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口

2015-08-15 00:53梁带娣
新课程(下) 2015年10期
关键词:郑和基础历史

梁带娣

(广东省广州从化市城郊中学)

在新课改中,其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在对教学思维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获得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历史这门课程来说,其是在见证人类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去创新、突破的一个过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把握历史学科特点,通过积极带动学生的质疑精神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初中历史“质疑”教学的方式

质疑是任何学科学习过程中都需要具备的一项精神,对于初中历史来说,就需要学生作为积极、主动对于知识的探究者,在学生对自身认知程序进行良好遵循的基础上从史诗、史料中对有效信息发现和提取的同时,设置疑问、重新思考;在以自身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相关知识的学习印象。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学生质疑、获得更好的质疑效果,教师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营造质疑氛围

要想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主动质疑能力,教师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民主精神,并在此精神的指引下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平等、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在对学生心理障碍进行良好消除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权威,勇于提高自己的观点与问题。教师在对学生轻松学习氛围进行营造的基础上让学生摒弃以往“不敢、不愿”的心理。同时,教师也需要能够诚恳、耐心地对学生所提出的疑问进行解决,避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以此在不断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基础上使其能够更踊跃地向教师提出问题。

除了使学生能够具有良好的自信心之外,兴趣也是学生进行质疑的一项重要因素。对此,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对学生的质疑兴趣进行激发,以此使其不断获得问题提出的意识与灵感。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获取该效果,如教师可以通过热门话题在课堂中发起讨论,帮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引发学生产生共鸣、产生兴趣的内容作为话题,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使其能够更有兴趣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当学生对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其所提出的问题进行阐述,以此在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的基础上使其能够在问题的问答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而在该方式实际开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学生提出“非正规”的问题,在此种情况下,教师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避免对学生问题提出的积极性产生影响。如在《郑和下西洋》这门课程中,当教师对郑和这个人物进行介绍时,提到郑和原来姓马,小名叫三保,后来进宫当了太监,人们称其为三宝太监。而当教师对郑和历史事迹进行讲述时,则有位学生举手发问:“老师,郑和原名是“三保”,为什么当了太监后成了“三宝”呢?”当该问题提出后,部分教师会愣一下,然后说:“郑和的名字不是我们的讲授重点,这名学生你还是将精力放在郑和的事迹上吧。”如果教师以这种方式回答,则很可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而如果教师先以趣味性的方式对问题解释后再进行其他知识的教学,则能够使学生在提升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巧设课堂问题

对于初中历史课程来说,虽然其所涉及的历史知识并非很深,但在教学内容中所具有的历史精神却同高等历史学习是一样的,即,应当以辩证的眼光对历史中发生的事件与人物去看待,并在具有这种辩证历史精神的基础上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掌握。而要想形成这种辩证精神,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质疑精神。在对学生质疑精神进行培养时,教师可以联系课堂内容实际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一些巧妙的问题让其自由讨论,使其在问题的提出下更好地发现历史记录下所隐藏的历史真相。通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以及教师新颖问题的提出,则能够在有效培养学生质疑精神的同时使其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具有更高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主义精神。

如在对阿房宫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别出心裁地为学生设立问题。传统的观点都认为阿房宫是由项羽烧毁的,可以说是不需要质疑的。但是,为了能够对学生的质疑精神进行培养,教师则可以向学生提问:“近年来,我国考古专家却发现阿房宫并没有被火烧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说项羽烧毁阿房宫的事是真实的,那么应该有火烧的痕迹留下才对吧?难道这段历史有误吗?”然后,教师再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去查找史书上有关这段历史的记载,以及探寻项羽烧毁阿房宫这一说法的来源。在此种新颖的角度下,教师则可以在对悬念设置后逐步深入,通过积极鼓励学生的大胆猜想、在借鉴相关材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推断,以此在对学生质疑精神、辩证精神培养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

3.问题回应质疑

在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预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使其能够带着思考的态度对课堂历史事件发生的起因、结果以及意义等各个环节进行细致分析,并在主动思考的情况下更为积极、准确地发现疑问,在课堂上在提出问题后由教师进行讲解。而当学生提出疑问时,也并不是代表教师就需要从正面对学生的质疑进行回答,而是可以通过以问题的方式对学生的质疑进行回应,以此使学生更进一步深入思考提出的问题,对于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如在对鸦片战争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有学生则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香港回归时,其当时的经济比大陆经济繁荣得多,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英国殖民者?”对于该问题,教师则可以在正式向其解答前提出下列问题:“你怎样评价鸦片战争?”“南京条约中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殖民者意味着什么?”通过这部分问题的提出与分析,则也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决。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到正确的历史观点,且对于之前的课程也起到了复习的作用。

4.提倡合作质疑

合作学习也是在初中历史质疑教学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对于部分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当教师对该问题向学生提出之后,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分组,使其以三五人一组的方式共同对问题进行积极探讨,以此使其能够在不断交流、碰撞中更好地对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对教师问题答案进行寻找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新思想、发现更多的问题。如在对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学生对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激烈的讨论和交流,并对事件的一些细节部分进行了发掘和质疑,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堂气氛很活跃,大家既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也总结出事件的意义。在这种形式下学生所获得的对知识和见解的记忆尤为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彻。

5.质疑带动联想

对于历史这门课程来说,过去同现今存在着一定的距离,生活在当代社会的学生会很难理解以往特殊背景下所发生的事件。但是,虽然学生很难对当时情境进行把握,但其却能够通过联想方式的应用对当时的情景进行重现,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对此,就需要教师能够在对学习内容具体特点进行充分结合的基础上在问题提出之后适当地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在对历史事件当时生活形式进行适度还原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设计,以此在对学生联想思维以及想象力进行充分发挥的基础上更好地完成对知识的掌握。如项羽过不过江东的问题,教师首先向大家发问:“项羽兵败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在经过思考后则陆续回答:定都位置不对、分封王位的时机和位次不好、用人不善等。之后,教师则可以继续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句诗引发学生的联想:“你怎么看待李清照的这首诗的?”由于诗本身就是一种能够引发无限联想的文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则会对该诗句进行积极联想,更好地完成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把握。

可以说,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情感、趣味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因素,将直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而质疑,则是初中历史教学中重要的突破口,能够有效地对学生的趣味以及情感进行把握。对此,就需要教师能够通过质疑方式的良好运用来积极调动学生的情绪,以此在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郑立柱.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99-100.

[2]蔡远贵.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升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3(01):143.

[3]李瑞莲.质疑·联想·求证: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口[J].学周刊,2013(33):33.

[4]刘海峰.农村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3(45):110-111.

猜你喜欢
郑和基础历史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