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准备好再探究

2015-06-25 14:46王超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圆柱体内角长方体

王超

[摘 要]

很多老师非常关注探究活动的意义和内容,但由于学生探究素养的不足,导致有些探究活动有形无神,缺乏广度和深度。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具备了科学的探究素养,更不能跟着感觉走,探究素养包括学生的心理素养和能力素养,教师也要做好引导的准备。只有师生都做好了准备,才能让探究活动真正高效。

[关键词]

小学数学;探究活动;低效

一个准备远行的探险者,不仅要做好物质的准备,还要做好身体、心理的准备。要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探究者,必须让学生做好探究的心理准备,具备足够的探究素养。

现实的课堂教学之中,不少探究往往比较重视探究环节的设计,轻素养的养成,认为探究可以召之即来,实则不然。探究也必须养兵千日,才能用兵一时。

一、学生准备,探究的生长之本

(一)心理素养:安全感的营造

1.内心探究环境的建立

安全感是指学生们的情感和心理安全感,开创和维持一个安全的环境是探究成功的最首要的必须条件,在充满安全感的探究中,每个人的发言都应该有人听,没有人被排除在外。大多数学生,对于就他们并不确定的东西分享观点并不自在。由于参加一个探究需要一些智力上的冒险,学生们必须感到他们的脆弱性可以得到保护。

2.内在探究品质的形成

一个成功的探究是基于对未知的探索和对不同观点的理解,营造一种积极的探索、质询文化对于探究的长久维系非常重要。研究不以成功论英雄,对于“失败者”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参与了就没有失败者,应注重过程的肯定,不以胜喜,不以败悲,切记避免讽刺。久而久之,让学生感受到参与的安全感,才能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学生们无需赞同彼此的观点,但他们应该尊重不同的观点,注意探究的语气和交流的态度。

(二)能力素养:即使薄发亦须厚积

1.积累知识经验

探究展开的程度和研讨的深度、广度和学生的知识储备关系密切,充足、厚实的知识储备是展开有效探究的基础。如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必然要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及相关知识。

2.统整思维策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学科特点决定了参与探究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而策略则引导思维。如探究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学生要熟悉图形的切割、转换、平移、旋转等解题策略,而如何进行切割、转换,又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提出了要求。

3.训练数学语言

探究活动需要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来支撑,数学语言有其简练准确的特点,低年级要求正确清楚,中年级要求简练准确,高年级要求条理清晰。学生还需要学会倾听,发现他人观点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质疑,针对其他同学提出的质疑,能够进行合理清晰地表述。

4.训练论证策略

探究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的争辩,而要有理有据。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可以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剪一剪等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探究多边形的内角和,在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内角和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切分、推理,将每个多边形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列表呈现出来,便于发现三角形的个数与边的关系,从而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边数-2)×180°。

5.提升问题意识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搜集一些问题,先在小组进行分享,按问题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将最重要的问题在全班进行讨论。也可以是半命题式的,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一些寻找问题的指导,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可以布置如下半命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是怎么把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们熟悉的图形的?这节课运用了什么研究方法?你还想了解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知识?我对哪些知识还有些疑问?……

二、教师准备,能力生长之源

课堂探究,也需要教师做好充足的准备,议题的选择、目标的把握、流程的把控,不仅仅是讲问题抛给学生,而是要知生知己,既有切实的目标,又有可行的道路选择,还要有丰实的知识和能力积淀。

(一)分工合作,扬长未必避短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但学生的个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有些学生个性沉默,有些个性开放;有些擅长表达,有些擅长思考。在小组分配和组内分工时,教师就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但也不能一味地只是扬长避短。木桶原理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决于他最短板的能力,如果一直扬长避短,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而某一方面的能力迟迟没有机会改进,会造成学习能力各项指标的不平衡,综合能力难以大幅提升,所以需要适时的避长扬短,补齐学习能力中的短板。

(二)巧设情境,层层设疑激趣

“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教学《圆柱体的体积》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师(出示盛着水的圆柱体玻璃容器):“你们能求出这里面水的体积吗?”(生兴趣很高,但一时又说不出答案)

生1:“能不能将里面的水倒进长方体的玻璃容器中,量出长、宽、高计算体积?”

师:“可以,如果不是水,是橡皮泥呢?体积怎么算?”(生一时被这问题问住了)

生2:“橡皮泥不好倒,但可以捏!把圆柱体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算了。”

师(追问):“如果是圆柱体铁块呢?铁块不能倒,不能捏,怎么办?”

生3“:可以把铁块浸在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水中,计算升高的那个长方体的水的体积。”

师(继续追问):“假若是教学楼大厅中的水泥柱,大家能想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吗?”

学生看到先前想出的办法一个个都不适用,便感到必须有一个计算圆柱体体积的公式,而且猜测到这个公式可以从圆柱体与长方体的关系中寻找。于是,对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探究活动正式开始了。

(三)教师角色,不缺位不越位

学生并不是开始就具备探究的技能,需要老师逐步指导,特别是研究步骤的指导,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越俎代庖、老师包办,需要把握好分寸。

(1)提供研究指导

在学生探究之前,提供一些研究须知,给学生明确的研究方向和一定的方法策略,提醒研究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和关键环节。如特级教师庄惠芬在执教《谁的面积大》一课时,组织学生探究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哪种图形的面积最大时,就提供了一个合作小贴士:

1.想一想:四人小组,分工合作;

2.算一算:准确测量,仔细计算; (下转第64页)

(上接第61页)

3.填一填:保留一位小数,填入表格;

4.说一说:认真观察,交流你们的发现。

这样的小贴士,意在引导学生科学的探究、搜集依据,为交流探究打下基础。

(2)做积极的参与者

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引导者,有时也是参与者,有了教师的参与,学生的探究热情会更高涨,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在研究过程之中的偏差和问题,及时引导,在关键之处的点拨可以打开知识的瓶颈,提升认知能力。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教学中,2个大杯和4个小杯一共可以盛水2000毫升,每个大杯的容积是小杯的3倍。每个大杯和小杯分别可以盛水多少毫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2个大杯换成6个小杯,进而解决问题,老师需要对生活经验进行提升,引导学生认识到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沉默是金,从容面对“卡壳”

探究中的沉默和卡壳并不意味着冷场,它会使探究的话题显得更为紧凑,探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提升。

要在探究中预留一定的沉默、思考的时间,一般10分钟的探究需要2~3分钟反思、思考的时间。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一课时,组织学生探究:什么样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学生探究后得出任意两根的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根时可以围成三角形。这时有学生提出:只要计算两根较短的小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条比较就可以了。全班一时陷入了沉默,老师见状,及时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几个例子进行验证。学生经过交流得出结论:只要两根较短的小棒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根就可以围成三角形,探究的深度又一次得到提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探究的素养不是天生就有,需要师生共同学习,教师学会组织探究,学生想探究、会探究,才能实现从低效到高效的转变,让探索之味溢满课堂。

[参 考 文 献]

[1](美)布鲁克菲尔德,(美)普瑞斯基尔.实用探究式教学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

[2](美)黑尔,(美)斯蒂.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探究[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顾炎.学生科学探究素养在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8.

(责任编辑:李雪虹)

猜你喜欢
圆柱体内角长方体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人工“向日葵”材料问世
三角形分割问题
多边形内外角问题的巧解
坡角多大,圆柱体在水平面滚得最远
找出圆柱体
倍角三角形的几个性质 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