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初中语文学科的美育教育

2015-07-17 04:48毛科霞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2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美育美的

毛科霞

重庆綦江中学

谈初中语文学科的美育教育

毛科霞

重庆綦江中学

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即美育教育。当前的素质教育给语文学科带来了新的课题,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陶冶学生美的思想情操,提高生活情趣,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健康、全面的成长。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初中语文;美育

作为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能力的美育教育,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都十分崇尚诚实和善良的传统教育模式。初中语文中融入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创新观,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审美观可以理解为审美感知和审美判断,一个有审美观的人,不仅能感受到美的现象,还能理解与评价美得本质,能肯定美的本质,从理论上说明它为什么美,美在哪里。

语文教材和文学作品中包含着美的情感、美的形象,是美育教育的素材。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带领学生充分挖掘其中的审美价值取向,在遵循语文教育体系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也按照审美的规律来组织和运用材料。带领学生愉快的接受美与善的熏陶,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学习中的美。此外,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应该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感受客观存在的美,产生美观,欣赏美。比如在语文教学素材中有很多美得素材:《小石潭记》、《春》、《岳阳楼记》等,这些文章中描写的祖国的大好山河,景象或壮丽、或优美、或神奇,都能激起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总之,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因势利导,引导学生鉴别事物美丑,引导其学习鉴别艺术美,发现艺术美,感受艺术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活动中营造美的氛围

氛围,简而言之就是气氛和情调。它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最有价值最活跃的是人的情感和人的活动。教师是美育的实施者、组织者,是学生审美对象和美感的诱发者。教师的形象、教学活动本身蕴含着巨大的美育资源。教师优雅庄重的形象和谈吐,流畅的教学组织,漂亮的板书,甚至得体的服饰都会为学生创造一个美的学习氛围,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给学生的感官造成满足感,这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美育作用。

从最普通的课文解读来说,教师要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优美意境中,激发学生对美好情境的向往,对生命、自然的关心,使他们受到美得熏陶,美的感染。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辅助以音乐,视频,画面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投入,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还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个性体验,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表达个人对文章的理解,抒发自己对美的感悟。

除了在学校、在教室个学生营造美的氛围,还可以组织学生的户外活动,去掉广大师生身上的绳索,让其能在校园外的广阔世界中接触大自然,在社会的广阔舞台上接触美、感受美、了解美。如对大自然中的园林、天气景物、美好山水、可爱动物等等,社会生活中感人的人和事,这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才能触发真情实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从美好的大自然中从分汲取美的营养,提升美的素养,增强对美的辨别能力。

三、加强诵读,尊重学生个性

俗话说:“书读百般,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默读是个体活动,便于阅读者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能提高读者的阅读速度,侧重于知识的梳理。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能够以声音增强原作力量,诱发读者通感,唤起其内心现象,激发美感,有利于读者感受到课文意境,在班级范围内的朗读能引发群体效应。听到声音,读者会不自觉的进行审美判断,更真切的感受作品的气势和情韵,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怡情怡性。教师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特点,让学生具有初步的语感,有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此外,朗读是学生对内心情感的抒发,课文中同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朗读节奏、语气、缓急,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心情表达,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作品的领悟,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不会限制审美主体的自觉意识。朗读是美的创造,也是审美判断的外化。同时,由于审美主体的个性化是围绕课文内容的中心,因此其审美评价、审美情趣仍大体趋于一致,这就保证了审美认同感,使得情感和理智,想象和感知均衡发展。

四、提高学生评价鉴赏能力

学生应该对未知世界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尝试新方法,走进新领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价鉴赏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审美能力,有利于其主动创造美的意境。教师在培养学生评价鉴赏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教师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学生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和诱导,教师的文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学作品评价的投入程度和兴趣多少。

第二,教师应该有机整合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与其他语文能力。教师应该以灵活多变的培养方式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比如在课文朗读时,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独特性,在字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行用词造句,在分析文章结构时,让学生分析作者思路发展等等。

第三,教师应该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个体知识的储备决定了其评价、鉴赏能力的高低,个体知识面越宽广,评价能力和鉴赏能力就越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举办作品阅读竞赛,演讲比赛,话剧表演,诗歌朗读等多种活动,将课内课外联系起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其鉴赏能力。

第四,教师要进一步增强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而在美育教育时,不仅要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对其不足之处做出理性批判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利用现代的眼光和历史的观点公允的评价人事物,这样才能真正使美育教育对学生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

美育教育是一种渗透教育,是融合科学与艺术为一体的潜意识教学活动。美育教育中应紧紧联系课本内容与实际生活,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感受美,进而欣赏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我们用美的信念激发学生鉴赏美、热爱美、创造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

[1]董学文,美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03).

[2]杨斌,语文美育略说——我的语文教学观[J],语文教学通讯,2010(14).

[3]梁晓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理论与实践[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8).

[4]俞玉姿张援编,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M],上海教育出版,2011(40).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美育美的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小学美术课堂中鉴赏能力的培养途径探究
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