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生态城市的路径探讨

2015-07-17 04:48张攀攀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利用资源生态

张攀攀

湖北工业大学

创建生态城市的路径探讨

张攀攀

湖北工业大学

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给人民福祉的同时,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国内外政府及学术界备受关注的问题,构建生态城市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生态城市的创建应该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和完善法律机制建设等四个方面着手。

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发展的过程应该注重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发展不应以牺牲城市的绿地、山地和水域为代价,不应降低水土、大气等环境质量,以创建集约高效的城市生产空间、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美丽优雅的生态空间为发展目标。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模式上我国与国外有着显著的区别,目前国际上在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方面有圆形、长条、网格、综合体及多中心等多种形式,国外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带有明显的民族聚居和家族化色彩,而我国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比较单一,由于受到人多地少这一人地矛盾特殊国情的制约,国土空间规划上仍然以人口集中化为发展的主流模式,并没有形成自身的发展特色,空间规划原则即以较少的国土资源空间承载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这也是城市规划部门基于我国特殊国情的必然选择,这种人多地少的集中化空间格局要求我国以发展生态文明城市为未来城市的发展目标,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数量与日俱增,城市的空间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创建生态城市要求转变单一中心发展模式,确立有机分散,多中心发展目标,未来的生态城市在空间布局上追求城市群的网络结构,形成开发式的空间结构,从而提高国土资源的利用率。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应该体现生态文明理念,走低碳、高效、绿色的城镇化道路。城市空间开放格局应建立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各要素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按照城市区域的资源禀赋状况和资源开发能力与潜力来合理划分主体功能区,在分区过程中要防止功能单一,实行功能结构复合化布局,避免因过度的分区造成的活力缺失、效率低下等问题,充分利用城市的自然条件打造生态园林城市。

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构建生态城市要将资源集约高校利用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的全过程,促使资源的利用方式得以根本转变,循环利用城市的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城市生活垃圾、工业生产垃圾、固体废弃物等资源的利用方式,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发展。

重视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加强对土地用途的管理规范,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缓解土地的供需矛盾,制度合理的法律法规政策来规范土地用途的变更机制,使得土地资源得以集约化高效利用。完善农田耕地和产业用地质与量的规范,保护基本农田,基于资源禀赋情况合理开发产业用地。

城市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不科学合理地规范,不高效循环地利用,势必无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扶持循环产业发展势在必行,大力提升钢铁、电力、建材、化工、纺织发挥循环效益的能力,利用税收优惠手段激励工业企业实现内部循环,利用废弃资源进行连续生产,引导企业对资源的节约循环利用。加大对于循环技术的投入研发,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技术改造能力,扶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培育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改造传统工业园为生态循环工业园,以绿色生态工业理念指导新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培育出更多更具潜力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构建生态城市要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防治对环境的污染破坏行为,重点保护城市的大气、水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环境质量,利用城市特殊的自然资源条件,创建美丽生态城,为城市居民创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结合城市地区特色,重点保护特色自然风光,推行有针对性的环保项目建设。

城市的大气环境需要大力改善,建筑粉尘、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等是城市最大的空气污染源,针对这些污染源制定综合改善计划方案。对于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应责令关停整改或要求搬迁,重化工业行业需要进行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废弃物的排放应符合国家标准。为城市居民和工业企业及城市机动车提供清洁能源作为燃料,转变传统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结构,依靠科技创新,开发运用清洁能源。

四、完善法律机制建设

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推进城市生态发展,结合地区特色做好立法工作,构建的地方环境法律体系要与国家法律相协调,法律制度应该具体有针对性,环境立法首先应该以宪法及国家环境保护法为基本依据,目标是促进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是促进地区城市生态化发展重要的前提和保障,同时强化执法力度,严格依法惩治破坏生态的行为。

强化法律保障的同时,政府增强管理水平,完善制度建设也十分重要,是构建生态城市的有效途径,政府各部门间协调合作,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工作开展。建立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状况的,能够体现生态价值的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环境监督机制,完善对损害生态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态社会氛围。

[1]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文明,2011(12)

[2]刘慧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J].民主,2010(011)

[3]吴良镛,吴唯佳.美好人居与规划变革[J].城市规划,2014(1)

猜你喜欢
利用资源生态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生态养生”娱晚年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住进呆萌生态房
我给资源分分类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资源回收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