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共识”不如找乐子

2015-07-20 02:51北京王恺文
名作欣赏 2015年10期
关键词:乐子奇遇类节目

北京 王恺文

推“共识”不如找乐子

北京 王恺文

我记忆中最好的春晚是2002年那一次。那一年的语言类节目非常出彩,演员和创作者小心翼翼地在诸多敏感界限间耕耘,绣出了花。冯巩、郭冬临和陆鸣的《台上台下》我至今还能背出词来,没有“大尺度”的讽刺,三个人争风吃醋插科打诨相互拆台;没什么高大上的主题,弹吉他说快板,聊国足侃世贸,从头到脚都是乐子。王小丫、李咏和鞠萍在那一年也演小品——《智力闯关》,虽然糙了点,但总算把某种知识性的元素带进了春晚。最重要的当然是赵本山,但那一年他还没有那么重要,《卖车》被放在整台晚会的中段,然而这一部作品连带之前的《卖拐》终于将他推到了巅峰,此后十年春晚不能没有他,他的节目也就越来越靠后,一直排到了零点以后。

可以看到,2002年春晚的小品、相声很好地处理了无法回避的政治任务,尽管也被安排进歌颂和讽刺,但乐子优先。更何况,那些被歌颂的,是全民认可的功绩:国足打进世界杯,中国加入WTO,经济高速发展……或者说,2002年,“共识”依然存在,“三个代表”确实具有代表性。在“共识”的指引下,2002年的春晚在欢乐之中透出一股昂扬的精神气度:一切都很有希望,大片的天地等待拓展。

而2015年的春晚语言类节目,基本是在说两个主题:“反腐”和“回家”。《圈子》《投其所好》和《这不是我的》,极力完成政治任务,照着主题编段子加笑料,且不说没什么乐子,“反腐”本身也暧昧不清。这三个作品展示的图景都是青天大老爷巡视地方主持公道,只不过青天名叫“纪委”,而在现实中鲜活又隐秘的腐败被绕过不谈了。《社区民警于三快》《小棉袄》《车站奇遇》这三个语言类节目都在拼命呼喊“快回家吧”,在青年人的自由发展和中老年人的家庭秩序之间,一屁股坐到了中老年人那一边。不论是《小棉袄》中女儿最终在父亲楼下买房,还是《车站奇遇》里不合逻辑的接站情境,都在“亲情”“团圆”“孝道”的面具下暗示年轻人应该回归小家庭中顺从的日常。本来这可能是具有相当共识性的价值观念,然而作品生硬急迫的表达完全违背了意识形态工作“润物细无声”的原则,大部分观众都不会买账。

对比相隔十三年的两台春晚,我的感受是:在这个阶层固化、城乡对立、代际冲突撕扯中国社会的时代,十几年前开拓奋进的精气神已然消退。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共识”本就面目可疑。所谓的“主流价值观”本来就已经和现实脱节了,而小品相声还要生硬地强推这些观念,最终产生了这一届收视率新低的春晚。“共识”都不存在了,春晚哪还能以“共识”引领人民呢?倒不如戴着镣铐跳舞,认真地找点乐子吧。

作 者: 王恺文,北京大学中文系创意写作专业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文学与新媒体。

猜你喜欢
乐子奇遇类节目
博士猫
April Fools Day Jokes
祷过山奇遇
奇遇
狐说 祷过山奇遇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我与猫的午后奇遇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电视社教类节目创新策划的三个角度
省级卫视新闻专题类节目发展的困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