”等等主题,无论从何处入手,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2.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与内容”部分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长久以来,在中考作文中呈现对想象力的要求似乎并不多见。2014年,北京卷“宜居城市的故事”,大胆鼓励发挥想象,书写有创意的故事,虽然这只是选题之一,但对有创造力的学生是极大的鼓舞。这让人不禁想起《我是一支爱写作的铅笔》中史沃普老师开办的写作工坊,想到老师带学生到博物馆看盒子展后,让学生制作盒子,创作一本诉说盒子故事的“盒中书”……或许此次中考选写“宜居城市的故事”的考生并非多数,但对想象作文的写作会成为我们未来教学训练的内容。或许我们也可以通过有效的训练,让孩子们手中的笔成为开启写作魔法的钥匙——原来只要用对方法,点燃孩子们的写作热情,他们就会拥有独特且令人期待的天赋与才能。

三、2015年中考写作命题趋势展望

在测试内容方面,命题者将继续重视引导学生关注个体独特的生命经历,关注思想的生长与心灵的成熟,关注个体生命的文化浸润。

1.关注个体独特的生命经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切身体验是作文创作的源泉,关注个体独特的生命经历,关注身边的生活仍将是作文命题的主旋律。

在对生活的观察中,关注自我生活仍为热点。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只有直面这份独特,才能赢得心灵的成长。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成功的欢欣、失败的磨难、痛苦的挣扎、真诚的反思。学生只有在反思的时候才能懂得提炼自己生命中最可贵的东西,懂得寻找自己前行的阶梯。只有反思,学生生命中原有的内心平衡才能被不断打破,重新建构新的精神世界,完成弥足珍贵的自我超越。写作是帮助学生静心沉淀生命感受的宝贵平台,不断引导学生向自己内心深处远游,寻找突破自我的生命养料,是命题者的用意所在。

2.关注对人文底蕴、阅读素养的考查

《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指出:“此次语文学科分值增加幅度很大,旨在突出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注重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以及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在作文题目中考察学生人文素养的题目增多既符合《课标》理念,又符合时代诉求。

语文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对学生“人文精神”与“审美品位”的塑造与提升,这正是“底蕴”的具体体现。“底蕴”是什么?或许是一种趣味,一种风尚,一种美学,一种气度。“底蕴”从何而来?从长久的文化浸润中来。2014年北京卷题目“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要求写出“陶冶性情、提升境界”的世界。被素描艺术浸润已久的同学会写出“或许是上帝忘记给予她丰富的色彩,但她用仅有的黑白成就了更为丰富的绚烂”之独特感悟;被小说浸润已久的同学会感悟到“我的世界,藏在那一册一册的书中”。感受老上海独有的美:“我抚弄着弄堂口的砖石,仿佛抚摸到时代残留下的文化,我原是站在时代的交界口上。夕阳的微光淡淡地散出云外,散在雪花膏的气息里。”唯有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浸润,才能使自己的思考深入,品位不凡,命题者也必将通过巧妙的设题使得学生的“文化底蕴”得以在考场上绽放光芒。

3.关注对创造性思维及明辨性思维的考查

中学生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视野逐渐开阔,见闻逐渐增多,知识面逐渐扩大,思维越来越活跃。如果教师在平日作文教学中不注意加强思维“明辨性”的训练,势必造成思维的混乱和文章的芜杂,制约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一些注重考查想象力、创造力题目的出现,也将进一步“打开思想束缚,激活创作活力” ,兼顾思维的缜密与想象的灵动将是命题人设题时兼顾的两个方面。

猜你喜欢
想象力命题试题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看见你的想象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打开新的想象力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