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

2015-08-05 13:34王野张龙
党史文苑 2015年14期
关键词: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

王野 张龙

[摘 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条件,是中国梦的终极价值取向。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充足的物质财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民主法治;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世界交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使人的创造性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现阶段我国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全面发展 价值

马克思关于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结合中国社会的实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研究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中国的实践和创新,对推动我国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内涵丰富,认为人作为类存在物,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p135。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全面的发展是指人的能力、自由个性、需要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第一,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能力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体力和智力、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社会交往、社会适应和驾驭社会关系的能力等。马克思指出,人的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和展示,“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包括思维的能力”[2]p330。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其中,体力和智力的发展,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的其他能力得以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因此,能力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第二,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是个人的自我意识及由此形成的个人特有的品质和风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是指这一“总和”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发展程度表现为人的独立自主性,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正是这种独立自主性,使它“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3],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物。自由个性的充分发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体现和最高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内涵。

第三,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就“人”的个体本质而言是人的需要的发展。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是指人随着活动的全面发展而形成的从低到高的、按照自己的自主活动来满足自身需要的发展。人的需要包括生存需要、物质享受需要和创造性活动的需要。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要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脱离社会而孤立地获得某种需要是不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使人的需要有可能向多方面发展。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剥削制度被消灭,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的需要将呈现丰富性和多面性。

第四,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的劳动从来就是社会的劳动,因而人是社会的存在物,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4]p295,个人的全面性,就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从这一意义上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与他人之间的普遍的交往和全面的关系。交往的普遍性意味着随着生产力、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人们突破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克服分工带来的片面性,在更广阔的视野范围内实现各个领域、各个层次的交往。

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马克思认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而这些条件的实现也是需要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条件。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力量,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力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有充分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并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生产力的状况制约着人的发展的程度和水平。马克思指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5]p530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发展水平。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因为“只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保证人的各种能力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和提高;只有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实现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完善,使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只有通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消灭旧社会的生存条件,消灭阶级,消灭旧的分工,实现自由个性的发展”[6]。

其次,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保障。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就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来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批判,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工人之所以片面畸形的发展,生产力是根本原因,而生产关系是直接原因。因此要改变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奴役,减轻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就必须改变其生产关系,废除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制,消灭旧的分工体制和阶级之间的对立,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使社会全体成员得到全面发展。”[6]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产品分配制度也是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在消灭旧的雇佣劳动和分工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公平分配。马克思认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为生产方式本身。”[7]p306

再次,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恩格斯指出:“教育可使年轻人很快就能够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它可使他们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就会使他们摆脱现代这种分工为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8]p370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中,生产、科技、教育在本质上是紧密相连的。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传授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提高职工职业素质和劳动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的劳动者。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又适应社会进步对人的发展要求,培养适应现代生产的劳动者。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是在劳动与教育的结合中得到提升的,劳动与教育结合的成果体现着一个人发展层次的高低。

三、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与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真正钥匙。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既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观察和分析人与社会方法。这种观念和方法在当今时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越充分,又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价值追求仍是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中国梦这一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每个人得到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第一,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主要取决于现有的生产力状况、法治道德的建设水平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要求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加快向主要依靠人力资源发展的经济转型。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人的多元发展,实现人的知识化、技能化,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缩小地区、城乡、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鼓励劳动致富、创业致富,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有尽可能多的人富起来,才能促进大多数人的发展。此外,要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还需要我们加强法治道德建设,努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人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升华。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文明建设之本。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特别是人的政治素质的提高,是政治文明建设顺利进行的最重要的推动力。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坚持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有利于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利于彻底消除封建主义对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打破身份、地域对人的限制,赋予社会全成员平等的劳动保障、受教育等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提倡反腐倡廉,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从人权上保障人的发展。我们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三,中国梦的一个最大特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人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并强调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效。而且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正确分析了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集体。所以,我们就应该大力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发扬互助友爱精神,积极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四,世界交往的不断扩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信息化和科技革命正在把人类带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使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同时也改变着人的学习方式和交流方式,为人的不断自我完善打开了方便之门。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一种以科技知识的高度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知识、智力和技术资源的占有和配置,而推动经济健康平稳发展的关键是具有一大批掌握高新科学技术的优秀人才。因而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人才便成为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企业之间、国与国之间竞争和争夺的焦点。人们已经普遍地意识到人力资源开发和使用的重要性,各个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培养、造就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这必然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世界交往的不断扩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资源。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进程的必然结果。我国将继续不断努力,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万光侠.科学发展观的人学解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张淑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其教育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07(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责任编辑 马永义

猜你喜欢
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