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女装中的简约思潮及原因解析

2015-08-16 05:30崔荣荣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女装旗袍民国

卢 杰,崔荣荣

民国时期女装中的简约思潮及原因解析

卢杰,崔荣荣*

(江南大学 汉族服饰文化与数字创新实验室,江苏 无锡 214122)

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同时也影响到中国服饰的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史的一个突变时期。在此期间,服饰受到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服饰外观渐渐趋向简约化。就其服饰由装饰工艺、围度、长度及其等级性的变化做分析,阐述在新的社会环境及审美要求下女性服饰向简约化发展的根本因素。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装饰;简约

民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在很多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变迁、妇女解放、审美变化、外来文化冲击等等各方面都带动了服饰的变化。从民国画报、杂志等整理,并且将民国服饰与清代服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服饰的趋简的变化是民国服饰较之前服饰的很大特点。

一、民国时期服饰中对简约风格的提倡及表现

玲珑杂志中有一篇文章,名为《廉美的服饰》中写道“简是艺术的最高峰,也是高尚服饰的标准。”简并不代表不追求美,而是在寻求思想解放,与外来文化冲击下,对服饰新的要求,对美新的理解。在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形态变化较大,主要体现在各种袄裙和旗袍的不断变化上。在20年代末外来文化影响了国人的审美,服装相继出现了长度缩短、腰身收紧的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改良旗袍。民国初年,受大批留学生的影响,中国人的服装样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穿着高领衫袄和黑色长裙的较多。年轻女学生和一些思想进步女士穿不装饰花纹的袄裙,并且不戴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装饰,以区别于20年代以前的清代服饰而被称为“文明新装”。到 30年代40年代,已不论老小都改着这种旗袍,逐渐取代上衣下裙的形式,旗袍与男子所传长袍类似,也是女子希望得到平等、解放的体现。40年代服装装饰进一步减少,整体更加简洁轻便,并且逐渐成为流行趋势。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服饰风格趋向简约,开始重视服装的功能性,一些不利于人使用和操作的因素,将被舍去。服饰的简约思潮一定成程度上可以说明当时思想文化的进度。

二、民国时期女装受简约思潮影响的具体变化

(一)服饰外观的简

民国时期女子服饰外观相较之前的变化主要向紧窄、短小发展,相应的服装装饰也减少,例如清时期女子正装除上褂下裙外,还要佩戴眉勒、云肩、以及凤尾裙等装饰服饰。民国时期开始,女子的正装为一件秀美的旗袍,外着大衣或披风;先进的知识女性上衣着到倒大袖,下着素黑色长裙。此种形式的改变在民国时期风俗画报中都可以看到。较之清时期的女子服饰,不仅服装件数变少,穿着简便,而且外观简洁。女子对于服饰的审美需求开始由用身体展现服饰的华丽转变用服饰装饰女子形体的优美。

(1)服装长度和围度的适体趋势

式样的简单是女装变化的根基,不再是宽袍大袖,云肩凤裙。长度的渐短不仅仅指衣长的缩短,而是更深层次的女性思想的解放,对女性身体的一种释放。在清代女子不能抛头露面,不能在人前暴漏自己的身体,有时连脸都不能露出来。《红楼梦》有一个情节中描述,凤姐生病了,请医生来看病,也要隔着帐子把手探出来给大夫把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记载“女衫以二尺八寸长,袖广尺二”[1],中国的宽袍大袖可以包裹住妇女的全部身体(如图1)。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人们的眼界被打开。上海成为当时时尚之都,妇女开始追求紧身和合体的服饰,“衣瘦如竹管,后露臀前露乳”。1913年初为适应时代变化,政府草议出了女子礼服服饰“礼服照公布图样,长过膝一寸,袖宽六寸,袖长齐手腕,饰礼服照公布图样长过膝一寸袖宽六寸。衣带,已出阁者用紫红色未出阁者不拘于颜色,便服齐膝袖长齐手腕,袖宽四寸,腰前身稍宽,领高不过两寸” 。这是对女子服装趋向窄的肯定。1931年,玲珑杂志上叶浅予的一张名为“最流行之新装”的时装画中写道为方便出行,“以垂到小腿中段为正确之长度,出手约一尺,袖宽三寸半,最大是四寸领可底些...”[3]。说明此时服装变短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也不再对女子露出手脚而指责其节操。当时受到西式裁剪的影响,原传统的平面式裁剪也向立体式裁剪转变,旗袍中也出现了省的设计。民国女性流行穿着的海派旗袍,又称为改良旗袍,它修身合体并且采用收腰和装袖的手法来制作(如图2)。完美的结合了西式的服装,又充分展示出了东方女子的魅力。20世纪以来社会风气转变,人际交往增多,女子的社会活动也多了起来,服饰的收紧,不仅利于女性行走和做事,而且又符合当时的审美要求,紧窄衣裤的装扮不仅是时尚女子的追求更是时代的选择。

图1 清代女子服饰

图2 收省、装袖的改良旗袍

(2)服饰装饰的简洁

清晚期女性服饰很注重细节的装饰,衣上镶花边,滚细边等,民间所谓的“十八镶滚”就是指“京师妇女之服之滚条,道数甚多。”[4]清代女子的着装五彩缤纷,刺绣、镶滚等装饰几乎可以遮盖住服装面料的本身,加之服装的宽大,女子像是一个工艺品的承载体。而且在当时评价女性的贤德之一就是其女工的好坏,古时女子被禁足家中,练习女工成为其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于服饰几近奢华的装饰也可以取悦男性。如图3女子服饰中用满工刺绣装饰,加以工艺复杂的鱼鳞百褶马面裙以及云肩,发饰中各种金钗、步摇簪珠玉类饰物,使本来就华丽的服饰上更增添了华美的感觉。民国时期受上海时尚风潮的影响,女性流行穿着海派旗袍,相比京派旗袍,其服饰特点也更加注重外在的造型形式,而手工装饰却相对不被重视。如图4为1931年良友杂志方面的女子照片,左侧坐着的女子穿着白上衣蓝色半裙,服装整体素雅、干净,没有任何装饰,披肩发;右侧女子穿旗袍,除面料本身的印花旗袍没有做过多装饰,只用接近与面料颜色的包边做了装饰。与图3清代女子的画像形成鲜明对比。1931年《玲珑》杂志中有一篇文章中写道:“穿得奇奇怪怪,珠翠满身,反而觉得俗气……”《玲珑》作为当时的时尚杂志,证实了民国时期的审美风尚。民国时期接受了新知识、新思想的女学生,穿着“文明新装”即上为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袄, 下为黑色长裙, 裙子不绣花, 上衣多用朴素的白、黑、蓝色,不戴簪钗、手镯、耳环、戒子等饰物,也说明服饰装饰的简化具有时代性。所以张爱玲用一句话精妙的概括了晚清女性服饰改革的具体内容:“我们的时装的历史,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些点缀品的逐渐减去”。[5]

图3 清代女子画像

图4 1931年良友杂志封面

图5 融入西方元素的中式女装

(二)服饰中阶级等级的含义消失

1911年,清王朝灭亡,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制度也随之瓦解,与此同时,衣冠服饰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千年来以衣冠“昭名分、辩等威”的维护统治阶级权威的服饰等级制服被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实现了人们在穿着服饰上的平等权。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大礼服,裤子为西式长裤;常服可穿用西装或袍、褂,丧礼时在臂上围黑纱;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穿裙子。民国服饰变革打破了繁琐的服饰礼仪,以服饰区别等级的观念逐步被改变。没有了这些政治束缚与繁文缛节,穿衣者更加注重自己的喜好和选择,在崇洋和实用之间找到了新的平衡点。

三、简的规律总结

首先,较民国前的服饰,女性的衣服不再作为手工艺的承载物,像一座华丽的手工艺品展示平台。也不在承载着各种美好的寓意,成为女子抒发情感的地方。女子服装更趋向于作为遮羞避体、修饰人体的实用品。

其次,简化以服装烘托女性美为目的(女装中省道的出现)。民国前中国女装,宽袍大袖。但是在民国之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省道的出现。女子的服饰开始展现女子腰身,除保暖护体外,开始注重对女子体型的修饰。改良旗袍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中西融合的标志。中国式平面化的服装融入西方三围的概念,充分展现出东方女性的柔美。

最后,民国女装中简化以时尚潮流为引导民国时期关于女性生活的杂志报刊丰富,对于外来文化的引进和吸收搭建了桥梁。促使民国时期女装变化丰富,时尚感强,如高领到低领到无领的变化,高开叉、低开衩变化,甚至东西方元素融合,如荷叶领、翻领等。形成一种重款式轻装饰的审美趋势。

四、民国女性服饰中简约思潮的社会文化根源

(一)女性社会角色的改变

民国时期,社会风气开化,提倡平等,女子禁止缠足,开始上学堂,进入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她们从幽闭的秀房中跳出来演电影、作手艺、做买卖、当教员,乃至做官吏、当舞女[6]。一些引领社会时尚的人,不再像古代往往以风尘女子为典范,一些有社会地位,有学识,有新思想的女性成为了引领时尚的带头人。这些人有着完全不同的眼界和审美。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女性对服装的要求也与以前有了不一样的要求。对女性新的评价标准不只是其女工的好坏,对女子外貌的审美回归到了一个健康的层面,所以女子对自己的外形的装饰也更加注重表现身体的美感。

(二)受西衣东渐、思想开放的影响

社会上的流行成多元化景象,中国也从以前的“惜夷服太觉不类”[7],转变为赞叹西式服装的简洁、灵活和方便。有人还从西服的穿着特点进行评论:“西人之遍身结束,举止生硬者,反觉文明”[8]。不仅西服,而且洋式衬衫、针织衫、西裤、纱袜、皮鞋等也都渐渐被国人接受,这些商品在市场上的大量流行,改变了中国人的穿衣习惯,也是对国人眼球的一个强烈冲击。多元的服装在当时的环境下交融,中式服装借鉴西式服装,融入西式服装的元素,称为一种趋势。如图5为民国时期的婚礼服饰的展示,男子着装已经完全西化,女子服饰中加入了西式婚礼服的头纱。相较清时期女子出嫁的服饰——凤冠霞帔,整体已经简化很多。

(三)生产技术的改变

民国时期,中国积极学习西方技术,裁剪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有平面式到立体裁剪,新的服装面料,服装辅料,也都开始重新装扮国人的服装。这些新材料的出现是中式服装有了新面貌,例如蕾丝和纱的运用。一些专门时装定制的店,如“红帮”裁缝。服装的生产方式也从传统手工艺向工业化机械化生产。

(四)社会原因的决定

民国时期处于动荡的历史时期,人们经历了战争,生活拮据,迫于生计,没有时间和能力置办华丽的衣服。大量的绣娘由于社会的动荡放弃绣花,妇女也不再都更多的闲暇时间,在家有研究刺绣。富人的服装不在追求奢华装饰,普通人家的衣服也都粗布简衣。又随之大量制作服装的作坊和工厂出现,交易市场上的服装开始变的低廉,人们开始购买服饰。服饰的简约被社会现实所限制。

五、总结

民国服饰在其特定的环境,民国时期多元的服饰现象既具有共性也表现出个性。中国服饰的变化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锋中走向开放、兼收并蓄的表现。服饰的实用性,是适应时代的审美和新的生产方式的表现,是社会服饰文化的一种进步。民国服饰的简约变化也为今后中国服饰的发展开启了完全的发展模式。也为我们当今服饰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服饰的发展要顺应社会的变化,符合社会审美需求的同时要注重对新技术、新工艺探索。

[1] 沈从文.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6.

[2] 吕美颐.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J].史学月刊,1994,(6).

[3] 叶浅予.最流行之新装[J].玲珑,1931,(27): 985.

[4] (清)徐珂.清稗类钞(第十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 张爱玲.更衣记[A].张爱玲散文全编[C].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

[6] 许地山.三百年来底中国女装[N].大公报,1935-05-11.

[7] 林则徐.林文忠公日记[A].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C].台北: 文海出版公司,1983.

[8] 黄藻.黄帝魂:论发辫原由[M].上海:上海东大陆图书印刷局,1903.

Analysis of Simple Thought and Reason of Women Dress

LU Jie, CUI Rong-rong

(College of Textile and Garment,Jiangnan University,Wuxi Jiangsu 214122,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society had a very big change, but also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clothing, which became a catastrophic period of Chinese clothing history. In the meantime, clothing is influenced not only by social and cultural trends, but also by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culture. Fashion appearance tends to be of simplicity gradually. The paper discussed dress by decoration, circumference, length and level, elaborated the fundamental factors in the new social environment and aesthetic requirements of women's clothing to simplify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women's clothing; decoration; simple

崔荣荣(1971-),男,教授,研究方向:服饰文化.

J523.5

A

2095-414X(2015)04-0022-03

猜你喜欢
女装旗袍民国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女装流行面料
女装风格与细节
我来说说旗袍美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旗袍找不同
2017年春夏男装周的女装风景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女装流行面料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