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

2015-07-17 04:48张勇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2期
关键词:私权公权民事权利

张勇

泰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

张勇

泰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经济的发展方向已经发展了重大的转变,已经完全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对一个企业来说无比重要。因为当前各项技术的快速发展,让知识产权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人们对知识产权的定义似乎不是那么明确。知识产权本身具有两种权利,一种是公权力,一种是私权利,同时在保护产权方面这两种权利是相互协调的。

私权属性;公权力;知识产权

一、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是民事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性质的。在当前这个经济高速发达的社会,定义好知识产权的属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法律的角度来看,知识产权是维护自身产品权益必不可少的工具。要想让产品在市场中有序运行,在遵守市场交易原则的基础上,必须要明确好知识产权人所具有的权利,避免出现和市场相矛盾的情况。

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期,国内其实对知识产权的私权利认同度是不高的,甚至出现了批判将知识产权归纳为私权利的言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当中,批判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当时该内容吸收了大量的知识源泉,因为这些组成部分以前就存在于社会当中的,每一个国民都应该享有属于自己的权利,并且还进行不加限制的无限使用。直到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出台以后,才明确的界定了商标权与专利权的界限。对知识产权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才能在执行或者推广的过程中达到其应有的作用,相关的机构和个人也才能够将其作为维护自身权益的保障。

二、知识产权的公权化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近几年推行的司法改革是私权和公权在法律上得到重视的一种表现,在划分二者的结构的时候,还是需要结合民众与社会来进行划分。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告诉发展,国家在大力转变经济结构,努力实现产业升级,法律对民事权利的界定上又增加了管理职能,所以,知识产权一方面作为民事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被视为保障国家经济顺利发展的一种保障。在这里,经济权利实际上就是对公权力的一种明显强调。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利益平衡。社会和企业以及个人要想做好平衡,就必须要通过知识产权来实现,没有公权力的限制,就无法实现正常的调节和控制。这主要是从知识产权的双重性来说的,该权利一方面代表的是一种私人产品,另一方面代表的是一种公共产品。知识产权从本质上是看不见的,任何人都不会单独享有,但是要想控制,就必须通过颁布法律的形式来授予产权所有人以专利权。不管是哪种知识产物,如果没有专利权的保护,其产权人必将会伴随着产物的运行而流失自己的经济利益,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打击知识的创造积极性。这种知识产权无法被有效保护和执行,对社会、对国家和人民的伤害是很大的。

(二)知识产权本身的专有性。通常来说,知识产权在维护本身利益平衡时,因为自身具有十分独特的专有性,也就不可避免的带入到知识产权中去。一般来说,行政单位和机关单位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确立好知识产权的权利划分,坚持以法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参与审核的知识产权进行全面的评估,通过全面客观的评估来确定该申请是否符合颁发知识产权的基本要求,同时也将评估的内容作为颁发证书的依据。基于上述程序,要求知识产权人要想拥有自己的专利,就必须通过公权这一关,要想让自己的专利权不被侵犯,也只有通过公权路径来维持。

(三)知识产权法价值的实现。在当前这个市场经济时代,知识产权重点是将公民对民事权利的享有,逐渐走向维系市场经济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指标,知识产权法的出台和执行对保证知识权利人的权利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知识产权法的真实目标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在过去的法律中,大多将知识产权法视为司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因为知识产权法具有属于自身特有的公共属性,要求知识产权一方面要维护知识产权人个人的利益,同时还需要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在执行的过程中,需要找到这二者之间的共同平衡。为了能够实现公共利益和知识产权人的利益达到平衡点,在这个过程中,就必须借助国家的公权力,否则很难实现二者的平衡,国家公权力的介入是实现二者平衡的基本保障。在知识产权人和公共利益都达到了平衡之后,才能实现协调性增长,也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出知识产权设立的基本作用和价值的彰显。

三、总结

综上所述,知识产权从实质上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私权利逐渐的公有化了,同时,知识产权本身也带有公权力的一些特征,可以说在当前的知识产权中,公权力和私权利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了的,是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但是,两种权利在知识产权执行的过程中又是相互对立的。让知识产权的公权得到显著的体现,同时又保证知识产权的内容不被影响,因此,在未来,必须要努力保护知识产权,作为未来经济发展中应该强化的一部分。要让知识产权在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达到互不影响又相互协作,同时一方面满足社会的公告利益,另一方面满足知识产权人的利益。上面简单的对知识产权的公私性质做了简要的分析,分析了公权化的特征,希望能帮助相关的研究人员或者机构提供帮助。

[1]于志强.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关于“知识产权的公权化理论”的置疑[J].法学论坛,2012,02:91-95.

[2]侯小波.试论知识产权的私权属性及其公权化趋向[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1:283.

[3]孙海龙,董倚铭.知识产权公权化理论的解读和反思[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05:76-85.

[4]周作斌,李延禹.论知识产权私权公权化的原因及趋势[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04:101-104.

[5]孟奇勋.知识产权制度变迁中的私权与公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猜你喜欢
私权公权民事权利
要把全面依法治国的精神切实贯彻到实践中
有权不用、小权滥用、公权私用 这些权力堵点正在损伤发展
肚子里的宝宝享有民事权利吗
论公权与私权的冲突与协调
浅谈人性假设与权力观
论人格权的性质
知识产权之冲突法的新发展及反思
民法总则如何反映民事权利?
论私权救济中司法与传媒的被动勾连
公权与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