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2015-07-31 22:32周建军
当代医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卡因硬膜外用量

周建军

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周建军

目的 分析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患者(均在60岁以上)分为观察组(采用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和对照组(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各30例,对比观察2组患者麻醉前后心率(HR)、血压、手术麻醉效果、麻醉显效时间以及麻醉用量等情况。结果 2组患者HR在麻醉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麻醉后DBP、SBP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均小于20%;2组患者麻醉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麻醉显效时间(5.4±1.3)min、麻醉用量(3.1±3.0)mL,对照组患者麻醉显效时间(13.1±2.5)min、麻醉用量(13.9±3.2)mL,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作为临床手术麻醉的理想选择。

下肢骨折手术;老年人;腰-硬联合麻醉

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中常常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CEA)等椎管内麻醉方式,但由于老年人椎管比较狭窄、椎间孔闭塞,局部麻醉应用较少麻醉药物时,可能会导致较大面积麻醉[1]。且CEA显效作用时间较为缓慢,麻醉剂量常常很难准确把握,阻滞不全、麻醉平面过广等现象经常出现,对患者的血压及循环功能影响较大[2],无法随意控制麻醉作用时间。近年来,有学者研究表明[3],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有机结合了硬膜外导管给药以及腰麻两种麻醉特点和作用,可使麻醉时间延长,也可减少麻醉药用量。为进一步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60例患者分别采用CEA以及CSEA两种麻醉,对其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丹阳市中医院在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60例老年人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ASA(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为II级或III级,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60~88岁,平均(62.9±5.2)岁,手术类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6例;年龄60~87岁,平均(62.8±5.1)岁,手术类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1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0例。2组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手术类型、AS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麻醉前半小时,患者均给予0.1g苯巴比妥钠以及0.5mg阿托品肌内注射,快速给予5~7L/kg复方乳酸钠林格氏液静脉滴注。患侧在上,取患者侧卧位,穿刺点取L3~L4或L4~L5处硬膜外间隙。

1.2.1 对照组 成功穿刺后,将硬膜外导管置入,并给予

2%利多卡因推注,待患者产生麻醉效果后,给予0.89%罗呱卡因分次推注。

1.2.2 观察组 穿刺成功后,将腰穿针置入其中,流出脑脊液后,给予脑脊液以及浓度为0.75%左旋布比卡因慢慢推注,然后将硬膜外导管置入其中,取患者平卧位,结合患者麻醉平面适当调整给药剂量,或者是否需要给予0.89%罗呱卡因。控制2组患者的麻醉平面均在T9~T10。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10、15、30min后HR(心率)、SBP(收缩血)、DBP(舒张压)等水平变化、麻醉显效时间以及麻醉用量等。麻醉效果主要分为好(无疼痛或不适)、尚可(手术部位局部存在不适感、疼痛不明显)、差(术中疼痛较为明显)[4]。总有效率=良好率+尚可率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正态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麻醉前后HR及SDP、DBP比较 2组患者HR在麻醉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麻醉后DBP、SBP均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均小于20%。见表1。

表1 2组下肢骨折患者麻醉前后HR及SDP、DBP变化情况对比(x±s)

2.2 2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 2组患者麻醉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2组下肢骨折患者麻醉效果比较[n(%)]

2.3 2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麻醉显效时间、麻醉用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下肢骨折患者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用量比较(x±s)

3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年龄的特殊性,大多数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全身机体功能正处于衰退期,对手术及麻醉耐受程度低下,大大增加了手术及麻醉风险,因此对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的麻醉要求是见效较快,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较小[5]。传统的CEA方式局部麻醉用量较大,极易导致中毒,且由于于骸神经的生理部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麻醉阻滞难度,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麻醉阻滞效果。CSEA不仅吸收了腰麻肌松完善、麻醉显效时间快、镇痛效果佳的优点,同时也可利用硬膜外导管随时追加局部麻醉用药的优势,避免麻醉阻滞平面不当或阻滞时间较短等问题,更容易调整麻醉平面,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麻醉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患者麻醉显效时间(5.4±1.3)min、麻醉用量(3.1±3.0)mL,对照组患者麻醉显效时间(13.1±2.5)min、麻醉用量(13.9±3.2) mL,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说明,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中效果较好,同时与临床大多文献研究结果一致[6]。

何峰等[7]研究表明,CSEA的麻醉用量可减少单独CEA用量的1/3,且术后镇痛效果显著。有利于避免广泛麻醉阻滞对患者循环系统产生较大干扰,降低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麻醉前后HR无明显变化,DBP、SBP均有所下降,考虑可能是由于麻醉阻滞区血管扩张,减少血容量,降低了心排出量所致。CSEA组患者应用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的麻醉效果与CEA麻醉效果相当,但麻醉用量及麻醉显效时间明显减少(P<0.05),与临床大多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

综上所述,小剂量左旋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人下肢骨折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麻醉作用起效较快,且麻醉药物用量较小,对患者循环系统干扰较小,安全性、有效性较高,可作为临床手术麻醉的理想选择。

[1] 周子戒,汪春英.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80岁以上高危老年病人骨科手术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12,1(7):40.

[2] 黄宇光,罗爱伦.21世纪医师丛书·麻醉学分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1211.

[3] 王向兵,曾因明.左布比卡因的药代学、药效学特性及其毒性[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12,25(4):223-226.

[4] 张建发.腰-硬联合麻醉在80岁以上高龄患者下肢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3(10):1668,1670.

[5] 杨东辉.腰-硬联合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9):120.

[6] 李金香,王静,张艳慧.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人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麻醉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2,25(3):424.

[7] 何峰,张红英.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四川医学,2014(1):85-87.

[8] 王国毅.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2):133-134.

10.3969/j.issn.1009-4393.2015.7.060

江苏 212300 丹阳市中医院 (周建军)

猜你喜欢
卡因硬膜外用量
2021年日本钛加工材在各个领域用量统计
大豆种植意向增加16.4%化肥用量或将减少
探究左旋布比卡因的临床药理学和毒性特征
Side force controlon slender body by self-excited oscillation flag
农户如何称取和配制小用量固体农药
小剂量低浓度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在混合痔术中的效果比较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胸部硬膜外麻醉镇痛对冠状动脉疾病的控制价值
硬膜外注射脉络宁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