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儿童电影的伦理性反思

2015-07-24 19:00太原师范学院太原030006
名作欣赏 2015年21期
关键词:商业性伦理价值

⊙李 锐[太原师范学院, 太原 030006]

新世纪中国儿童电影的伦理性反思

⊙李 锐[太原师范学院, 太原 030006]

横亘在中国儿童电影提升坦途中的两个障碍,一是伦理性关照意识的欠缺,伦理性表达往往停留在过去时、缺少现在进行时;二是商业性的过分强调和对商业回报的盲目追求,而结果是商业性又很不成功,导致儿童电影处于电影产业边缘化的位置。商业性与伦理性其实并不矛盾,只有兼顾两者才能保证双赢,才是儿童电影的根本出路。

儿童电影 伦理性 商业性

新世纪以来,整体社会伦理取向主要表现为追求生活水平的提升,而对于家庭伦理回归的渴望,对于精神的追求和公平正义的社会伦理价值的诉求,对于伦理建构的呼唤,其实已经成为时代伦理的价值趋向,这种伦理趋向直接映射在儿童电影的伦理价值取向当中。“不论是少年儿童文学,还是少年儿童影视与戏剧作品,都存在着一个与整个社会‘大文化’背景的依存关系,都存在着一个与成人世界的依存关系。”①

一、儿童电影的伦理性困局 新世纪以来,以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等主要儿童电影生产厂家,独立或联合摄制了一系列儿童电影,反映了时代的主流精神追求,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先后多次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片目,代表性的作品有《娃娃唱大戏》《暖春》《扬起你的笑脸》《无声的河》《妈妈没有走远》等多部作品。应该说,这些作品公映后并非叫好声一片,里面夹杂着许多不和谐的杂音。具体而言,在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背景之下,价值选择的多向性、时代转型的焦虑、道德伦理的困惑都有所体现,它们综合叠加构成了儿童电影商业背景之下的伦理困局,在儿童电影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在每一部作品的内在文本表达和外部解读的阐释中,我们都可以感触到追求与困惑同在、梦想与现实抵牾的尴尬处境。可以看到在文本设定上,现有的儿童电影取材尚“不能支撑起近年来儿童电影在美学上的追求和思想话题的关切点”②。从文本与时代关系上来看,儿童电影在伦理性表达上出现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传统伦理价值表达延续且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可以说,这样的儿童电影既体现了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承续关系,是艺术家的良心之作;其二,新世纪下新的时代伦理精神有所表现,一些儿童电影传达出了团结、友爱、向善的时代精神追求;其三,时代伦理价值的召唤在艺术表达上的缺位与滞后也比较明显,比如吃苦耐劳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反倒被家长和长辈的溺爱和宠爱遮蔽了。此外,个别作品伦理价值表现出逆时代趋向,与时代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儿童电影叫好又叫座,即商业性与伦理性难以兼顾的现实令人揪心,高票房者没有高质量且缺乏伦理价值,伦理价值内涵丰富者又没有市场,中国儿童电影处于两难的夹缝之中艰难生长。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儿童电影伦理价值追求表现得较为被动,甚至出现为了保证商业的成功,而偏执地远离伦理性、抛弃思想性以及放逐民族性的危险倾向。由于商业的要求对于政治表达进行有意规避,由于伦理价值拿捏不准而被束之高阁。在商业标准唯一、伦理标准缺失的环境下,伦理价值的艺术化表达不是电影的主要追求,因而儿童电影有意消解“文以载道”的艺术天职,甚至消解崇高、消解信仰、消解秩序,充斥着碎片化无厘头的伦理倾向,实际上背离了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诉求以及儿童的渴求。电影给予儿童的影响不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养料,而是娱乐至上的感官刺激,缺乏思想价值、艺术品位的影视作品唯利是图,一般不在乎心灵的需求而注重欲望的满足与表现。儿童电影应该对儿童负责,拯救儿童电影就是拯救我们祖国的明天。

二、伦理价值缺位的主要原因 导致儿童电影伦理价值缺位的偏失的原因,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电影产业从作品策划生产到发行,在商业流水线上,符合商业价值模式的作品能够适者生存,儿童电影在商业规则下被挤入边缘位置,在商业性、回报率和伦理性、公益性之间,儿童电影难以兼顾必须做出艰难的选择,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倾向。而不计回报的影片生产并不符合电影产业的规则,在儿童电影的扶持与考量标准不甚完善时,儿童电影的特殊性与儿童的心理成长需求容易被忽视。毋庸置疑,将利润作为标准是对儿童电影的误导,儿童电影还是应该将伦理价值放在第一位,如果以纯粹的商业目的进行创作,流毒甚深、贻害无穷。暴力色情元素、消极颓废情绪腐蚀了儿童的精神世界,对儿童的心理成长、人格养成产生着不良的影响。儿童电影更需要公益性与伦理道德评价的介入,近期,中国科学院脑科学博士陆宇斐推出了首个民间儿童影视剧分级制度——中国儿童影视剧分级标准(1.0版本),其中谈到《喜羊羊与灰太狼》仅适合七岁以上儿童观看,而《熊出没》则只适合十岁以上的孩子。对于电影的分级虽然仍缺乏更准确的标准和科学依据,显得比较宽容与牵强,但也折射出儿童影视伦理混乱的忧虑,同时也显示出民间的力量对于儿童艺术作品品质的主动干预,这是在儿童艺术管理空挡以及评论缺席期的一个有益的补充和尝试。评论界的无声、监管的乏力,是儿童电影市场不成熟不健全的表现。“影片好或者不好,没有任何反馈,整个儿童电影的评论处于‘无声’状态,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如此一来,也就打击了本来有一点‘野心’的创作人员,使他们失去了研究、探索和创新的动力……以前的儿童电影还造就了几代童星,还有普遍的社会关注度,现在却寂静无声,连儿童观众都不知道这些电影的存在。”③一些令人忧心生厌的作品仍能大行其市,且吹捧为成功的范例岂不是儿童电影的悲哀。唯票房唯收视率马首是瞻是对儿童影视发展的误读。新世纪以来儿童电影年产量在七十部左右,其中故事片五十余部,动画片二十余部,进入院线的影片更多考虑商业性,所以面世的儿童电影多是商业性儿童电影,数量也并不多,即使获奖影片也有许多并未进入院线。由于短期的商业诉求,观众有限的儿童电影基本上被各大院线挡在门外。儿童电影产量并不算少,但总体处于电影产业的边缘位置,这也证明了儿童电影在商业性上总体较为薄弱。

新世纪以来,儿童电影原创意识较为缺乏,思想贫瘠空洞,借鉴本民族传统不足。受时代环境的影响,从选题策划、剧本写作改编、后期制作,均缺乏对时代价值趋向的把握,缺乏精心雕琢的耐心,没有创作上乘之作的毅力和耐心。创作动机复杂,心态浮躁、急功近利、闭门造车,忽视儿童心理、不了解受众群体需要,可以说不接地气一点也不为过,复制、移植、模仿、剽窃的现象较多。习总书记关于文艺方面的讲话如何在儿童电影方面进行落实,要求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指导,根植于民族文化,根植于历史传统,吸取传统文化、革命历史、民俗风情、民族情感等宝贵的丰富的资源,结合时代价值的追求,避免出现脱离时代背离时代的发展要求,或者虚无历史去中国化去民族化的倾向泛滥,避免割断优秀传统,减少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智慧,有冲突没戏剧,有闹腾没逻辑,缺乏艺术吸引力、引导力和启发力的作品;避免泡沫化、碎片化、快餐式的作品,提高艺术文化品位。据央视青少年部统计,日本和中国儿童看影视的时间为每天两个小时,主要看动画片、卡通片、儿童娱乐节目等。不良的作品影响儿童,渗透儿童的头脑,只会迷失儿童的世界并污染儿童的心灵。

每年的贺岁片以正义战胜邪恶的伦理表达比较集中,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巴拉拉小魔仙》系列电影等,它们获得最多小孩的青睐的同时,却面临着巨大的伦理冲突和困境,影视中的伦理提倡与现实中儿童的伦理教育比较脱节,有时甚至是严重冲突。比如喜羊羊中对于三口之家的家庭伦理的表现,父亲是坏蛋,母亲红太狼暴力,平底锅随时可能飞过来,丈夫怕老婆天经地义,小狼的叛逆有合理的依据,而且是家里正义的角色,父母显得邪恶和不明是非,家庭伦理在此变得没有秩序、没有出路和混乱颠倒。《熊出没》以光头强的流氓恶棍角色,以及大熊二熊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角色,实际上在表达无厘头的文化,以斗智斗勇的庸俗化的行为,表现了天下无好人、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这些极端恶劣混乱的伦理思想要不得。儿童电影创作者应该有大爱情怀,有对儿童的真诚关爱,以及深切体察儿童的心灵世界,用儿童的眼睛艺术地看世界。

三、走出困境的努力和方向 儿童电影脱困的首要问题就是要重新认识商业性与伦理性的关系,只有将二者兼顾才是儿童电影的根本出路,中外优秀儿童电影已经做出了证明。明晰儿童电影的伦理取向,规范儿童电影的商业伦理,纠正儿童电影的价值定位,是国产儿童电影亟待解决的难题。纠正商业性错位必须要求公益性干预的介入,纠正伦理的偏差必须有评论、监督与反馈机制的介入。目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儿童电影走出伦理迷局提供了方向和指引,犹如一根定海神针成为艺术创作的灯塔,也为儿童电影走出困境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如果我们将进口的儿童影片也纳入考量的范畴来看,在商业性、伦理性上做一个比较和比照,从票房收入较高的几部作品中可以看到,只有兼顾商业性与伦理性的影片才能够真正地吸引更多的票房。每个国家的优秀儿童电影都应该真诚地表达民族的精神和时代的思考,都应该努力表现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真实美丽的人性。“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④艺术应表达永恒的人性,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是人性解放更高的追求,人性应是永恒的存在,也是趋向文明和人格完善的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那么艺术要反映变动的、提升的人性与社会,表达人性的终极关怀和追求。“儿童拥有受保护的权利,儿童理应尽可能避免从事影响其身心健康的事务。”⑤儿童缺乏维护权益判断是非的能力,他们是被动的接受者,甚至难以清晰地表达自我主观的诉求,因而成人的世界必须切实负责保护、呵护并净化儿童的成长环境和世界。

综上所述,伦理价值的缺失成为影响儿童影视发展的魔咒和瓶颈,从外部因素来看,儿童电影从生产到发行应当认真反思,从后续评论反馈流程以及监管标准亟待重建和规范。同时,伦理价值取向也应成为衡量儿童电影艺术水准的基本标准,儿童电影的出路还在于自身的洁身自好与自立自强,能自重而后才能人重之,否则继续走入恶性循环的误区,不但难出精品,甚至整体的艺术质量必然会持续下滑。

① 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

②③ 张之路:《中国儿童电影:原动力何在》,《文艺报》2011年9月9日。

④ 习近平:《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http://politics.gmw.cn/2014-10/15/content_135 49084.htm。

⑤ 郑欢欢:《认识儿童电影:儿童媒介的角度》,《现代传播》2009年第3期。

作 者:李 锐,太原师范学院影视艺术系助教,研究方向:影视文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商业性伦理价值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白噪音》中后现代声景的死亡伦理思考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大众文化视野下《林海雪原》的改编与传播
装置艺术在现当代艺术中的商业性
浅谈中国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