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引导下的高校体育改革探讨

2015-08-15 00:53
新课程(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体质目标

南 开

(河南平顶山城建学院)

从1985年到2010年进行了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连续25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滑直接影响我国劳动者素质,不利于当前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和学校体育目标的全面实现负有“看门人”的责任。尽管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高校体育事业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持续发展,然而高校体育改革还远未结束,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的现实就反映出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国高校体育两大目标体系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全国教育改革浪潮,高校体育在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和变革。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高校体育逐渐确立了在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统领下的“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两大目标体系。“健康第一”来源于1999年教育部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一句话:“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在这里,“健康第一”是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提出来的,但是,学校体育通过开展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具有更直接的作用,所以学校体育在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时理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促进和提高上。例如,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制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来指导和考察学校体育工作;在教育部高校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把学校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当作学校体育工作的最高评价指标等。因此可以说,高校体育贯彻和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就是实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替代目标。然而,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25年下滑的事实反映出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正面临着严重的困境,亟须改革。

作为高校体育另外一个目标的“终身体育”源于“终身教育”思想。随着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那种只限于以学校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据资料记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5年开始接受终身教育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广泛传播。目前,终身教育已成为全球性教育改革的指导原则,把终身体育当作我国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目标符合当前教育改革趋势。终身体育的宗旨就是要求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终身体育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形式,比如家庭体育、幼儿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等,其中以社会体育为最终发展形势。只有实行体育的社会化,才能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才有可能实现身体的终身健全。然而,通过考察我国高校体育发现,现行高校体育基本继承了学校体育的模式,缺乏社会体育的因素,影响高校体育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在我国教育体制中,高校体育是以体育课为中心来开展工作的,而体育课是作为一门学科来设置的。这种以课程建设为支撑的高校体育系统是为满足体育学科发展而设立的,包括教学、实习等环节设计,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提高。但是,这种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体育设计与社会体育的运作方式相差甚远。在社会体育系统中,人们从事体育锻炼完全依靠自觉,并且体育资源和锻炼机会的获得还需要一定时间、精力和金钱的付出。因此,在终身体育目标指引下,高校体育应该是一种养成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培养,是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走出校园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下仍然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由于“终身体育”还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作为高校体育两大目标之一,“终身体育”正逐渐“虚无化”,与高校体育的现实发展渐行渐远。与社会体育的巨大差异造成终身体育目标难以实现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发展的另一困境。

二、目标引导下高校体育系统化改革设想

把“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当作高校体育的目标反映出对高校体育本质规律认识的深化,但当前高校体育的困境又反映出高校体育实践的落后和不足。那么,高校体育应该怎么做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两大目标呢?高校体育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呢?下面试就高校体育两大目标的实现途径进行分析。

1.高校体育应具有保障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功能

保障大学生体质健康是高校体育实现“健康第一”目标的具体体现。对此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秉承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导思想,我国学校体育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当作主要任务。当时的学生体育锻炼标准参照等级运动员标准制订,把学生运动心率当作体育课的评价指标。这种过分追求身体素质的单一学校体育目标体系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校体育的发展目标。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人性解放为代表的各种思想变革对这种忽视学生个性、一味追求体质的学校体育进行了深刻批判,在不同理论指导下的学校体育改革试验也层出不穷。如,成功体育、快乐体育,体育课的发现法、程序教学法、循环练习法等。然而,这个时期的学校体育改革有点矫枉过正,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学校体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根本任务。这个时期的学校体育,体育课堂活跃了,体育教学的难度和锻炼标准却降低了。这种热衷于形式变换却忽视学校体育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根本任务的变革在系统内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从“劳卫制”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再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再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质评价指标要求一再降低,学校体育执行力度不足,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使学校体育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难以实现。卢元镇教授对这种现象进行的批判很有代表性。他认为:“身体练习是一件艰苦的事情,不是靠兴趣能支撑下来的。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体育是要表达国家意志的,每个负责任的国家对自己国民一定有发自身体的要求,因为这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和健康安全。”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对所有学生体质健康负有“看门人”的责任。高校体育不但要做好日常的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还要特别关注大学生当中的体育弱势群体,有必要采取特别措施,采取额外指导,制定强制标准来督促他们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这实际上也是高校体育对中小学体育欠账的还债。因此,赋予高校体育保障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任务是很有必要的。这里运用“保障”一词,实际上蕴含“强制”的意味。一方面表明高校体育有义务为学生体质健康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服务;另一方面,学生也有义务使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达到相应的标准。对此,教育部高校水平评估指标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都有相应的强制性规定。但是,在教育实践中,由于相关政策制定颁布时间较晚,高校体育领域思想认识还不统一,致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严格落实和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以此为抓手对高校体育进行系统化全面的改革应是高校体育实现“健康第一”目标体系的现实道路。

2.高校体育要树立服务意识

高校体育树立服务意识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发展趋势,是国家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也是高校体育自身发展内在的需要。

教育是否属于服务业的问题在我国还存在不同看法,但在WTO框架下,教育被纳入“服务贸易”的范畴。我国政府出于教育主权的考虑,基本没有开放教育市场,教育总体上是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运作的。但是,随着社会转型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全球化的推动,教育的公益性和产业属性应该得到协调,使其能够既具有充分的公益性以满足国内民众的教育需求,也能作为一个产业在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中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相应贡献。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部分,高校体育的发展要顺应教育国际化趋势,逐步树立服务意识。

从高校体育自身发展内在的需要来看,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不但需要学生在学校掌握一定的运动知识和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还要求学生能够对社会体育运行模式有所了解和适应,以便他们走出校门以后能及时从社会体育中获得体育锻炼的资源和机会。社会体育的成分比较复杂,既有政府提供的公益社会体育形式,也有属于服务业并按照产业模式运行的形式。为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高校体育从业者要充分认识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不同,对高校体育进行适当的社会化改造,主要是把社会体育中的服务理念引进高校体育的日常运作当中,以适应大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这也是高校体育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执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体现。因此,高校体育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过程中要放下架子,抛弃对学生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在服务意识的引导下,以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和终身体育为目标,挖掘和配置学校体育现有资源,构建新型的高校体育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的一种过渡,在指导思想、环境建设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也要与中小学体育有所区别,注重高校体育的社会化改造正是高校体育重拾“终身体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本文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年下滑的现实,结合自身多年高校体育工作经验,深入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两大目标体系所面临的困境,并就“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两大目标体系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理论推导,并提出了在目标引导下的高校体育系统化改革设想。但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更多体育工作者关注高校体育改革和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关于公共服务体系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几个问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04).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体质目标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
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开拓
浅谈《管子》的作战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