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运动敏感期技术训练方法与创新

2015-08-02 00:57
湖北体育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敏感期运球投篮

张 博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抽取2013年河南省篮球传统中学比赛前4名的队员10名,年龄为15-17岁;河南省三所招收篮球特长生、常年参加全国CUBA比赛的大学中的大学生球员10名,年龄大于20岁。所抽取的运动员均是暑假后刚刚返校的运动员,有大概半个月的时间未接受专项技能训练。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查找有关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运动敏感期技术训练的相关文献,并收集整理。

1.2.2 实验法

所抽取的学生队员分为2组,中学生组和大学生组。其中,中学组为实验组,大学组为对照组。先进行技能考核,之后安排教练员利用1个月的时间,每天按照训练计划安排运动员技术训练1h,训练内容如下:

1)全场各种运球(变向、胯下、背后、运球后转身)加行进间投篮,每项运球练习做1组,每组2个来回,一种练习3组,每组严把质量关。

2)中远距离跳投(罚球线距离6m线),每项投进10个一组,每项一共5组。

3)全场2人、3人全场直线快攻,8字围绕快攻,每项3个往返一次,每项每组3次。

4)滑步防守练习,三角、梯形滑步各3趟,每项3组。

5)教学比赛。

在1个月的专项技能训练后进行相同技能的考核并对比。两次技能考核内容如下:1)传球快攻:全场短传快攻3个来回,如投篮不进,篮下原地补进,完成后记录所用时间;2)中远距离投篮:1min内6m线自抢自跳投,每人2次,完成后记录所投进次数;3)全场运球投篮:各种“之”字运球,绕杆加正反手行进间投篮,其中左边所有上篮一律左手,如投篮不进,篮下原地补进,全场来回2次,完成后记录所用时间;4)滑步和交叉步:全场“之”字滑步和交叉步一个来回,记录所用时间。

1.2.3 问卷调查法

对即将大学毕业的篮球运动员10人、中学运动员10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最容易接受篮球技术训练的年龄、基本技术提高最快的年龄、特长技术初步形成的年龄。共发出20份问卷,回收20份问卷,有效问卷20份。

1.2.4 访谈法

对部分中学篮球队、大学篮球队的教练员进行访谈。其中,中学教练7人、大学教练8人。针对于平时的训练方法和不同年龄段运动员的技能提高进度进行专访。

1.2.5 数理统计法

考核分数计算方法如下:

1)单项考核平均分数:每人单项分数相加后除以人数。2)个人总分:个人每个单项成绩乘以相应权重后相加。3)全组总平均分为:每个人考试分数相加后除以每组人数。分数的分布如表1所示。

表1 考核项目折合考核分数与权重

对实验中所得的数据通过SPSS19.0和EXCL2007对考核前后的分数进行平均数和差异显著性对比。

1.2.6 逻辑分析法

对所得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将篮球运动员运动敏感期的技术训练的重要性、方法以及手段进行逻辑分析,以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对策划客体的发展进行概括研究,得出结论。

2 结果与分析

2.1 测试结果分析

表2可看出,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训练前后的技术考核提高幅度很大,总平均分数提高了8.5分,差异非常具有显著性(P<0.01),大学生球员虽然也有提高,但提高幅度不大,总平均分数只提高了2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运动员在敏感期内通过科学合理的技术训练后的训练效果要高于运动敏感期过后。

表2 中学生和大学生训练前后技术考核分数对比

通过对球员的日常训练观察发现,处于运动敏感期的中学生球员在经过1个月的训练后在运球的熟练程度、传球的准确性、突破的爆发速度、中远距离投篮的稳定性以及加上对抗后行进间各种投篮的稳定性都有很大的提高。运动敏感期过后的大学生球员技术进步不是十分明显。

表3中可见,大部分球员认为自己在15-16岁左右通过训练技术进步最快,进入大学后技术进步幅度明显减弱。17岁之后特长技术初步形成。中学教练员也认为15-16岁是最适宜进行强化技术训练的年龄段。

表3 问卷调查结果

走访若干中学教练和大学教练,中学教练普遍认为运动技术是训练的主要方面,运动员经过一定量的训练后运动技术进步明显。大学教练普遍认为在体能、战术已成为训练的主流,但技术能力却决定着比赛期间战术的实施以及体能的分配。大学生运动员在技术方面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才能有所收效。

2.2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敏感期的运动发展特点

当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进入生理发育高峰期时,特别是13岁之后,身体上出现一系列的变化,主要身体素质和学习篮球技术的能力出现快增期或敏感期,运动员这一时期接收相同的训练科目后进步幅度远大于敏感期过后。运动员的教练员应充分利用这一发展技术的黄金时期,选择科学的、行之有效方法进行训练,使其训练获事半功倍的阶段效果。

2.3 在运动敏感期的技术训练的阶段性特点

篮球运动训练是一个系统的、有序的过程,具有明显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相对青少年篮球选手而言,其阶段性尤为明显,如表4所示。

表4 运动敏感期的技术训练的阶段性

2.3.1 运动敏感期早期的技术训练特点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小学外语信息化应用工作委员会主任鲁子问说,这一公益项目主要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校和英语学科开展,针对英语学科教学城乡差异显著的现实问题,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化教师培训、全场景智慧化教学应用、名师资源共享帮扶、教育信息化课题研究和图书出版及捐赠等方式,对接贫困地区的千所学校、万名英语教师,提升英语学科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运动敏感期早期,小运动员对篮球这一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时通过一些简单的篮球技术,并结合游戏以提高运动员的学习兴趣,通过对篮球成功人士的讲解与视频介绍,特别是球星的成长道路来激发小球员刻苦训练的决心与吃苦耐劳的毅力,为敏感期的中期能够刻苦训练各项基本技术训练打好基础。

2.3.2 运动敏感期中期的技术训练特点

运动敏感期中期,青少年运动员通过合理有效的技术训练之后,篮球技能水平快速提高,提高速度大概是运动敏感期之后的3-4倍。这一时期运动员学习一项技术时从初步学习到熟练掌握用时很短,教练员在训练中可以利用运动员进步成长快的特点寻觅科学的方法训练运动员的各种基本技术,并逐渐向完整技术过渡。训练时注重特长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开始训练自己擅长位置的专项技术训练,基本技战术相结合的训练也开始增多。

2.3.3 运动敏感期后期的技术训练特点

运动敏感期后期,继续进行专项技术中的某个技术的训练,并逐渐形成特有的特长技术和技术风格,以适应比赛中不同位置的需要。18岁以后继续改进和掌握合理的技术,加强专项完整技术和专项能力的训练。训练中身体的对抗性也不断加强,相应的身体素质训练也成为运动员技术提高的有力保障。此时运动员逐渐能够熟练地将技、战术有机的结合起来,合理运用于赛场中,为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2.4 篮球运动员运动敏感期技术训练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4.1 运动敏感期初期单一技术训练次数过短

运动敏感期初期,以简单技术和篮球游戏为主,但每次训练必须保证单次训练的次数才能使运动员有所提高。如双手交替运动、原地胯下运球等,运动员必须一次做足200次以上才能有所收获。

2.4.2 运动敏感期中、后期技术训练的时间和强度把握不准确

青少年运动员每次的训练时间不要超过2h,特别是运动敏感期早期的球员。因为2h后将出现蛋白质代谢供能情况,对成长中的运动员肌肉力量等素质的发展有一定的损失。单一技术的训练时间不要过长,在传球训练中一次时间不要超过15min,在各种运球训练中一次时间不要超过20min,投篮训练不要超过30min。当时间超出后,运动员将出现运动疲劳和厌烦情绪,训练效果将打折扣。

2.4.3 教练员训练时很少注意细节的纠正

运动员的许多不合理、错误的动作都是在运动敏感期养成的。很多运动员在敏感期中期时,按照相关套路训练。如运球时,做胯下运球绕杆训练,投篮时肘关节外翻,出手后球不旋转等等,教练员需要及时纠正。随着年龄增长和时间推移,到了敏感期的后期技术训练需要通过加上防守对抗来近于实战。运动员出现犯错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教练员需要不断的引导纠正,向运动员说明的每个错误动作会对自己的运动生涯对球队产生何种影响,使之能够自觉地及时改正。

2.4.4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所接收的技术训练数量过少,方法亟待创新

我国的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技术方法几乎是千篇一律的。以运球为例,我国青少年运动员在练习运球时,大多按照一套规定的套路进行训练,如原地各种运球、全场加速运球,沿之字形各种变相运球等,总数量只有20多种,而且大江南北如出一辙。由于技术数量掌握不多,运动员临场比赛时对技术的选择面也相对较窄。有一段来自美国网站的视频显示一个中学13-15岁年龄组的运动基本技术训练方法就有115种,尚不加组合技术训练。NBA著名后卫保罗训练时,训练师通过许多非常规训练手段,如用垫子靠、推肩膀等强化训练。青少年掌握更多的运动技术,能够全方位的提高的技能深度和水平。

2.4.5 不要为了应付一定年龄段的比赛而急于求成

当前小学、初中、高中的校际、市际、省际比赛很多,教练往往为了成绩的提高让队员提前学习战术,或者成年化训练,缺乏基本技术的培养。结果到了成年后粗糙的技术阻碍了运动员的进一步成长,拔苗助长,得不偿失。

3 结论与建议

运动敏感期是运动员提高运动技术、形成属于自己的技术风格的黄金时期。采取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反之,如若此阶段训练过程安排不符合运动员当时的身体发育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必然会对今后的训练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导致诸如拔苗助长,延误运动员敏感期素质发展、运动损伤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在篮球运动员敏感期的技术训练的时间和强度、训练过程的细节、训练内容的针对性等方面需要改进创新。青少年教练员不必在训练中操之过急,应当认真学习青少年运动员敏感期内的生理特点和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制定出相应的训练计划,利用合理的训练手段并创新训练方法,达到为我国输送更高水平篮球人才的目的。

[1]林寿宽.业余训练中青少年运动员发育敏感期专门化训练的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自然科学版),2010(3).

[2]刘 利.男子篮球主要技术掌握与运用敏感期探微[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8(4).

[3]李广海.乒乓球早期专项化训练若干问题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1).

[4]马新东,刘 波,程 杰.美国青少年体质研究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0(1).

[5]于文谦,金成吉.对青少年体重日变化规律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6(3).

猜你喜欢
敏感期运球投篮
比投篮
完形填空一则
淡定面对儿童敏感期
我最喜欢的课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完美捕捉孩子数学敏感期,这些绘本少不了
今天你投篮了吗
敏感期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探究(下)
敏感期儿童家庭音乐教育探究(上)
投篮王和盖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