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反应蛋白测定是怎么回事

2015-06-23 12:05李国安
家庭医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危险性斑块

李国安

安徽滁州读者柳某来信说:我年近50岁,去医院做健康体检,医生让我做个C-反应蛋白测定。我想了解一下,这个检查是怎么回事?有没有必要做?

答柳某读者:

吸烟、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是心血管风险因素,已经为人所知。近年来,医学上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心血管风险因素,C-反应蛋白(简称CRP)就是其中之一。通过测定C-反应蛋白,特别是新生代的高敏C-反应蛋白(简称hs-CRP),对于预测人们未来发生心血管病的风险更加敏感,近年来已经被列为健康体检和临床中常用的检查项目。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造成心脑血管病的高危风险因素,是出现中风、心肌梗死等症状的主要原因,如何早期发现并加以防治,十分重要。医学界发现,在动脉硬化早期的斑块里就可以检测出CRP。CRP是一种在肝脏合成的急性期蛋白,其直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成、斑块的破裂及血栓的形成。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血浆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来预测患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以及心脑血管病的严重性、预后和治疗效果。资料显示,hs-CRP可以预测10年内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还可以预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肌梗死、脑梗塞、周围血管病以及心源性猝死的风险,特别是对于没有上述疾病的传统意义上的风险因素者,预示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病更有意义。所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做C-反应蛋白测定是很有必要的。

一般认为,血液CRP越低越好,正常参考值小于8毫克/升,平均3.58毫克/升。大于12毫克/升有临床意义,大于17毫克/升需要治疗,大于30毫克/升提示存在心血管危险性和心脑血管病情不稳定。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病危险性斑块
O-3-氯-2-丙烯基羟胺热危险性及其淬灭研究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输气站场危险性分析
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未病中的应用初探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基于AHP对电站锅炉进行危险性分析
沉默的杀手——心脑血管病,5秒要人命,该如何预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