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

2015-07-17 01:37秦丽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秦丽

摘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扎实、系统,有序、有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学习兴趣;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304-0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借此机会把我的一点浅薄的见解和大家谈一谈,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学习语文。学生才会有惊喜的创造。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培养语文学习兴趣,从多方面可以入手,但我认为,课堂教学来得最直接,也最快。如果语文老师功底深厚,出口成章,幽默风趣,同时又妙语连珠,课堂设计灵活、新颖。再辅之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利用声音、视频、图片等等,三、两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长期坚持做下去,学生会爱上语文的。语文教师首先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因为自己爱,所以不由自主地要去雕琢它,去查阅相关的资料,然后想法设法地把它以最有趣的方式教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也爱。兴趣就这样被培养出来了。

二、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

良好的习惯主要有正确的读写姿势、专心听讲、积极发言的习惯;乐于诵读、课外阅读的习惯;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主动识字的习惯;自主修改作文和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这几年根据我观察所得,最主要的是学生的习惯养成,尤其要学生的自觉学习习惯养成,让学生一天之内都要有学习的自主意识,就要每天安排好学习任务,这样一来班内中等学生、优等生就会很自然的利用早上和中午的时间去充分学习,其他的学生在他们的影响下也愿意去主动学习,这样爱学习的学生会越来越多,总体成绩就会显著提高。比如每一次作文,我要认真指导学生修改草稿,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修改,甚至练习去写评语。通过评议,使学生逐步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我同时让学生互评,增加了学生作文修改的兴趣和机会。通过坚持一段时间,我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明显提高。

三、重视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载体。首先,我们应先将自己置身于读者的位置来品味将要学习的课文,读的过程中,有哪些疑问,一一记录下来,并细细地去体味,不明白的及时去查找资料,直到做到充分理解为止。我想,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学生也很可能会有疑问。所以,我尽最大努力地去查阅相关资料,然后琢磨明了、浅显的方法教给学生。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前做到细致、深入、条理地思考,课上就能做到触类旁通、游刃有余。并且能与学生做到心与心的交流。在课堂上,我重视情感的渗透,我觉得一篇课文,能打动你的,往往就是“情”,所以,我努力做到不破坏这份“情”,不去肢解这份“情”,不让它被“划分段落” 、“理解词语意思”所冲淡。因为每节课,都能触碰到学生心底的那份或感动、或悲哀、或欢喜、或愤怒的情感,所以,学生觉得语文课,不是反复枯燥的说教和机械的背诵,而是真正有打动心灵的东西,真正有吸引的东西才会更加热爱。

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教学资源和各种媒体让学生自主感受、体验,使得师生在探索中共享经验。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拓展教学课堂的领域,拓宽知识摄取的渠道,为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平台。因此在语文课上,要利用好多媒体。 声音、动画、图片能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习兴趣,另外,能增加课堂容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邓爷爷传奇而又坎坷、富有色彩的一生,并介绍了邓爷爷伟大功绩,接着,我说:“然而,这样一位令人爱戴、功勋卓著的邓爷爷就要离我们远去了,我们怎能不悲痛万分?”接着,我让学生观看了邓爷爷逝世时的新闻报道,让学生观看了邓爷爷的骨灰撒向大海的视频,马上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里,崇敬之情也贯穿了课文的始末。我趁热打铁,给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感想及时写下来,结果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有许多学生都写得很动人。真正拨动了学生心中的感动的那根弦。

实践证明,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才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尽可能多地增大课堂的容量,和学生情感的交互。每当我能让一节课在活跃的气氛下,充实地上完,我都会满脸笑容、很满足地地走出教室。为此,我正在朝这方面努力,争取把每节课都上成优秀的公开课,这简直是一种享受。

四、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对今天教师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教士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积累,而是学生融会贯通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学的根本在于教授方法。对于传授的方法是否能够运用灵活,对学生而言,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复的训练、逐渐提高的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工作实施起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键还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基础入手到提高能力直至学以致用,生动、活泼,系统、扎实,有序、有益持之以恒的训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上的的相互渗透、交叉和整合中开拓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猜你喜欢
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小学语文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