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15-08-15 00:53
新课程(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中学物理物理学科学素养

唐 霞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中学物理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中学物理中加强物理学史教育,展现历史上物理学家探索物理世界奥秘的艰辛历程,以其中的困惑、惊奇、哲理和欢乐去感染学生,把物理知识的逻辑展开与物理学认识的历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物理教学过程设计成把“凝固的文化激活”的过程,让学生以物理学家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形成物理学的历史意识,在获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我认为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浓厚的学习兴趣一直被认为是学习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有效引入物理学史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如英国物理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受到启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用著名的风筝实验证明了空中闪电和电流是一回事,并发明了避雷针等。在讲述物理学史时还可以将科学家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讲给学生听,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牛顿、爱因斯坦在学生时代并不出色;科学家也会犯错误,约里奥居里夫妇把已经发现的中子错误解释为伽马射线;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也很普通,比如欧姆是中学教师,爱因斯坦是专利局职员,焦耳、瓦特、法拉第都是自学成才等。这些科学家不慕利禄,不畏艰险,追求真理的高尚品质,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浓厚兴趣。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有时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上的真正进步。

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结合物理学史讲清理论的由来和发展,讲它的成功以及它的不足和局限,呈现出人类对物理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我在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5 节时说伽利略在青年时代就敢怀疑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并大胆提出重物和轻物下落一样快,后来经过实验最终粉碎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这样的物理学史的教育,使得学生懂得善于提出问题,提出一个新异又深刻的问题,必然会导致科学的一个重大突破,促使科学的进步。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方法

在物理教学中,既要注重物理知识的积累,又要重视物理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古人去:“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了解笛卡尔的“惯性原理”,牛顿的“运动第一定律”,亚里士多德的“强迫运动定律”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通过以上物理学史的学习,向学生揭示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假说—运用逻辑包括数学得出推论—通过实验对推论进行检验—对假说进行修正和推广,从而使学生从中领略到什么是科学探究,科学家是怎样用科学进行研究的,受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的熏陶,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思考、机械学习、获得知识”向“积极思考、灵活学习、勇于探索”转化,获得真正的知识。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心

在推进素质教育中,品德教育应渗透到各科教学中,物理学史的精神价值蕴含在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以及光辉言行和高尚品格中,科学大师们的生动事迹会给学生人生价值的追求以深刻的影响,物理学史上大量的事例表明追求真理的科学思想和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是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崇高思想境界的支持。

居里夫人把发现的第一种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以示对自己的祖国波兰的纪念。在讲“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时,我向学生讲了伽利略为科学献身的故事。布鲁诺为捍卫日心说牺牲在罗马鱼花广场的熊熊烈火之中;我国科学家钱学森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到祖国并参与成功研制“两弹一星”;还有钱学森、吴健雄等,他们都有一颗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这些可歌可泣的感人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想和科学精神是很有感染力的,通过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爱国热情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渗透物理学史,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全面提高学习兴趣与教学质量,可以促使学生领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的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

猜你喜欢
中学物理物理学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践行美好教育 培养科学素养
基于Multisim仿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
点击物理学中的质量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美食物理学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物理学中的“瞬时美”
仿真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物理“智慧课堂”构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