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宁夏中短篇小说叙事新观察

2015-07-20 02:51宁夏牛学智
名作欣赏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宁夏个体小说

宁夏 牛学智

当前宁夏中短篇小说叙事新观察

宁夏 牛学智

本文从不得不审视的“宁夏文学”背景、基层现实的断裂构成了叙事的主干、文化现代性意识提升了小说的思想境界三方面对宁夏中短篇小说叙述进行分析论述,突出了宁夏文学的叙述特点及文化景观。

宁夏文学 中短篇小说 小说叙事

区域文学·第九辑

在实证分析之前,笔者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经过单位根检验,数据集内的各类指标观察值都为平稳数据。利用样本数据库,上文构建模型式(9)和式(10)的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两式存在重复解释,因此下面仅对式(10)回归结果进行讨论,结果如表2所示。

不得不审视的“宁夏文学”背景

究竟是“塞上文学”,还是直接是“宁夏文学”,我们一度很犯难。想想,其实我们不外乎纠结于两个问题:一是作为区域文学现象之一种,它有没有足够长的历史;二是就最突出的形象而言,能否表征特殊地理历史空间积淀的人文特征。

就我个人来看,“塞上”也许在王维的近体诗里,在范仲淹的词里,但不一定在近三十多年的宁夏籍、客居宁夏的作家笔下,尤其是中短篇小说更是如此。径直说,在所谓合适的时间合适的语境,主导性政治经济学话语如果不支持“区域特色文化”及其相关产业链,文学的表达可能仍然是一般人性论的。正因为如此,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集体崛起、新世纪以来开始形成广泛影响的一批中青年小说家才有了地域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叙事。而在此前,他们关注的一些题材,如“换门亲”“麦客”“苦水”“干旱”等苦难主题,以甘肃陇西、河西走廊为小说背景的柏原、邵振国早有描写,宁夏小说家张雪翼的《黑荞麦》等就属此谱系范围。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张承志蹲点宁夏西吉县沙沟乡马姓人家写《心灵史》,包括同期的《北庄的雪景》等散文随笔,中篇小说《黄泥小屋》《西省暗杀考》,宁夏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小说家对回族伊斯兰文化强烈的认同感,汉族小说家对边地农村乡约乡俗的讲述,才有了自觉意识。

而生成的羟基络合物会吸附在方铅矿表面,使矿物表面的氧化减弱,放电能力减弱,矿浆电位则会升高[7]。在铁介质磨矿时,同时又存在Fe2+、Fe3+水解作用,因而矿浆电位要低于瓷介质磨矿。

Acrobot的摇起控制目标为:从垂直向下的稳定平衡点 x0=[π,0,0,0]T摇起到垂直向上的不稳定平衡点 xd=[0,0,0,0]T。

当6-点关联一个3-面时,先来讨论3-面和3-面上的点从6-点带走的权值,并将其用于4.2—4.4的讨论。根据权转移规则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况:

在断口附近取横向试样进行显微观察,低倍下观察横向试样中心有偏析存在,偏析级别为B2级,形貌如图7所示,试样中心有“C”形裂纹缺陷存在,裂纹缺陷形貌如图8所示,放大观察试样显微组织为索氏体,中心有网状渗碳体存在,显微组织形貌如图9所示。

宁夏中短篇小说有了这样一个写作的前身,时间序列上,1992年以后恐怕才是地方文化叙事与全球化潮汐相碰撞的一个段落。而经过十年左右的准备,成为文坛的一个整体形象,已经是新世纪了,大概以石舒清小说集《苦土》的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及其短篇小说《清水里的刀子》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为标志。这个时候,以郭文斌、古原、火会亮、李方、李继林、李义、马强、马金莲为代表的“西海固小说家群”,以陈继明、石舒清、金瓯组成的“宁夏三棵树”,以季栋梁、漠月和张学东为代表作家的“宁夏新三棵树”,以及以莫叹、陈勇、王佩飞、刘建彷、马丽华、土豆、平原、韩银梅、阿舍、张九鹏、吟泠、董永红等为主力的银北风土人情和银川平原城镇、半城镇化写作倾向,齐头并进,全面铺开,也就共同构建了宁夏中短篇小说叙事的大致审视路向。简要概括来说,其共性有以下几点:

火会亮的叙事则不是,说穿了,他其实是在别人转向的地方才开始进入的。仅此一端,他对小说故事的理解就已经与别人很不一样了。按照故事的进展逻辑,小说的重心落在了众乡邻身上,于是,家族成员的死逼硬磨、乡亲们的巧舌如簧和“积雪”所象征的厚重而黯淡的礼俗氛围等共同合围终致李旺出走,但这一切结束于李旺所收的一则妥协手机短信上。到此为止,该小说实际是话语终结而故事开放的叙事:李旺的“革命”是否合适?乡村宗法礼俗文化是否就是失败的?如此等等,便接续了现代启蒙叙事的思想言说余绪:今天乡村世界是否就是寂静主义,是否就是精神归属地的文学表达?于是正式进入了当前幸福、快乐故事的批判流程。鲁迅先生《风波》所发现的文化现代性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边地,在特别需要启蒙思想观照的贫困地域人心世界,终于找到了继承人,那种文人酒船式的“农家乐”归属感,终于暴露在了李旺的亲事内外。

当然,我这里着重说的中短篇小说创作,截至1992年的“西部文学”(以周保欣、管卫中主编的四部专著组成的“中国西部文学论丛”为主)论述中,涉及的宁夏小说家,其实只有非宁夏籍的张贤亮、张承志和宁夏籍的张雪翼三人。值得关注的还有20世纪80年代末期就离开宁夏返乡的李唯、戈悟觉、刘国尧,以及张武(还在宁夏,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确写得很少)。虽然这几个人的小说的确为当时宁夏文坛的一道风景,但大概地方特色不突出反而未能成为理论批评的主体。即便正面进入批评视野的这三位,差不多也都是在新时期文学的整体框架与启蒙现代性思想水平上来评论,至少也是在体现当时西部普遍性人文现状的尺度下来看待。这其实提出了一个在今天也还仍需严肃审视的问题:民族化与地方化固然显特色,但仅为这两“化”,是否又意味着叙事眼界的狭窄?只注重“西部人”,一体化意识形态下的“中国人”精神处境就要遭到挤兑。相对于时代语境的规定性,“知青”“伤痕”“反思”与“苦难”,显然比民间宗教信仰、宗法制乡约乡俗等仪式化文化传统主义故事更有现实批判力度,这是我认为最早的“西部文学”论述话语仍然富有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三是在叙写城镇物欲异化人性的路向上,突出了小地方个体或群体的某种新特点,比如知识女性可能不过问什么叫女性主义,只知占有很多物质、占领该占领的感情,就觉得是全部幸福生活了;还比如把一些个人道德伦理层面的“施与”故事作为小说世界的主体骨架,表明叙事者对复杂外部力量的“不见”,等等。诸如此类的细节,表现出的是宁夏青年小说家叙事上的误区——重视经典文本的借用,但漠视自身对现实的切肤体悟,因而也就把该批判的小市民文化、意识形态所需要的道德秩序文化误当作了现代优秀文化的终极目标。

二是以自然主义方法,凸显了非中心区域城乡二元对立的严酷现实。无论“三棵树”还是“新三棵树”,在最初和最后的今天,他们都未曾放弃这个批判现实主义的传统,一定程度上,给了全国一线创作中,因“传统文化热”及其里面的“寂静主义”而产生的民间民俗文化仪式化叙事风潮一记响亮耳光。当然这里值得警惕的是,回族伊斯兰文化特色叙事的标签化现象宿命般越来越明显了,比如谁都在“要口唤”、谁都似乎在“换水”,就是一个例证。这种起于个体内在性也仅止于个体内在性的经验,大大削弱了叙事从个体本位追究到群体乃至某个阶层存身的现实处境的批判张力。

当然,共性之下总还有个性,下面重点谈谈当前宁夏中短篇小说叙事所表现出的一些新经验。

基层现实的断裂构成了叙事的主干

个体与村庄政治的关系,村庄政治与基层社会机制运行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普遍性的日常生活方式与基层权力之间的关系,等等,差不多构成了批判型作家短篇小说叙事的基本选择。这一点上,季栋梁的《良民李木》具有典型性。李木本是本分的农民,但因与当地派出所所长有些过节,所长一直在找李木的麻烦,最后李木终于被抓了。在行使抓捕的过程中,李木慌了,直说“我是良民啊”。这一细节其实并不是一个只体现人性的善与恶、审美感觉微妙与否的地方,而是把个人遭遇、个人故事成功地讲成了“中国故事”,这是一种不俗的叙事概括能力。我们知道,只有在抗战的语境下,老百姓被日本兵抓起来为了撇清自己,证明自己并非土八路,才脱口而出“我是良民”。季栋梁把这个战时话语移植到今天,恰好说明今日老百姓在面对基层官员时,是失语的。老百姓非但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犯错”“犯罪”,而且他们连解释自己的语言都没有。当然,如果把今天基层官员与农民的关系,就小说叙述而言理解为日本兵与“良民”关系,叙事也完全支持。这表明,基层政治权力与老百姓个体日常生活、民主生活乃至精神生活之间的断裂,已经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

季栋梁的这个故事,其实才算从深层次触及了西部的文化政治批判叙事传统。农耕的、宗法的和民间宗教的,外加旷野的、安静的、山高皇帝远的所谓西部特点,多数小说家恰好很受用,并善于在此氛围下以文化传统主义、乡村寂静主义布置自己的人物——如何在小得小失中体现个体的不易,或者表现个体得利后的狂妄自得,等等。诸如此类的个人故事,再怎么讲究讲法也不可能讲成中国故事;以这样的理念构思的别人的故事,也许只能做到绘声绘色,但不能成为中国故事,这也就意味着作为批判现实主义或现实主义,是不成立的,也就未见得在审美上符合宁夏这样一个内陆欠发达地区的人文水平。

断裂叙事之所以具有强度感染力,是因为它把底层人物作为整体社会结构来叙述,而不是分解成个体道德伦理处境来看待。这关系到我们能否理解我们时代的悲剧,以及该如何理解并叙述我们时代的悲剧的问题。

张学东的《哭河》,讲述了大河与爹因生活困苦在河滩上捡垃圾了此余生,并阴差阳错捞尸导致儿子大河送命的悲剧。大河把高考落榜的命运挫折转化成了“子操父业”的悲壮,“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格言顿时变得澄明;父亲笃实勤俭、诚信守业,给儿子建立了健全的“道统”。父亲义务安葬殁命者的孤魂也罢,儿子舍生取义打捞同病相怜者的尸骨也罢,小说中都得到了圆满叙述。但是,如果“哭河”中我们“哭”的是大河或其父的生命错位,或仅止于个体的现实困顿,那么如此价值诉求除了那个夺了大河年轻生命的尸骨外,其他周围声音则似乎都是喑哑的。这表明,小说叙事中并未自觉植入导致如此命运的社会价值错位。

由图1可以看出,淹水天数为1 d时,淹水深度2/3和1/1处理的株高显著低于对照;淹水天数为5 d时,淹水深度2/3和1/1处理的株高显著高于对照;其余各处理与对照相比无差异显著。

突出人性悲凉下的人道温情,这无可置疑;值得进一步讨论的是,当大河们的处境已经成为金字塔的底部之时,起于个体又止于个体的叙事,显然缺失了完整的社会学视野。从这一点来说,对于个体特殊时期困顿的叙述,并不能使我们理解这个时代真正的悲剧。同理,了一容《我的颂乃提》中的小孩伊斯哈格,与其说讲述自我的内在性如何可能,毋宁说最终表明的是以个体为本位的内在性不能的故事。当伊斯哈格咬牙切齿内心自足地等待大人首肯时,大人们实际上已经在他并不明白的层面强硬地、合理地执行着成人世界的秩序。因为作者相信,精神成长是不能对象化的,因此,作者写出来的是两个小孩保持在平等水平上的心灵交流。而没充分意识到的,是这平等背后的价值机制支持:如果获得内在性的途径中包括普遍性的认可,那么,当这认可还处在黑暗中时,伊斯哈格的内在性是否可能?

不能从根本上意识到基层社会现实结构内部的价值断裂,所有的人性故事,它的地域体验深度,都是极其有限的,叙事也就不能被人们普遍地体验到。个体故事、个人悲剧,隶属于阶层命运,但阶层命运可能更有能力能动于普遍性社会价值秩序,这是基层权力叙事格外具有思想力量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西部其他省份的中青年小说家和宁夏中青年小说家,经过一段时间对各自地区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叙述后,又出现了“存异求同”的叙事趋向,即几乎不约而同地在讲述幸福、快乐的故事,人的现代性——不得不触及物质现代化之外的精神世相的叙述,就此沉湎于物的狂欢化了。城市收编乡村,小市民文化趣味取代现代意识,于是首先成了文学的大跃进,乃至给人这样的感觉:宗法文化已消失,封建意识已被铲除,我们只要全力拥抱自我功利主义的小市民文化就行了。

文化现代性意识提升了小说的思想境界

2013年方方的中篇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一经发表,就引来了无数嘉奖,这多少也说明了即便在全国一线,能自觉把个人故事讲成国家故事、时代故事的的确还很少。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人们本来还是愿意关注文学的,只不过,他们不太愿意把有限的精力和时间浪费在很难产生共鸣的故事和情节上。

对于“一体化”僵化叙事模式,按照福柯的知识权力理论,是最容易被收编因而也是最脆弱的一种文学话语,需要某种“小”的叙事来颠覆。但是就今天的宁夏小说来说,回到民族的、村庄的和小家庭的叙事,其实还存在着与经济主义价值导向相脱节的问题。不解决这个叙事内聚力,向内的观看视角非但容易转到个人修为的故事,而且更易“去政治化”,这将是这类小说的一个死角。这大概是当时涌现的小说家、作品并不少,但值得理论批评反复眷顾的则少之又少的原因吧!

我之所以把火会亮的《积雪》视为近年来宁夏中短篇小说的一个亮点,其原因就在这里。他极其艰难但又是义无反顾地重新回到了乡村世界的宗法文化氛围,以“逃婚”这个并不陌生的出走举动,撕开了在许多小说家看来,城镇化过程中我们应该拥抱乡村秩序的那个精神归属地的面纱。小说语言朴素、笃厚,叙述不紧不慢,始终在人物的逻辑上按部就班推进,因此,小说叙事也就变得暗语重重、机关重重、反讽重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火会亮看来,在这块所谓的精神归属地,不单是小说,诗歌、散文描绘、全球化理论话语也都倾注了大量精力,也就意味着:这块城镇化后果的后花园,其真实面目已经模糊不清。

然而,事实是否如此呢?我们看到,在全国,火会亮故事的前半部分,即李旺与果果包办定亲、双方无法产生真正爱情意义交流的情节模式并不鲜见,但该模式似乎只是为方便于发掘个体所谓隐秘的内心秘密而准备的。

一是承继张贤亮、张承志等人的旷野情怀,“西海固小说”很明显具有这一特点,使我们在全球化之外,现代性叙事之外,看到了边远地区底层个体与时代气息失之交臂的价值错位感和无助感。他们不同于前两位作家,没有宏大愿望,没有象征,有的只是琐碎泼烦的小日子和小日子中以仅有的民间信仰支撑着的价值世界。这一点并非丁帆主编的《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中所写的那样,是安详的、安逸的和宁静的乡村生活,毋宁说,他们的小说世界,其实是以“静止”反写“迟滞”。

诚然,如果把火会亮的故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情节,李旺的意义感如何才能建立的问题,在漠月的《老狐》中得到了进一步探讨。因此,我们领受到了人在外部无限荒凉、内心无限衰微之时,该怎样在不断的自我搏斗中建立精神坐标和意义基座的过程。更难得的还在于,小说谨慎地摒弃了精神分析和潜意识写法,始终以精确的写实“客观化”人物可被把捉和可普遍共识的意义生成线索。放大了看,漠月所用心的,正是火会亮所揭示出来的人生疑难,即在婚姻爱情叙事失效的地方,他启动了“人的主体性何以可能”这样一种文化现代性叙述,建立了特定地域精神书写的追问方式。

这个视野之下,大概才是农村妇女何以自主的个人化观照(如马金莲的《项链》)和通过重述“他人故事”(民间集体经验的“古今”),寻找言说自我经验与他人经验的话语体系问题(如石舒清的《古今》)。

城市规划是用预测的眼光来对城市的空间建设、社会管理以及经济构建进行科学的构想,制定完善的方案来服务于未来城市建设的一个过程。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之前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城市的整体建设有着指导与引领的作用,它属于城市管理的一部分。城市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来制定城市规划方案,因为城市本身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城市本身内在的因素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同时城市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这就要求城市规划方案制定要全面。

这里有必要提醒的是,马金莲的确有小说创作的潜质,也写出了一些值得称道的小说。然而恕我直言,她现在更需要的不是跟着外面一些不负责任、一路吹捧的评论家跑,而是像几年前那样,用好自己自传性、纪实性的刻画才能。现在的情况是,她有点找不着自我经验了。比如有评论家说她像石舒清,她就真以石舒清为榜样构思情节关系;说她有点像李进祥,她小说中的人物便真的带着“口唤”上路;最近的《长河》似乎又有人说像萧红的《呼兰河传》,于是几代人的性别再变一下,等等。实际上,我刚才提到的《项链》后面的三分之一部分,也是小说最重要的结局部分,莫泊桑“假项链”的影子居然若隐若现。自然,马金莲的小说绝非孤例,而一些大刊、选刊编辑反而视为“美洲新大陆”。边地内陆的闭塞是否将成为今后文坛消费的中心?这实在应该引起思考。

行文结束时,我必须申明一点:为了突出新经验,我或许有了这样的选择,但这个评论选择,不等于说其他审美追求、民间文化仪式书写的小说,就一定经不起推敲,那也许符合另一价值尺度的衡估。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文化自觉视野下的西部村落化人文现状与现代性研究”(批准号:13BZX016)阶段性成果

作 者:牛学智,宁夏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宁夏个体小说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宁夏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宁夏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