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社会·精神
——解读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生态批评主义

2015-07-24 19:00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23
名作欣赏 2015年21期
关键词:普鲁士劳伦斯军官

⊙马 婕[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23]

自然·社会·精神
——解读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生态批评主义

⊙马 婕[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23]

本文分析了文学生态批评理论的特征,以此研究“先知作家”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本文以《普鲁士军官》为例分析劳伦斯的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和精神生态思想,基于该理论视角分析经典作品不仅为文学批评打开新的视野,同时也揭示了劳伦斯超前的生态主义意识,阐释了追求生态平衡,达到各方面关系和谐的深刻思考。

劳伦斯 《普鲁士军官》 生态批评理论

生态批评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的是生态与文学的关系。劳伦斯在他的作品中阐释了很多生态思想和哲学思想,达到了一定的精神层面,体现出生态批评思想观。尽管学界历来倾向于去关注他辉煌的长篇小说,实际上“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本身就已经能让他跻身于伟大的作家之列——不仅仅是值得记住的作家,而是伟大的作家”。本文选取其短篇小说《普鲁士军官》,分别从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和精神生态思想三个方面去探究小说中军官和士兵分别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和自己之间的关系,呼吁人们创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和谐相融的社会。

一、文学中的生态批评

文学着眼点于现实,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密不可分。19世纪后,人类进入机械化和工业化时代,但伴随着环境恶化,人类也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和灾难。由此,人类开始全面反思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以唤醒人类的忧患意识。学界也摇旗呐喊,生态批评理论应运而生。

生态批评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授格罗费尔蒂将生态批评定义为“研究文学与物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生态批评最突出的特征:生态研究以自然与文学及文化的关系为重点,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格局为最终目标,关注人类之间的社会生态和人类内在的精神生态。文学的生态学研究,应该从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和精神生态思想,探究在文学作品中如何安排、描写和表达这三个方面,进而找寻出生态失衡的文化根源。

二、《普鲁士将军》的生态批评主义解读

劳伦斯一生都在逃离以工业文明为中心的城市,归隐荒野,认为人类获得新生的条件是摒弃工业文明,重新拥抱自然。劳伦斯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呼吁人与动物地位平等,这与生态批评所倡导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平衡生态不谋而合。劳伦斯在短篇小说中彰显他的生态自然主张,探讨人类社会与生态自然的关系、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

《普鲁士军官》中军官与士兵和大自然的关系,最能体现他的生态思想。1913年正值工业文明时期,军官作为普鲁士的贵族阶级,专横跋扈,然而脸上却隐藏不住有悖于身份的紧张急躁的表情;士兵肢体强健,生机勃勃,眼睛无神,却流露出自由自在、心平气和的神色。后来研究者提出了劳伦斯作品中“自然人”和“文明人”的定义,对比《普鲁士军官》不难发现,军官符合“文明人”的特点,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拥有贵族的头衔,接受很高的教育,热爱都市生活,远离自然,精神空虚,机械异化,毫无生气;士兵对应的是“自然人”的特点,文化层次水平较低,远离人类文明中心,寄身荒野乡村,富有活力和生机,从容不迫,怡然自得。士兵的热烈激情与军官的紧张僵硬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在无形中刺激着军官,原本亲近自然的士兵,谋杀军官后回归自然,然而因为身负罪行,却再也感受不到自然带给他的活力与生机,失去了与自然亲近的宝贵能力,由此两个人的关系和命运向不可逆转的悲剧方向发展。

社会生态思想研究的是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劳伦斯生活的时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化和机械化,成为“世界工厂”,原来悠闲宁静的乡村生活被彻底打破,人们迈入了快节奏的都市生活,而原来人与人单纯美好的关系,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成纯粹的金钱和利益关系。

在《普鲁士军官》中,主要探讨的是军官与士兵之间的关系。军官一开始对士兵采取漠不关心的冷淡态度,当他察觉到年轻士兵身上散发的原生活力后,他一方面感到惊奇和羡慕;另一方面自惭形秽,但是强横霸道的军官并没有吸取士兵的优点拯救自我,而是打破士兵原本沉浸的浑然天成又安然自得的自我世界。士兵对他的忽视让军官表面上十分愤怒,心理暗藏的自卑让他对士兵更加苛刻,不断侮辱和挖苦士兵。年轻的士兵开始时沉默寡言,后来忍耐达到极限。但军官与士兵之间并不存在仇恨关系,军官在潜意识里对士兵的热烈生机持欣赏态度。要分析军官极端举动的原因,就要把军官放置于当时工业文明的大背景之下,深受毒害的军官脑海中等级观念根深蒂固,他从来没有平等地对待过士兵,丧失了同情与关爱他人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向士兵表达真实的想法,又无法排遣心中的空虚与自卑,其施虐行为既展现了他渴望得到士兵的注意力,也是他试图重新巩固他的权威地位的可悲途径。

士兵本身单纯简单,由于出生等级的卑微,他严格遵守军队的纪律,对长官的雄健体魄欣赏赞叹,对长官的命令奉公行事。即使遭受虐待,开始也选择逆来顺受,后来随着军官的暴行变本加厉,士兵渐生惧怕,仇恨滋长,无法摆脱军官强迫与他纠缠的联系,受尽折磨,因此当军官摔倒时,士兵带着本能的怒火直接上去死死扼住了军官的脖子,谋杀了他。

精神生态研究的是人的精神活动状态。随着英国工业机械文明的发展,随着人们社会关系的改变,人的精神生态平衡遭到彻底打破。劳伦斯所倡导的精神生态是一种文明的症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人类只有远离工业化、机械化的社会,重返自然,才能获得灵魂上的平静与怡然自得。

在《普鲁士军官》中,主要分析军官与士兵精神平衡与失衡的状态。两人精神生态的扭曲和破坏导致两人行为表现过激:空虚自卑的军官在与富有活力和生机的士兵强烈对比下,军官潜意识里进行自我反思,显露出隐性的精神失衡,为了掩盖心中的痛苦和烦闷,力求重新达到精神的平衡,军官并没有采取修正行动达到自我实现,而是采取虐待士兵、贬低士兵的方法。

士兵原来拥有完整而强大的精神生态思想,当他受到军官的虐待时,他开始慢慢丧失原本从容不迫、天真纯朴的特征,茫然和郁闷逐渐占据他的心灵,生机勃勃逐渐消失,当忍耐力达到了极限,精神完全失衡时,他最终本能爆发扼住军官的脖子,力求通过暴力行为重新达到精神平衡的状态。然而事与愿违,士兵的精神无法重拾平静,士兵埋好尸体后,他感到自己失去了与周围其他环境的一切联系。小说中巧妙安排了他与自然、社会、精神的三次分离,先是对可爱动物的惧怕与惊慌,此时的他与自然分离;接下来他对出现的女人视而不见,此时的他与性、与人类社会彻底分离;最后,他感到生命如同行尸走肉般走向尽头,此刻的士兵已经在精神上完全与自己分离。士兵脱离了自然、社会、自我,最后在空洞的绝望中病死。

三、三种生态思想的关系

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密切相关,三位一体,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保持着各自的独立性,并对自然生态产生深刻的影响。劳伦斯拥有超前的生态主义意识,他在小说中传递的人生哲学是远离现代文明的工业社会,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并保护自然,保持人类原生的本能和活力,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衍生于生态主义后期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概念,使生态主义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也在小说中得到很好的例证,揭示了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人类还应追求在社会中人与他人的和谐,以及人在精神上与内在自我的和谐。当这种和谐与平衡被打破时,人必将饱受痛苦,甚至还会做出过激的行为。

结语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人口倍增、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生态批评理论重点研究文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基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研究劳伦斯的短篇小说,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文学批评打开了新的视野,阐释了劳伦斯超前的生态哲学思想。

[1] 黄小婷.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劳伦斯的中短篇小说[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 吕中舌,朱燕.从心理描写分析《普鲁士将军》中人物的刻画[J].外语教学,2006(1).

[3][英]劳伦斯.劳伦斯短篇小说集[M].主万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作 者:马 婕,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编 辑: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猜你喜欢
普鲁士劳伦斯军官
新的军官军衔设“三等十衔”
跳伞
林肯与军官
普法战争的起因及影响分析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哥伦比亚 军官
他者与自我重构:劳伦斯《羽蛇》中的伦理问题研究
《虹》与《恋爱中的女人》中的“另一个自我”:劳伦斯人物美学一探
寻根消失的普鲁士
寻根消失的普鲁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