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现实主义浅探

2015-08-30 02:47蔡巧月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现实主义杜甫

蔡巧月

摘    要: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多涉笔于人民疾苦、社会动荡等方面,成为中国古典现实主义诗歌的顶峰。本文从杜甫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入手,对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内涵和具体体现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杜甫    现实主义    内涵表现

一、杜甫诗歌创作历史背景分析

杜甫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被世人称为“诗圣”。他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在经历了唐朝安史之乱后,面对流离失所的百姓和举目疮痪的国家,杜甫背井离乡,到处避难,在这种社会形势下,他以一种悲天悯人的姿态怜悯这个社会,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现了自己的所观所感、所想所说,使读者看到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所经受的精神上的斗争,杜甫试图通过自己的诗歌警醒当朝为官的豪绅们,期望执掌朝政的官员能够为广大劳苦大众谋取福利,从而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因此,创作出了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诗歌。时至今日,这一系列的现实主义诗歌至今都被人们广为传诵。人们再次读到这些诗歌时,依然可以感受到诗歌创作时的现实之态。因此,杜甫也被誉为“现实主义诗人”的典范,他的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瑰丽的珍宝,对我们研究和学习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特点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和重大意义。

二、杜甫现实主义诗歌展现的内涵

(一)儒学

追溯儒家创始人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大体上是这样的。孔子曾经这样讲到“礼”“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乎,乐乎,钟鼓云乎哉!”孔子认为“礼”“乐”的本质并不在于“玉帛”“钟鼓”这些物质形式,而应该在于感情的真挚。对于“仁”,孔子则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究竟是什么呢?孔子直截了当地回答,就是“爱人”。可以说“仁”的核心内涵就是一个“爱”字,即对他人给予更多的关怀,它也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从儒家创始人孔子对其所倡导哲学及其基本概念的阐释来看,我们几乎可以把儒家的哲学视作感情的哲学。

(二)仁爱

1.对“妻子”的仁爱

杜诗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其中所体现的仁爱精神,杜甫将仁爱渗透其作品的各个方面,而且表达得十分完美,能给读者以长久的感动,因此,梁启超赞美杜甫是“情圣”。

在杜诗刻画的众多的人物形象中,读者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他的“老妻”了,其作品中写道妻子的篇章格外动人,例如“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咏怀五百字》)那不能稍去于怀的惦念。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2.对朋友的仁爱

杜诗中描写友情的作品亦非常动人。杜甫一生交游甚广,开元、天宝时期,诸多有成就的文人才士与他相交深厚,这在杜诗中都有记载。其中,最重要的文友就是李白。正如闻一多所说:“李杜的交往,仿佛人间的日月走到了一起,世间要看作祥瑞,顶礼膜拜的。”在杜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李杜两个知音之间那最美好的情谊。

3.对世人的仁爱

对于在生活中遇到的普通人,杜甫是如何妥善地对待的呢?本着儒家所倡导的仁爱精神,杜甫妥善地处理好与偶然相逢的人们的关系。在杜甫晚年,战乱造成人们居无定所、事事维艰。逃避战乱、漂泊湖湘的杜甫深感“乱世少恩惠”,但是,杜甫依然“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不因为个人的苦难而减少对他人的同情,显示出诗人博大的仁爱胸怀。

三、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及时地记录重大的历史事件

自从35岁进入长安,杜甫一生未曾稍离时乱。他心忧天下,时刻以敏锐深刻的眼光关注着当时社会状况的发展,当时所发生的较为重大的事件,杜甫在诗中都一一体现,作了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例如,记录至德元年哥舒翰失守潼关事件的诗作:“去年潼关破”“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等;“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纶、其土愿助顺,其俗善驰突”则真实地记录了借兵回纥事;“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反映了至德元年冬兵败陈陶事;“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自人骨”反映了兵败青坂事;《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记录了至德二载(757)九月李椒统率唐军及回纥、西域之众共十五万人进至长安城西,准备与叛军决战的事件;后来唐军克复长安,进而攻克洛阳,肃宗回到长安,杜甫得知消息后作《收京三首》;再后来,听说官军收复长安、洛阳,安庆绪率残军退守邺城,到至德二载(757)十二月,史思明归降,杜甫喜不自禁地写下了《洗兵马》;乾元二年,郭子仪等九节度使邺城兵败,为了补充兵员守卫洛阳,竟然连未成年的少年和自发苍苍的老妇也被强迫入伍,杜甫深哀人民之痛,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作“三吏”、“三别”,充分证明杜诗“诗史”的不可逾越的文史地位。杜甫诗歌记录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状况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二)真挚地道出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呼声

杜甫的诗不单单停留在反映民生疾苦的表面上,还经常站在人民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为贫苦百姓着想,说出他们的心声。诗人知道给人民带来灾难的莫过于战争,所以他坚决反对,尤其是反对安史之乱前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在诗中多次提出抗议和控诉。在安史之乱中,他也多次反对统治者滥征民夫,并盼望战争早日结束,他在《洗兵马》中就开始祈祷:“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共同心理和强烈愿望。

(三)抒发了浓厚的爱国情怀

青年时期的杜甫就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远大志向,国家命运的盛衰时刻影响着他的喜怒哀乐。当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刻,对着三春的花鸟,他会心痛流泪,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当闻听大乱初定的消息时,他又会因狂喜而流泪,归心似箭,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除了抒发自身的爱国情感以外,杜甫的一些诗也反映和歌颂了广大人民的爱国精神,例如:“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新婚别》不仅是人民的呼声,也是时代的呼声,更是诗人通过新娘之口发出的爱国号召。这种爱国情怀在文学史上,在文化传承上起着积极的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其后的爱国诗人陆游、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诗人顾炎武等都曾受杜诗的教育和影响。

(四)创建新题

作为一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并没有沿袭乐府古题,而是“缘事而发”或“因事命题”,如《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等都是如此,指引后代诗人走诗歌要反映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生活的创作道路。甚至清末诗人的创作也受其影响,可见杜甫的创作思想影响之深远。

金开诚《诗圣杜甫与现实主义诗歌》说:杜甫的诗歌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的诗歌的思想性表现在人民性很强,有大量的诗作描述当时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和叛军的残暴。他大胆抨击朝廷,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无情地讽刺和批判鱼肉人民的贪官污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对当时社会现实最真切的写照。因此,他的诗歌就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杜甫时时关心人民百姓的疾苦,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是他追求的目标。因此,从诗作中不难看出杜甫具有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通俗写实手法

在表现手法上,杜甫注意学习民歌运用对话和口语等形式,生动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极大地提高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更接近生活,接近人民群众。例如《新婚别》中新娘独白:“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白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新婚大喜之日竟然成了生离死别之时,新娘矜持的态度,羞涩的言语,都极其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心理。因为杜甫诗歌采用通俗写实的手法,能够逼真地刻画人物,因此,其诗能够让人读来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王起.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5,第16版.

[2]邱建辉.中国古代文学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3]杭州大学.唐诗研究[M].杭州:浙江省出版社.

猜你喜欢
现实主义杜甫
杜甫的一生
“建设性”法律现实主义——对卢埃林法律现实主义的另一种解读
自然科学与“现代现实主义”——19世纪现实主义再阐释
新法律现实主义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杜甫的维稳观
新现实主义与中国
新现实主义巨匠
什么是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