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博士论坛”栏目2015年征稿启事(二)

2015-07-20 02:51
名作欣赏 2015年10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灯塔现代性

本刊“博士论坛”栏目2015年征稿启事(二)

我刊邀请了十二位著名博导,参与2015年的“博士论坛”栏目。他们各自给出了一个其所关注的话题,或前沿,或深刻,或紧要。我们诚挚邀请全国博士生参与讨论,并踊跃投稿。说明如下:

一、在某个话题的问题域范围内写作,必须结合文学作品或人文事件、结合当下现实进行评论和阐释,观点力求新锐;

二、语言准确生动,含学术性于可读性之中,能够挑战当下经院化、八股化文风者尤佳,不少于三千字,不高于五千字;

三、就某个话题展开的讨论,我们将择优同时刊出三篇左右的文章,根据来稿的实际情况,每期刊出一个话题;

四、某个话题的集中讨论结束后,如果仍有参与该话题讨论的优秀文章,我们将以单篇文章或辑录观点的形式予以编发;

五、此次推出7月到9月的话题,按博导姓氏音序列出。谢谢大家!

投稿邮箱:mzsulu@126.com 孙明亮

董晓(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究竟该如何看待俄苏文学对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影响?

俄苏文学曾经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这已是公认的事实。如何理解、分析这种影响,这关系到正确审视我们自身文学一百年的发展历程。首先,要区分不同文学发展阶段里对俄苏文学不同的接受心态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同后果。中国现代文学对俄苏文学的接受是自觉的、自主的、自由的、非强迫性的,与之相应,俄苏文学(包括文学批评)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健康发展,促进了中国现代作家自身艺术风格的形成、发展和成熟(譬如巴金、曹禺、茅盾、鲁迅、胡风等);但1949年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作家却是在非自觉、非自主、非自由的状态下,被迫地接受了俄苏文学(包括文学批评),这就造成了一种畸形的接受,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一方面,俄苏文学在中国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同时,我们却又对俄苏文学中大量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视而不见,这一被我们过滤了的俄苏文学,无法促进我们自身文学的健康发展。至于“文革”时期对俄苏文学的全面批判,更是俄苏文学负面影响的极端化体现。改革开放之初俄苏文学在中国的再度兴起,仅仅是中国文学重新走向世界的起步,这种影响力随着中国国门的打开而迅速地消失了。今天俄苏文学在中国所遭受的“冷遇”恰恰表明了过去我们对它的误读与曲解。重新挖掘俄苏文学中被我们所忽视的有价值的东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话题。

刘毓庆(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人文学者的当代使命是什么?

百年来,西方学术的输入,使中国学术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大大推进了中国学术的发展。但同时也在改变着中国传统学术以健全人格为第一要义的治学宗旨与明道救世的治学理念,而走向了以著述为能事的技术性竞争;用西方概念规范中国学术成为普遍法则,中国文化的精魂在被规范中不断流失;学者以专深为能,以填补所谓空白为荣,学术研究几乎变成了少数人谋生、获利的手段。“学而时习”的“不亦说乎”,被指标考核中对论文生产的数量、质量要求带来的疲惫、焦虑所取代。学术研究务求知识开掘,忽略价值评估,学术与人格分离,学术与人生分离,学术与社会分离。或著作等身,人格萎地;或“徼以为智”,剽窃成性;或英年早逝,献身名利。这一幕幕现实,变成了时下的哀叹曲。本来,人文学科研究的目的,是建造人类精神文明的灯塔,让人类的航母在灯塔的指引下,沿着幸福的航线平稳前行。而现在情况如何呢?灯塔越来越高了,越来越多了,但灯塔上却昏暗无光,人类精神几乎处在了茫茫黑暗之中。连国家最高领导人也在为人心不古、道德滑坡大为叹息。面对这种局面,人文学者是否应该做出深刻的反思呢?是否应该考虑: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的社会角色是什么?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我们应该为人类做什么?我们能够为人类做什么?我们所谓的“成果”百年后会怎样?是发光还是发霉?

王宁(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

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同时也是双向的:世界文学概念的提出得益于中国文学,而中国现代文学的形成更是直接受益于世界文学。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这个话题再度浮出历史的地表并不是偶然的。我们中国学者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在一个世界文学的大语境下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必然首先涉及现代性问题。既然我们承认,现代性是一个从西方引进的概念,而且又有着多种不同的形态,那么它又是如何十分有效地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植根并进而成为中国文化学术话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的呢?我想这大概和一些鼓吹现代性的中国文化和文学革命先行者对世界文学的翻译介绍密切相关,而他们的介绍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又是通过翻译的中介来完成的——当然这种翻译并非只是语言层面上的意义转述,而更是文化意义上的翻译和阐释。因此,从翻译文学的视角来重新思考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现代性无疑是可行的。但是这种翻译也不应当是单向度的:通过翻译,世界文学已经来到了中国,但是我们并没有很好地利用翻译来将中国文学融入世界。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应该为世界文学中国版本的建构做出独特的贡献。

文坛纵横

作家在线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灯塔现代性
高校现代文学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引航的灯塔,始终在线
浅空间的现代性
灯塔看守人(节选)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LIGHT—HOUSE 灯塔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