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人体育认知的演变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

2015-08-20 08:47杨玉杰
武术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演变学校体育

杨玉杰

摘要:近年来,关于学校体育的演变和发展这一领域的研究空前繁荣,其声势之浩大,呈现出前所未有之态势。但是笔者经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后发现,在论及影响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因素时,很多学者往往忽略了国人体育认知的改变这一重要环节,文章对近代国人是如何对体育进行认知并最终影响学校体育的发展进行研究,旨在能够对当今学校体育的发展给予启示。

关键词:近代体育认知 演变 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 2015 )01-0115-04体育认知主要是指:“人们对体育的主要认识过程”[1],也有学者认为体育认知是指主要通过身体对人的运动及其规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我们认为体育认知简单点来说就是人们对体育本身以及对体育的功能,并且这些功能能够带来何种价值的认识过程。中国近代拥有百年的历史,其历史发展蜿蜒曲折,坎坷不断,但近代同人对体育的热情丝毫没有消减,本文通过对中国近代几个历史阶段的具有代表性派别体育认知的阐述,来剖析中国近代同人体育认知的演变历程及对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1 以“体”练兵,强兵而“强国”的洋务派体育认知与学校体育实践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严重的国家危机,中华民族和资本主义列强的矛盾空前尖锐起来。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侵略,特别是大规模的商品输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土崩瓦解,从而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成为了一种客观的历史趋势。于是清政府于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立即推行洋务运动,一场为时30年的“洋务运动”,从此在华夏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洋务派认为,造成中国奇耻大辱和统治危机的根本罪魁祸首正是西方的“坚船利炮”,所以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应从练兵制器开始。洋务派模仿西方练兵之法,看到了西方体育之于练兵的作用,对体育加以认知,遂引进西方体育用以练兵。南此可见,洋务派一开始便以强兵为目的而接受和引进西方体育,并且主要是接受西方的“兵式体操”,如在军事学堂中开设体操课;在军队中推广西洋体操,但是,这种种作为,不过都是以练兵为目的,所有的一切都没有从体育的本身去定义,甚至在当时社会上也并无体育一词,称为体育者,均以“体操”冠之。“‘兵式体操冠上了体育的名号,这就使得中国人在初始建立的朦胧的体育观念上,从一开始便打上了浓厚的军事烙印,体育强兵,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人们的共鸣,并影响着后来体育的发展”。[2]这样一来,洋务派便产生了中国最初的体育观念,对体育加以了最简单的认知:即练兵、强兵之功能。

为什么洋务派会对体育产生这样的认知呢,这是由其历史背景和具体原因的,以下分为三点来谈:其一,“价值判断基于事实认识的基础之上,救世路径的选择必须基于形势的判断”,[3]洋务派基于对清王朝内忧外患的这样一个内外形势上的认识,得出了此乃“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结论。洋务派这种基于形势判断而言的变局观让其产生了“师夷长技”的认识,为其引进西方体育奠定了思想前提。其二,文化传播学揭示,两种文化进行交融时,文化是以整体形态呈现出来的,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虽然西方文化是以一个整体的态势大规模的输入中国,但魏源首先感知到得是西方军事的强大之处,他指出,西方强于中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3],从而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在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也深切的体会到西方坚船利炮的威力,再加之受到魏源思想的影响,洋务派提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主张模仿西方练兵之法,引进西方体育,并将西洋体操引入军队训练。其三,虽然洋务派将洋操引进了军队训练,但却发现缺少新式军队训练的军事人才,洋务派普遍认为,中国要想由弱变强,人才是关键,必须以西方为师,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在其强烈的人才欲望的驱使下,更为了达到其培养军事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的目的,军事学堂成为了洋务派引进西方体育的落脚点。在洋务派自强观、人才观以及御悔、强兵的体育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开办新式学堂,将西方体育引进近现代学校教育之中。然而洋务派想要建立新式军队,就必须要培养新式军官,为此,洋务派先后设立了众多军事学堂,并且在军事学堂中开设“体操课”,练习“兵操”。如“1866年,在天津设立船政学堂,1881年在天津开办水师学堂,1883年天津武备学堂开课,还有北洋军事学堂、上海电报学堂,南京陆军学堂,这些学堂多仿照国外类似学校的课程设置,多聘请外籍教官教授‘兵操”[4]。虽然洋务派肤浅的只认识到西方体育的军事价值,根据其强兵练兵的需要引进西方体操队军队进行训练,造成了中国近代体育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众多军事学堂的不断开办,体育从此走进了近现代学校,日渐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 体育“强兵、强种、强民”的维新派体育认知与学校体育实践

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同时也促进了全民族的民族意识的全面觉醒,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起了变法维新运动,掀起了维新思潮,试图能够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并推动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以实现自强强国。他们主张进一步向西方学习,对西方体育的认知也在潜移默化地实现着一定程度上的转变。

维新派的体育认知主要表现为其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认识到了体育强兵的军事价值、体育有强壮体魄的强民价值以及体育能够健身强种的价值,他们还提出了中国若要实现“救亡图存”和“自强强国”就必须效法西政,论述了“兴民权”的重要性,将“兴民权”作为效法西政之本原,而“兴民权”则首在“开民智”。梁启超认为“世界之运,南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南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2],严复也指出“至于民智之何以开,民力之何以原,民德之何以明,三者皆今日至切之务”[2],维新派认为“开民智”就必须兴办新式学校,并在新式教育中提倡“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重”,即梁启超的“三育并重”体育思想。梁启超晚年在清华执教时非常明确指出:“德育,智育,体育,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6]康有为也曾在其《大同书》中指出“‘始终坚持德教,智教,体教的基本方针,那么最终实现‘人类平等,人类大同的目标也就为期不远了”[2]。endprint

所以,维新派在推进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并在强国图存的需要之下,重新认知体育的价值,认识到体育能够强民、强种、强国,进而形成了新的体育观念。“如果说在洋务思潮的影响下,中国人对体育的认知主要还是侧重于强兵的作用,导致了对西方近代体育的最初引进,那么,维新思潮影响下的变化则是近代中国人开始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到:近代体育不仅有军事上的强兵作用,更有在国家与民族长远利益上的强种、强国作用”[4]。

那么,是什么让19世纪末的中国人在体育的认知方面有如此的转变呢,究其原因,首先,还要得益于维新变法思潮的影响,“变法维新思潮助推了中国体育的二元建构和体育现代化进一步发展”[3],维新思潮让中国人丛旧梦中彻底醒来,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人在体育认知上的转变。其次,严复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引进中国,并运用到人类社会领域,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进化理论认为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都存在着竞争与选择机制,只有适者才能生存。受进化论影响,国人普遍认为,只有“种强才能国强”,自此,身心俱健的体育观成为了国人的共识。维新派在对体育有强种、强国认知的基础之上,兴办众多新式学堂,例如“为维新变法培养人才和提高国民的素质,维新派创办了不少新式学堂,如京师大学堂,时务学堂,上海南洋公学,通艺学堂等”[3]在新式学堂中积极贯彻“三育并重”思想,并开设体操课。这些近代的新式学堂中体育教学的内容亦相当丰富,如严复在其管理的北洋水师学堂中,体育教学的内容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足球、跳拦比赛、算术比赛、三足竞走、羹钥拖物竞走、跳远、跳高等项,此外还有游泳。滑冰、平台、木马、单双杠及爬山运动等。”[2]维新派将西方体育引进新式学堂,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和发展。 进入20世纪之后,清政府也在学校体育方面做出了很多措施,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体操为各大学堂的必修课,标志着近代学校体育开始得以实施。1903年,清政府义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章程明确规定: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以肆武事。“《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近代新教育制度的建立,并从此确定了近代学校体育的地位。”[5]3 体育“强种强民,重塑精神”的革命派体育认知与学校体育实践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封建主义的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完全结合,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3]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极其严重,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革命派站在忧国忧民的视角提出了“强种保国,强民自卫”的思想,革命派一致认为体育关系到国力的强弱和民族的兴衰。孙中山先生说:“因二十世纪立国于地球之上者,群雄竞争,未能至于大同时代,非兵力强盛不能立国。”[7]所以他主张国人要加强体育锻炼,强健体魄。在此基础之上,革命派认知到了体育强身健体以强兵、强民的价值,他们极力提倡“强国必先强身,强身必行体育锻炼”。尽管革命派的体育认知程度依然停留在强调体育强身健体的社会价值,但这一时期的革命派对于体育精神价值的认知已经初显端倪。孙中山就曾明确指出:“今以提倡体魄之修养,此与强种保国有莫大关系。”从而把体育与民族存亡紧密联系在一起来看待,并且提倡尚武精神。以求中华民族从精神上和体格上强盛起来,不被他人欺悔。[2]革命派“强兵强民以强国”的体育观念的产生,究其原因,还要追溯到严复的进化沦思想,受其进化沦思想的熏陶,“革命派接受并内化了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并以此为指导,认识到在列强并存的弱肉强食的世界,只有强种才能保国,强民才能自卫。”[3]在强兵强民以强国的体育认知指导下,革命派认为,“反清变政体以强国不能不讲体育,开民智培养军人精神不能不讲体育。所以革命派做了一系列的体育实践,其中就包括创办军事和体育专科学校,实行有组织的军事体育训练,利用体育来为革命服务。如革命派创办了青山军事研究所、大森体育会、大通师范学堂、中国体操学校、重庆体育学堂、松口体育会等,这些学校以开办体操专科的名义,进行有组织的军事体育训练,如大通师范学堂,‘凡党人来者,仅习兵式体操专修科。”[8]革命派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并且主张军国民教育,在学校中加强体育的教学。体育的本质在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是军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虽“在他国已有道消之兆,然在我国,则强邻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所以他说,“所谓军国民教育者,诚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也。”[2]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蔡元培先生担任第一任教育总长,正式提出“军国民”教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实行军事编制,开设以兵式体操为主的体育课程。然而,民国初期军国民体育的实施,并没能够实现“体育救同”的理想,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军国民体育思想虽然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但其在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中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4 “人本体育”,五四新文化人的体育认知与学校体育实践

1915年,《新青年》在上海创刊,标志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正式开始,新文化的倡导者在极力宣扬人权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体性,认为人生而平等,人们的生命自由、平等,财产和安全等权利都是与生俱来的。陈独秀在其创刊词《敬告青年》一文中疾呼“同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9]1919年,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口号,希望通过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思想来武装同民的头脑。

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国人的主体性意识普遍觉醒,主体性意识的觉醒也带来了同人体育认知上的转变。如果说新文化运动之前,同人对于体育价值的认识还纠结于社会价值之上,片面地强调体育的社会价值而忽略了体育对于个人生命的意义,那么,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启蒙,同人的主体性意识确立,体育的个人价值即被发现,同人渐渐认识到,体育是人的基本权利,体育是人的体育,应服务于人性解放和个性自由。如陈独秀在其《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体育活动应该注重人性,因为“教育儿童直接的目的,是要寻种种机会,用种种方法,训练儿童心身各种感官,使他各种感官及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2]endprint

可以说,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之后,国人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从进化论角度强调体育的强身健体的生物体育观,已经开始从人本主义的视角考察体育问题,认识体育的功能和价值。虽然在当时落后的同情条件下,仍有很多人关注着体育的强兵、强种、强同作用,但受“人本体育”思想的影响之下,健身、娱乐、竞技的体育观念开始逐步确立。这可谓是近代国人体育认知上的巨大进步。新文化运动也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营造了传播的思想环境,以实用主义教育学说为基础的美同“自然主义体育”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伴随着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活动传人到中国,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其主要观点包括:“体育即教育;体育即生活;自然体育取代非自然体育,把体操视为‘人为的活动予以摒弃;体育要顺应人的生理心理本能。”[10]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引入和确立在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1922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效仿美国召开“学制会议”,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命令》,教育史上称为“壬戌学制”,1923年颁布的《课程纲要草案》规定:学校体育南“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体育课以田径、球类、游戏、体操等为主要内容,并完全废止了兵式体操。“《壬戌学制》的颁布带来了20世纪初我国体育教育领域的革命。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民主、自由和科学精神,构成我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思想基础,对后来的体育课程乃至当今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1]5 小结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南产生到确立再到不断发展和完善,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但学校体育的这种发展都是建立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阶层对体育的价值和功能的认知基础之上的,尽管近代同人的体育认知经历了相当曲折的过程。而且,近代同人对体育的认知也正符合了文化传播学的规律,文化传播学揭示,任何一种文化从结构上来看,都是一个整体,当两种文化发生碰撞,并且进行交融时,文化虽然是以整体形式出现的,但其物质文化的文化阻力最小,文化穿透力最强,文化选择的成功性也最大。而体育文化的表层包含的是技术层面的体育。中层则包括制度、规律等,精神文化层主要是指体育价值观念、运动心理,思维方式等等。这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洋务派从技术层面对西方体育加以认知和引进,维新派和革命派从制度层面对西方体育加以认知和引进,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从价值层面学习西方体育了,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

所以,正是由于同人这种体育认知上的不断改变和深化,学校体育才得以在改革和发展中不断成长和壮大,由此可见,体育认知的改变对于学校体育的发展意义之非凡,如何对体育进行有效和正确的认知,将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所以,现阶段我们在谈论如何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如何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人们和社会对体育的认知程度,在体育认知明确的基础之上,对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实质性的建议,否则就可能是纸上谈兵。

政治需求下的体育推动一定是不完整和不能持久的体育,例如清末民初广泛实行的“军国民体育”,就是在政治需求下造成的体育认知的异化表现,结果,“军国民体育”不但没能实现“体育救同”的理想,反而严重摧残当时学校体育下学生的身心,最后只能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体育只有在人的根本需要的推动下才能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体育再也不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而是人们更好地享受现代社会生活的载体,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亦是如此,我们应更加重视人的发展,从人的发展的角度来提升学校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所以,在体育的发展中,广大民众对体育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的发展过程,这也直接决定了学校体育发展的基本方向,纵观近现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历程,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同人在体育认知上的演变已经成为了推动和影响学校体育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和最重要因素。参考文献:[1]罗时铭.从生物体育到文化体育——当代中国人体育认知发展变化研究[北京:体育文化导刊,2006(11).[2]崔乐泉.杨向东:中国体育思想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田标.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与体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4]崔乐泉.中国体育体育通史[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5]舒慧文,易小坚.对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简要回顾[J]科技信息,2008(4).[6]黄延复.水木清华:二三十年代清华校园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8]田标,唐永干.体育强同的历史寻脉——清末民初知识分子“强国”梦的体育路径选择[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0(6).[9]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78.[10]刘国,孟凡强.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变革的思想动因[J].国成人教育.[11]李新科,李远华.近代学制与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近代化概述[J].教学与管理,2009(9).

The Enlightenment of Modern Chinese Sports Cognition Evolution

for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Yang Yujie

( Nanjing Sport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14,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field has an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its momentum vast, showing a hitherto unknown situation. But the paper, after reading a lot of literature, finds, in regard to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modern school sports development, many scholars often neglect this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sports cognitive changes, so the study analyzes how people understood school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ow their sports cognition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spo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give superficial enlightenment, and make a modest contribution to improve modern school sports and P.E. development.Key words:modern sports cognition evolution school sportsendprint

猜你喜欢
演变学校体育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的演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