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注重教育过程的素质教育分析

2015-08-12 01:39向前君
亚太教育 2015年25期
关键词:公正感性公平

文/向前君



以注重教育过程的素质教育分析

文/向前君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下的重要教育模式,也是促使学生从传统的单一应试教育走向多样化教育有效途径之一,又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更显得重要,由于这个阶段容易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益个性化、发展潜能和潜质发掘。因此,本文从诚信,公平、公正、公开,差异性,学生成长需求与教育规律相应,认知、体验等角度分析注重教育过程的素质教育要点。所谓“注重教育过程”就是指学生入学时至每个阶段结束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并以“过程”考核学生学习及成长经历。

1、诚信

在我国,诚信就是一个道德范畴,所谓诚,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肯定了“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要求人们修德做事,必须效法天道,做到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反对欺诈、虚伪。所谓信,程颐认为:以实之谓信。可见,“信”不仅要求人们说话诚实可靠,切忌大话、空话、假话,而且要求做事也要诚实可靠;而“信”的基本内涵也是信守诺言、言行一致、诚实不欺。也就是说诚信是一个学习及成长必备的第一要素,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正确对待社会规律的一种价值观。另外,诚信也是一种人人必备的优良品格;一个人讲诚信,就代表了他是一个讲文明的人、讲信用的人。讲诚信的人,处处受欢迎;不讲诚信的人,人们会忽视他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

注重过程首先要以诚信为本,以诚信为纲。因为过程环节的考核需要用诚信来约束,需要用诚信来促进过程考核的完备性。将诚信纳入到教育过程中能解决过程环节点与过程环节点间的冲突、矛盾和脱节;能用诚信来促使素质教育在教学活动中顺利进行,但诚信来源于自身素质、素养和修养,来自于整个素质教育实施的气氛。当然,诚信单纯用诚与信来衡量是具有不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而是要将诚信纳到素质教育体系中去,从而为学生建立素质教育的诚信档案,并将其作为重要的考核参考内容。

2、公平、公正、公开

公平:在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公平是指在过程考核中能合情合理,不偏袒某一方或某一个人,即参与考核、考评的学生能承担着他应承担的责任,得到他应得的学习成绩。

公正:班固在《白虎通》:“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公正往往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摈弃了一己之私的高风亮节。在过去很长时期内,所讲的公正是高尚的、神圣的;但随着受到西方的思想的影响,则将公正纳入制度层面中,并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从而形成一种具有价值取向的公平概念。

公开:就是将过程考核、考评结果进行公开,将参与或没有参与的学生进行监督其结果。

因此,可以将公平、公正和公开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诚信具有一定关系和联系,从而使其与诚信产生合力,促使素质教育能在阳光下进行,并能在高透明度下推进,从而让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和考试模式。过去,很多学生采用上课、下课、吃饭、休息等常规动作来完成自己的基础学习生涯,使得在一定程序上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不足,采用“公平、公正、公开”方式后,可以有效使学生从传统书本、做题的模式上,达到素质要求的要求,开拓思维,促进创新,提升个性化发展,发挥学习的潜质等。

3、学生成长需求与教育规律相应

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从婴儿期到老年期都在不断地接受各种类型的教育,使他们从不同的高度认识世界、改变世界,以及创新和创造新的成果。但在不同的时期,受教育的范围和深度都是不一样的,所具备的知识也不一样,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所采用的教育策略和方法也是不一样的。虽然不一样,但这个教育过程是连续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阶段的学习是为下一阶段学习做准备。而学生的不同阶段决定学习不同的内容,也表明学生在不同阶段掌握不同的内容,但这种学习的需求与教育发展规律相适应、相匹配。如对于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说,通常是小学学习基本入学的基础知识:字母拼音、识字、加减乘除、常用英语、自然、艺体类等;初中学生在小学的基础上学习数学、英语、语文、政治、历史、化学、物理、艺体等进一步深层次的学习;高中学生则全方位实现全面提升,学习更多具有实践应用、提示自然规律、适应社会需要、满足社会政治生活等相关课程,这一阶段是承上启下的学习阶段。但每一个阶段的学习都需要与教育规律相对应,且所教学的内容也要满足素质的要求,即每一阶段的学习都需要制定明确的过程环节、考核考评内容等。

4、差异性

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兴趣差异性。

个体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即不同的学生对知识需求是不一样的,对自己今后发展过程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整个素质教育中,在制定注重过程考核的内容考核考评体系。

兴趣差异性:就学习兴趣本身而言,不同的兴趣差异性是巨大的,对不同阶段学生的要求也不同的。而在教育过程中,虽然学习阶段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教育内容和考核考评方式,但整个教育模式是相同或相近的。同时,不同差异会给学校带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使学校能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发展教育,教育学生,使学生能感受不同差异性所带来的多竞争、多激励的机制,使不同阶段学习的学生相互融通,相互交流,从而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习到满足自己需求的知识和本领。

5、认知与体验

从感性到理性,再到认知、体验和实践就是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积累过程,对于受基础教育的学生来讲,这个过程最短是3年时间,最长是12年或更长。因此,对在校的学生来说,全面构建与实践素质,需要加大力度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教育,使新入学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实现感性向理性转换,进而达到一种对事务认知的过程,这种过程对学生快速适应过程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往往感性的认知是暂时的,这对学生学习知识,获取进步是有影响的,虽然学生不经历的感性的磨练是难以获得深刻的教训,但可以在素质教育中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少一些感性上的失误,多一些实践上的认知。

总之,满足注重过程考核的素质教育的构建能从以上几点基础来实施,以引导基础教育进一步扩大到素质教育中去,引领不同阶段的学习全面学习。

(作者单位:四川省仪陇中学)

作者简介:向前君( 1980-),女,汉,四川仪陇人,本科/学士,四川省仪陇中学,研究方向:数学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9-0178-01

猜你喜欢
公正感性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迟到的公正
笨柴兄弟
公正赔偿
公平比较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