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徒的引导
——浅议《神曲》中三圣徒试炼但丁的问题

2015-08-30 02:46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但丁神曲耶稣

邓 岚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圣徒的引导
——浅议《神曲》中三圣徒试炼但丁的问题

邓 岚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但丁在创作《神曲·天堂篇》时,设置了自己与基督的三位圣徒圣彼得、圣雅各和圣约翰的对话,分别表现了作者对于信心、希望和爱的理解。《圣经-哥林多前书》中记载:“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通过对作品的研究,挖掘作者在神学与理性的议论中对基督徒的三大美德的观点。

《神曲》 但丁 圣德 爱

《神曲》(Commedia,Divine Comedy)为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Dante Alighieri)最为著名的长诗。这首诗从神学的探索出发,通过想象地狱、炼狱(净界)及天堂之旅表现了作者对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看法,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关于神学的思考贯穿始终,而他对于基督教三大美德“信心、希望与爱”的诠释又是《天堂篇》意蕴深厚的组成部分。

一、圣彼得与信心

《天堂篇》的第二十四歌题为“圣彼得考试但丁关于信心的问题”,其中写道:“信心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我认为这就是它的要义。”圣彼得的着眼点在于所希望之事的证据,即这件事会发生。在《圣经》的记载中,彼得原名西满·刻法,耶稣为他改名为伯多禄(即彼得),意为“磐石”,而他也正如坚硬的磐石一般忠于教义。

他为人性情刚猛,对耶稣忠心耿耿,是与耶稣最紧密的三个门徒之一。他在门徒中威信很高,被公认为十二使徒之首。耶稣升天后,彼得成为众门徒的领袖,圣灵降临时,他率先站出来宣传福音,并组织了最早的教会雏形,原始基督徒社团,也是历代罗马天主公教最高领袖的代表和总称。彼得见证了耶稣的复活,可以说是对未来最有信心的人物,因而但丁在这里设置了圣彼得作为第一问“信心”的提问者,可以说是别具匠心的。

但丁在回答“信仰问题”时,进行了一番艰涩的思考。“正如一个青年学子在自行酝酿,一语不发,直到老师把问题提出,以便接受这个问题,我此刻也正是这样自我酝酿,准备一切论据。”但丁此时是处于天堂的游历之中,因而回答问题是更为沉着冷静的。“对尘世的眼睛则是如此隐密,以致它们只是作为信仰而存在,崇高的希望也便建筑在这信仰之上;因此,才以根本来称呼信仰”[1]。

彼得对耶稣无条件地跟随和崇敬,也产生了一系列疑惑和问题,例如他在耶稣复活之前也有所犹豫,但是耶稣的指点又使彼得迅速扔下渔网跟随他的步伐,可以说他是在不断的磨合与开导中走向成熟。在《神曲》中,“上帝”意识看似始终牢牢掌控着但丁的旅途,但丁却并不是一个处于蒙昧状态下的“原始”信徒,而是不断在发现、印证自己的“天堂之路”;当他发现自己陷入困顿时,不是盲目地跟随维吉尔或者贝雅特丽齐,而是理性地询问,聆听引导者的阐释,然后豁然开朗,更加坚定信念。

但丁对于专制和腐败的社会现实深感不满,因而他走向上帝以寻求答案。在这位“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的身上萌发出的理性思想和自主意识虽然无法达到后世资产阶级的批判性程度,但无疑使基督教原始教义中的“信”上升到了一个与自我意志相妥协融合的阶段,正是在这种带有选择和思考的“信”启迪了原本徘徊和挣扎在宗教教条主义与人性复苏之矛盾中的诗人。

二、圣雅各与希望

《神曲》第二十五歌题为“圣雅各考试但丁关于希望的问题”,其中写道:“希望就是对于未来光荣的某种期待,也就是神圣的恩典和已往的功绩之产物。”但丁关于希望的回答直接来自彼得·伦巴底的《篇言录》的名言——“希望是对于未来幸福的某种期等,来自上帝的恩典和以往的功德。”

在希望的试练问题中,圣雅各的问题目的是让但丁知道“上帝在降恩于他”。但丁设置圣雅各的提问正是在提醒世人,“希望”是双方的,是交互的,倘若世人对上帝的原谅他们的灵魂罪恶抱有虔诚的希望,上帝也会将他的恩泽降临于世人。

雅各(James,亦译“雅各伯”)与弟弟约翰一起跟随耶稣后,成为耶稣最亲密的三门徒之一。性格暴烈,耶稣称他为“雷子”(又译“半尼其”Boanerge,意为“雷霆之子”),曾与彼得、约翰一同目睹改变圣容。耶稣升天后,他成为院士基督徒社团的核心人物之一,主持耶路撒冷的教务工作,后成为第一位殉道的使徒。相传在他殉道之前,那些作假见证害他的人,见他喜乐盈溢,宛如英雄凯旋,毫无畏惧,乃深信真神基督必与他同在,竟感动了一位审判官与他一同受死。

圣雅各虽然是第一位殉道的门徒,但是但丁设置他象征希望,一是他见证了耶稣的变容,耶稣又将复活,这正是希望所在;其次是他临死前的无惧与喜色,对于死亡充满了期待,看到了无比光明的未来——在传道时,他知道了福音即将遍布世界;在殉道前,他又感受到了真神基督的同在,这是神圣的恩典。

在诗的末尾,当圣雅各满意于但丁的回答,天空中出现了“‘对你抱希望’,所有光环都对此应和歌唱”。这样的唱诗使作品在进入天堂后的氛围更加圣洁,从而凸显了但丁对于基督教信仰的理解:上帝是无私的。

与古希腊神系不同,众神之神宙斯对于人类是不够仁慈和宽容的,也是不够爱人的。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火的禁用就体现了这一点,人类得到火完全依赖普罗米修斯盗取火种带到人间,而火种本应该由宙斯这位人人敬仰的主神交付给人,可见宙斯是不如《神曲》中的上帝形象那样爱人的。不仅仅是古希腊神话,在北欧神话中,众神之父即主神奥丁与人的积极互动也相当少。

当然,但丁所创造出的这个上帝形象与中世纪的教皇和教会教士所塑造的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只要对上帝抱有信仰,就获得了上帝的垂怜。中世纪基督教会夸大了人的原罪,将人认定为一经出生便带有巨大罪恶的种族,神学权威圣奥古斯丁认为 “罪就是债”,人必须终身还债和赎罪。而且上帝早已预定了每一个人的一生,人只能服从上帝的预定按照命运的安排行事,人没有意志自由,更不能因自由意志得救,只有上帝才能拯救人。“人必须知道自己是渺小的,没有价值的,安于奴隶的地位,受命运的支配;听命运随心所欲地旋转他的轮盘,和听农夫使用他的锄头一样罢。”[2]

在当时,普通人没有直接阅读《圣经》的权利,“因信称义”也是随着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而发展壮大的,最终随着大大小小的宗教改革运动得到实现。奥古斯丁在中世纪的思想领域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认为,仅靠人类渺小的力量是不能赎罪的,只有依靠全能的上帝才能使人类得救,基督教会就是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因此,人们要想得救就不能离开教会[3]。

荣光饰神圣的恩典与功德,以往的功德就需要人们回首追忆往昔的美好。希望从何而生?只有看到了过去希望的实现,过去恩典的降临,人们才会把过去与未来两相统一和对比,从而获得自己的希望之力。

希望是上帝的功德,而期待的对象是未来的荣光。这再一次表现了随着意大利以佛罗伦萨为首的一批工商业城镇的崛起,新兴资产阶级发现了与现实世界不和谐的因素,他们力量尚为弱小,但是期盼未来的荣光。对于以福罗伦萨人为代表的一批新兴资产阶级而言,荣光显然象征着幸福美好,但是在这样的“幸福美好”是以何种形式呈现的问题上,中世纪人产生了分歧。对于宗教神职人员与保守势力而言,“希望”在于未来进入圣洁的天堂的美好生活;而对于依靠积累财富成长起来的市民阶层,“幸福美好”存在于现世的享乐愉悦。如果说神性的崇高倾向神的恩泽的话,而市民阶层萌发的“自由与逸乐”则更强调人的感受。

三、圣约翰与仁爱

在《天堂篇·第二十六篇》中,但丁提前设置了一段悠远的歌声:“唉,我的心灵是多么迷茫慌乱!”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但丁认为,“信仰”虽然是人必须坚守之信念,但是“爱”才是引领心灵远离慌乱和迷惘的最重要精神力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贝雅特丽齐在但丁进入天堂后就一直陪伴其左右,这种超越了肉体的灵魂之爱和倾慕之爱,也正是象征了但丁在自己关于人生思考的徘徊和彷徨中,对于指引着形象的极度渴望。

当圣约翰考问但丁关于仁爱时,他写道:“由于哲学的证据和自天而降的威权,这样的爱就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一个人要是明白善之为善,善就会煽动爱,越有德者越甚所以一个人要是明白善是卓绝无比这一个真理,势必爱那要素,这要素的完全是超过一切,在这要素以外,只是他全光中的一线光罢了。这一个真理,也是那把对于永久事物之原始爱,指明给我看到的一位所教的。还有那真理的主人亲自对摩西说的话:‘我要向你显示一切德性。’也使我有所觉悟。”

约翰则是耶稣最喜爱的门徒,耶稣被捕后,曾跟到大祭司的院子里去打听消息。耶稣受难时十二使徒只有他一个人守在十字架下,耶稣就把母亲玛丽亚托付给他照看。耶稣升天后,约翰和彼得搭伴积极进行传道活动,被保罗称为“教会的柱石”。约翰曾因传道被罗马政府放逐到小亚细亚以西的拔摩海岛(亦译“巴毛斯”或“帕特摩”),在那里见了异象,写成《启示录》。后来,约翰获释在以弗所传道,并把玛丽亚接到以弗所去奉养。在圣灵感动下,著有《约翰福音》与三封《约翰书信》。

相对于阴森冷酷的地狱和相对自然的炼狱,天堂部分的景象是最难以描绘的,但丁用耀眼的白色光芒描述圣约翰的圣德:“犹如一个快乐的少女站起身来走过去,加入舞蹈当中,并非出于任何虚荣,而只有为了向新娘道贺致敬。”

“爱”在这里被比作一位美好的、清洁的、纯善的少女,而她的舞蹈只是为了表达自己最真诚的敬意和发自肺腑的喜悦。圣约翰象征“爱”,而这里的爱是一种综合的爱,不仅仅指信仰之爱。约翰与基督最为亲近,因此这里的爱也有一种依赖,靠近的渴望。约翰做《启示录》《约翰福音》和《约翰书信》,正是把上帝的爱传播给世人,有了爱才会出现信仰未来的信心,才会有看到上帝的恩泽产生的希望。爱是意志对于由理智认为善的事物的自然的倾向;所认识的善愈大,这倾向愈强烈,爱也愈挚热[4]。

但丁对基督教的真谛、对上帝内涵的理解,是与中世纪封建反动僧侣们对宗教和上帝的理解完全不同的。在他的思想深处,上帝并不是冷冰冰的威权和令人恐惧的角色,他是至高无上的爱的本原,正义与德性的最高体现。这样,但丁实则就与宗教僧侣对教义的理解形成了性质完全相悖的看法:上帝的本质内涵是爱的最高体现。

对于爱的理解,但丁还在与贝雅特丽齐的対答中加以暗示和表现。他的圣女一般的引导人在回答但丁的疑问时,就说:“假使在爱火之中,我的发光强于在地球上面,由此使你的眼睛消散了能力,那么你不要惊奇;因为我的眼光是完善的,他理会一切,他的脚步踏在已经理会的善事上。我看见永久的光已经在你的智慧上发扬出来,只有永久的光点着永久的爱。”

但丁在接受圣德的教化时又一时地失明,这也是谦卑的但丁对于虔诚的情感的具象化,而当他恢复视力后,第一缕进入但丁双眼的光线就照耀着“像在澄清的养鱼池里,如有什么东西掷下去,那些鱼便以为有食物可寻,一起拥挤前来;同样,有一千多个光辉奔向我们,每个都说:‘这里有一位将要增加我们的爱!’”对此,王维克先生解释说:“天堂诸灵魂之境况,可以鼓舞人类的仁爱,因而增加天堂中灵魂之数目,便增加永久的善,永久的幸福。”

在这里,但丁大力赞美上帝的善和美,这里塑造的上帝依旧是无所不能的,但是尽管但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不可能超出宗教思想的范畴得出对上帝本质的科学结论,但是,他对上帝内涵的理解,不仅表明中世纪神学思想体系中人学传统的发展演进和强势存在,而且表明他之所以能够成为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意识中最深层的原因。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代许多作家思想家将基督教教义解释为“爱的宗教”,将上帝的本质解释为“上帝爱”“基督之爱”的传统所在。

四、结语

不仅仅是在《天堂篇》,其他篇章也涉及这个问题。《炼狱篇》的第七歌题为“疏徽的帝王们”,但丁写道“三种圣德”,即信心、希望、慈爱。第八歌题为“与逝世的阴魂幸福的会见”。该歌说到“三支火炬”,它们象征着信心、希望、慈爱三种美德。第二十九歌题为 “神圣的仪仗”,该歌写道:“三位仙女”,“其中一个红得即使她在火中也看不出来;第二个看起来仿佛她的骨肉是用碧绿鲜艳的翡翠做成的;那第三个好象刚落下的雪一般”。白仙女代表信心,绿仙女代表希望,红仙女代表慈爱[5]。

信心、希望、慈爱这三种美德称之为神圣品德 (即圣德),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生三种美德是智慧、勇敢、节制,由此可以看出,但丁虽然吸取了很多古希腊罗马文化,但更加赞成基督教的看法,在《神曲》中多次作了阐述。

由于时代的局限,但丁所说的“爱”是新旧思想的结合体,这两个概念既是人性又是神性的体现。他所说的“爱”,既是指人崇高的爱情,人的有理性的情感追求,又是对上帝的崇拜、上帝的代称。《神曲》中说:“凡爱不能没有主体,所以人不能嫉妒他自己;凡人都不能超然独立而自存,所以人不能对于造物主有所嫉妒。”凡人虽然有爱和被爱的权力,但凡人不能脱离上帝而“独立自存”,人不能完全成为爱的主体。但丁认为,上帝是“仁爱之光”,“永久之光”,“只有永久的光点着永久的爱”。

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神曲》实则隐含着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对人的认知模式:肯定人,弘扬的是人表现出的遵从理性和信仰,强调人的向上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从神学信条出发,强调人对神学信条的绝对服从与膜拜。所以,作家通过作品中的主人公“但丁”的三问三答,我们可以看到,但丁在这三个基督神学问题中融入了自己对于上帝,对于圣德的理解,不再仅仅着眼于神的万能和人的卑微,更是神与人之间的交互,隐含着中世纪一种跨越教会直接与上帝相沟通的渴望。

[1]刘建军.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人学观与但丁创作.外国文学研究,2000,(3).

[2]李晓卫.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的关系.外国文学研究,2003,(6).

[3]从《神曲》看“三”的运用.社科纵横,1995(3).

[4]彭青青.论但丁《神曲》的象征特色.法学学刊,2002. 12,第18卷(2).

[5]朱贺坤.中世纪的葬歌新时代的序曲——试论《神曲》思想艺术的双重性.阜阳师院学报.

猜你喜欢
但丁神曲耶稣
后全球化时代的神曲与寓言
张杰演唱功夫主题神曲《我是来揍你的》
我对每个人说再见
神曲《春节的指南》网络走红
神曲“小苹果”: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撒旦的试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