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唐韦应物、白居易等人诗歌的现实主义意义

2015-07-24 19:00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119
名作欣赏 2015年21期
关键词:韦应物白居易诗歌

⊙李 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安 710119]

浅析中唐韦应物、白居易等人诗歌的现实主义意义

⊙李 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西安 710119]

《诗经》流传至唐已一千七百年之久,其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影响深远,为中唐诗歌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脍炙人口的诗歌,至今仍具借鉴意义。本文拟就中唐韦应物、白居易等人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进行浅析。

诗歌 韦应物 白居易 李绅

一、绪论

欢娱嫌短,繁华有尽,开元盛世的美好光景因安史之乱的爆发成过眼云烟,叛乱平定后,唐王朝危机四伏,一是藩镇割据,二是宦官专权。“安禄山以节度使起兵,几覆天下。及安史既平,武夫战将以功起行阵,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大者连州十数,小者犹兼三四,所属文武官悉自置署,未尝请命于朝,力大势盛,遂成尾大不掉之势。”①这段文字揭示了节度使转变为割据藩镇的过程,论述精辟。德宗“不欲武臣典重兵,其左右神策、天威等军,欲委宦者主之……自是神策新军之权,全归于宦者矣”②,且顺、宪、敬、文皆由宦官所立,僖宗更是称大宦官田令孜为“阿父”。自古武官掌军权,文官掌吏治、财税,宦官乃皇帝家奴,专司帝王起居,天经地义。但中唐时,宦官控军,干预朝政,而肃宗暗弱,代宗平庸,德宗猜忌,使唐王朝衰落不止。

在此情况下,韦应物、白居易、李绅等借诗歌讽喻朝政、抒发愤慨,诗作等身,总体成就并不弱于盛唐,“国家不幸诗家幸”(清·赵翼《题遗山诗》),清人编写、中华书局校点的《全唐诗》共二十五本,李白在第六本,他在安史之乱后还有创作,也即李白与同时代及之前诗人的作品量最多只占五本,若剔除前面总目录和前置的历代乐府诗,盛唐之前留存的作品其实很有限,余下都是中晚唐作品。这样,我们称颂中唐诗歌创作成就斐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中唐诗歌总体风格

从文人雅士的孤芳自赏到唐代大众吟诗作对的交响合奏,秀丽山川孕育灵气,淳朴人民培育诗魂,但作诗终非胸藏抱负的士子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他们的终极追求。盛唐时,当岑参一身戎装、尽骋疆场时,年岁稍长的高适、王昌龄见朝政日益腐败,盛世逐渐萎缩,遂反思战争的残酷与不义,诗歌深藏忧思,杜甫更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至中唐,这种风气愈盛,韦应物等面对李白、杜甫两座高山,还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孟浩然等的群雄拱卫,深知诗歌超越困难重重,探寻新路乃必然之举,于是,诗歌深入生活贴近现实,感情真挚,言辞恳切,充满现实主义批判精神,成果喜人。

韦应物属大历诗人,《唐诗三百首》收录诗歌杜甫三十九首,王维二十九首,李白二十九首,李商隐二十二首,孟浩然十五首,韦应物十二首居第六。他继承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道路,而“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③。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寄李儋元锡》是唐诗选本必选名篇,语言浅切,意境恬淡,娓娓道来。李儋,字元锡,韦应物诗交好友,德宗建中四年暮春,韦应物调任滁州刺史,与李儋长安分别,后寄此诗表思念之情,独具一格。诗中韦应物对自己的身份予以定位,言身为官吏,体恤百姓疾苦理所当然,但残酷的现实让这位有良知的封建官吏内心充满苦闷与无奈,内容深刻,思想性强,是唐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以“花”为衬,去年花开分别,转眼花又开,显光阴无情,人事萧索,别开生面,清新可喜。“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杜甫也有“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赠卫八处世》),但此处非泛指,而是实指国家政局动荡。安史之乱后,朝廷日月改换,就在这年,先是回纥兵攻进长安,赶跑皇帝,地方军阀朱被推上龙椅,但很快长安收复,皇帝返回,真是“城头变幻大王旗”(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春愁黯黯独成眠”,言前途暗淡,情绪低沉,无以排遣,夜里久难成眠,时事与自况交织,浑然一体。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是全诗精华,因身多疾病想早归田园,又舍不得俸钱,但作为州刺史,自己管辖地的百姓四散逃荒,面对国家给予的俸禄,一“愧”字,写尽诗人无能为力的苦闷与无功受禄的忐忑。清代贺裳说“韦诗皆以平心静气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宛然风人《十亩》《伐檀》遗意”④,说韦应物继承了《诗经》的讽喻传统,评价极高。

这句表面写自己,实际是讽刺自己所处的官僚集团,振聋发聩,勇气可嘉。“如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文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⑤当下很多人居高位,但依旧觉得国家对不住自己,政府对不住自己,感觉自己官太小,应该做更高的官,拿更多的钱,住更好的房子,有更高的职称,于是拼命向老百姓敲诈勒索,以致索贿受贿,却从不扪心自问,作为国家公职人员,自己为国家、为一方百姓做了多少实事!“苕溪云:士君子当以此切切存心,彼一意供租,敛事土木,视民如仇者得无愧此。”⑥早在唐代,一个封建官吏就有如此深刻的反省精神,深知贪得无厌会慢慢使自己远离人民,远离高尚,靠近贪官的行列,最终走向毁灭,清代余云涣有一副对联,上联:“不要百姓半文钱,原非易事”,讲不拿老百姓半文钱,即不索贿受贿;下联:“但问一官两千石,所造何功?”反问俸禄不少,敢问为百姓谋得什么福利,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韦应物的其他一些诗中,也有类似的精神。“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郡斋雨中与诸文士宴集》)是《唐诗三百首》中的名句,诗人推己及人,居安思困,不忘一饭来处,将自己的俸禄与农民的辛劳、地位与职责相联系,对无功受禄深感愧疚,是对《诗经》“缘情体物”传统的发扬。“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观田家》)反省自己不织而有衣,不耕而有食,而广大农民却隔夜无粮,徭役不止,对此深感不安。“物累诚可遣,疲终未忘”(《游琅邪山寺》),写游玩中仍不忘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农民。“是时粳稻熟,西望尽田畴。仰恩惭政拙,念劳喜岁收。”(《襄武馆游眺》)依旧是站在农民的角度去考虑民间疾苦,另外,《高陵书情,寄三原卢少府》《答崔都水》等诗也是写这方面的优秀诗作。

到宪宗元和年间,安史之乱已过去半个世纪,平定闹独立的几个藩镇,唐王朝形式上又归于统一,诗坛上出现了新乐府诗。乐府最早是音乐机关,后来指可以用作歌唱以及沿用这种诗题仿作的诗,如李白的《行路难》《蜀道难》等。而新乐府是指内容模仿乐府诗,另取新标题的诗,如杜甫的《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在白居易的实践和积极推动下,新乐府运动成为一次颇有声势的诗歌运动,他也是这一派的理论奠基人。

新乐府运动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在《新乐府序》中提出诗歌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的政治主张,据此,他创作了大量揭露弊政和种种不合理现象的讽喻诗,《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观点鲜明,切中时弊,有讽诲之功用,最为著名,使执掌军政大权的达官显贵恨之入骨,终遭贬谪江州,“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充满了对底层人民的关心和同情;二是主张用浅切平易、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作诗,据说他的诗一改再改,直到连不识字的老妇人也能听懂为止。

《观刈麦》是白居易宪宗元和二年任周至县县尉时所作,时年三十六,因主管捐税征收之事,所以对底层百姓所受灾难感同身受,指出百姓贫困租税繁重是罪魁,并对自己“不事农桑”却“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与韦应物的“邑有流亡愧俸钱”有异曲同工之妙,语句寻常,含义深刻,体现了一位封建官吏的良知。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人忙麦长,丰收在望,一派欣喜景象。“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尽管头顶是炎炎烈日,脚下是滚烫的泥土,汗落如雨,但为了能让庄稼长势更好,对漫长夏日仍爱惜不已,此处“惜”字用法与《卖炭翁》中“心忧炭贱愿天寒”之“愿”字用法一致。而最终“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辛劳忙碌的刈麦者破产沦为无粮果腹的拾麦者,如断梗浮萍,朝不保夕,封建苛税猛于虎。“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这是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整个官僚贵族的隐约批评与质问,一个俸禄三百石的小县尉尚有羞愧之心,那些大官僚、大贵族难道就不该有更大的自愧自疚吗?古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赋税的总后台其实是皇帝,士子难言,只能用这种方式达到讽谕的目的,已经很了不起了。“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对害人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对劳动人民遭受苦难给予深切同情。

白居易的其他一些诗中也有类似的描述。“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轻肥》)严厉批判封建官宦穷奢极欲,不顾百姓死活,以致出现吃人充饥的人间惨剧;“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乡村。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杜陵叟》)写关中大旱,诗人上疏请愿,宪宗下罪己诏,但“事实上,当灾荒严重的时候,由皇帝下诏免除租税,由地方官加紧勒索,完成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乃是历代统治者惯演的双簧戏”⑦。类似的情况韩愈在《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一诗中也曾提到。

李绅也是新乐府运动的重要人物,《新题乐府》二十首是与元稹、白居易的和作,可惜全部失传。“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其二)》)是他的不朽诗句,广传度当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比肩,震撼人心。而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二首(其一)》更是动人心魄,催人泪下。 四海春播,夏长秋收,“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丰收又怎样,“农夫犹饿死”,罪恶的苛税及高额的地租盘剥使得农民无论如何丰收,都逃脱不了饿死的命运。诗人武宗时拜相,出为淮南节度使,与韦应物、白居易一样,都是朝廷官员,这首组诗选取典型的农事细节,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生活困窘的农民充满同情,语言质朴,风格厚重。

三、结语

中唐社会动荡不宁,贪腐横行,民不聊生,但仍有韦应物、白居易、李绅这样的开明官吏,体恤百姓疾苦,积极发扬《诗经》干预现实的优良传统,以诗歌创作指斥时弊,并能以身作则深刻自省,想百姓之所想,为封建官吏做出表率,亦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在当下仍具有震撼人心的意义。

① 清·赵翼著、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55页。

③ (宋)朱熹:《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325页。

④ 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⑤ (唐)白居易、谢恩炜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27页。

⑦ 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第940页。

作 者:李 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

猜你喜欢
韦应物白居易诗歌
诗歌不除外
夕次盱眙县
龙门里的白居易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韦应物 淮上即事》
诗歌岛·八面来风
录唐·韦应物诗《滁州西涧》(草书)
夜雪
寄李儋元锡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