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平家物语》中平清盛形象的叙事方法

2015-08-30 02:46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荣华物语章节

尹 卫

(枣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平家物语》是一部记述在源平抗战中,以平清盛为首的平家一门由荣华鼎盛走向衰弱,并最终灭亡的军纪物语,堪称日本中世军纪物语的扛鼎之作。《平家物语》在作品开篇“祇园精舍”中提出的“盛者必衰的道理”为平家一门的灭亡埋下了伏笔,此书后面部分故事情节也围绕此展开。平家罄竹难书的恶行致使其走向灭亡,因此,“恶”字是理解《平家物语》构思的关键。平清盛在《平家物语》中被塑造成“恶”的实施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平清盛是“盛者必衰”这一物语主题的主要完成者。在《平家物语》中,唯有三处明确使用“恶人”这一词,其中两处用于描述平清盛,而两处均出现于平清盛死后的“追悼说话”中,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平清盛的一生所作所为作出了客观全面的评价。作者对平清盛的形象似乎定位于“大恶人”这一属性,并通过一系列“王法破灭”“佛法破灭”的平家恶行,侧重刻画平家恶行的始作俑者——平清盛暴虐不仁、横行朝野的恶人形象,使平清盛这一人物性格具有定型化叙事模式这一特点,正如黑格尔所言:“人物性格也必须把他的特殊性和主体性融合在一起,他必须是一个得到定性的形象,而在这一种具有一种一贯忠实于它自己的情致所呈现的力量和坚定性。”①作者如何使平清盛这一人物性格定型,并呈现线性稳定发展的趋势呢?

1.众星捧月,定型平清盛人物性格

《平家物语》采用了中国先秦古籍常用的开篇方式——卷头诗篇,并在诗篇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物语的主题之一——“盛者必衰”,并对“盛者”做了具体的界定——“骄奢之人”、“强梁霸道”。为了证实这一道理,作者列举了中国的“秦之赵高、汉之王莽、梁之朱异、唐之安禄山”,日本本国的“承平之平将门、天庆之藤原纯友、康和之源义亲、平治之藤原信赖”等穷奢极欲、不体恤民间疾苦而走上穷途末路的史实例证。在层层铺垫、众多伏笔中,平清盛作为近世的骄奢之心、强梁之事的代表如“众星捧月”般出场了。在物语开篇,作者便采取了定型化叙事模式,人物出场即被定性、定行——即“骄奢之心、强梁之事”。

《平家物语》中,关于平家的“盛”的描写却占了极少笔墨,关于平家荣华的章节仅有以下三处:

高升之事。平清盛在保元、平治之乱中战功赫赫,一跃晋升为太政大臣。(卷一《鲈鱼》)

荣华之事。不仅平清盛一人备极荣华,其子孙也花根本艳,平家阖第荣华。日本六十六国中,归平家支配管理的诸侯国已经超过国土一半。(卷一《阖第荣华》)

势倾朝野之事。仁安元年,高仓亲王被立为东宫。仁安三年,东宫即位。新帝母后建春门院系平家族人,因而平家权势如日中天。(卷一《立东宫》)

然而,以上三节看似描写平家的荣华富贵,实则作者的笔墨重点却落在招致“灭亡”的“骄奢”、“强梁霸道”的平家恶行上。

首先,在卷一《鲈鱼》这一章节中,关于平清盛的腰金衣紫,作者在章节终了做了以下陈述,原文如下:

太政大臣一人、右一人に師範として、四海に儀けいせり。国ををさめ道を論じ、陰陽をやはらげをさむ。其人にあらずは則ちかけよ」といへり。されば則闕の官とも名付けたり、その人ならではけがすべき官ならねども、一天四海を、掌の内ににぎられしうへは、子細に及ばず。

根据《职员令》,太政大臣为宁缺毋滥的官职,因此又名为“则阙之官”,但平清盛却借助政治独裁,而担任太政大臣一职。原文中用了“ども”这一表示逆接的接续词,言外之意,平清盛作为太政大臣是不称职的。因而,可以看出作者对平清盛的飞黄腾达持有怀疑批判态度。

接下来,在《阖第荣华》这一章节中对于平清盛之子平重盛与平宗盛兄弟二人分任左右大将之事,作者在叙述文中用了“奇怪”一词,并指出除摄政关白家之人,并无先例。

在《立东宫》这一章节中,把平家势倾朝野之事比作杨贵妃得宠时,杨家鸡犬升天的状态,此比喻暗示着平家一族他日如同杨贵妃一族,亦会走上穷途末路。此外,通过此比喻还可以读出作者对平家一族的批判。

在这三节简短的荣华之事之后,尽是平清盛的恶行。

专横跋扈的行为。平清盛召集了少年三百人,统一着装打扮,让他们在京都各处行走警戒,偶然遇见有说平家坏话之人,便立即通知同伙,闯入那人之家,没收财产,并把那人扭送到六波罗府中。(卷一《秃童》)。这一故事在物语中位于晋升之事(卷一《鲈鱼》)之后。

暴虐的行为。卷一《阖第荣华》之后的《祇王》这一章节中描述了被平清盛残忍地玩弄之后而心灰意冷出家的祇王的故事。

恶行之始。平清盛子孙资盛遇到摄政大臣藤原基房,因没有下马施礼而遭到摄政大臣随从的羞辱。平清盛事后听闻此事,在愤怒之下对藤原基房百般凌辱以使其无地自容(《与殿下争道》)。这一事件在《平家物语》中被称为“平家恶行的开始”,被放在卷一《立东宫》这一描写平家权倾朝野的荣华章节之后。

卷一在物语整篇情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卷中,作者在卷头诗中定下了“盛者必衰”的基调,而且显示出作者运用叙事手法的艺术匠心。平清盛一出场即被定性,先叙述其性,后描写其行,以性定行,以行证性。作者巧妙地安排章节设置,在描写平家荣华章节末笔,附上质疑讽刺的词语和比喻,并在这三章节之后均别有匠心安排了平清盛的恶行记载,使平清盛这一被定型的恶人形象跃然纸上,并具有外显性特点。

2.对比烘托,突出平清盛性格

“小说是诉诸视觉和思维的艺术,必须意象明朗,使读者能当场理解明白,因而往往采用对比的手法,有时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描写,个性相反,双峰对峙,泾渭分明,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②在《三国演义》的人物刻画中反复运用衬托对比来突出人物性格。在《平家物语》中,为使平清盛恶人形象鲜明突出,物语把平清盛与其子平重盛做对比,以平重盛的“贤”来反衬平清盛的“恶”。

在物语中,关于平重盛的出场描写并不多,但在15次的出场中,平重盛皆以贤臣孝子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所谓金无赤金,人无完人,而作者摒弃了历史上平重盛的一切过犯,把其刻画为最完美的人物。平重盛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反映出了《平家物语》人物刻画的一个鲜明特点——类型化、定型化。历来,对物语美化平重盛人物形象的意图众说纷纭,但笔者认为,平重盛的悲运除了为平家灭亡的命运埋下伏笔,映衬“盛者必衰”这一物语主题之外,平重盛的存在可以理解为刻画平清盛人物形象的需要。在与平清盛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中,以关于其父清盛的5次进谏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关于平重盛重视朝恩,拥护王权,极力进谏其父远离暴虐跋扈之事,作者抑或借他人之口,抑或在客观叙述中,均给予了“按佛法来说,严守五戒,以慈悲为先;按儒教来说,不乱五常,遵守礼仪”。“古书云:‘国有谏臣其国必安,家有谏子其家必正。’这实在是在上古或末代都极少有的大臣”之类的赞誉之词。

与平重盛相反,平清盛违背法皇意志,甚至幽禁法皇。在物语中被批判为“佛法之怨、王法之敌”。平重盛与平清盛的对比在《与殿下争道》、《谏诤》这两节中较为出色。

嘉应二年十月,平重盛年方十三岁的次子资盛率领年轻武士三十余骑,前去狩猎。在狩猎归途中,遇到摄政大臣藤原基房,因未下马施礼而遭到摄政大臣随从的羞辱。在此事上,平清盛与平重盛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态度。平清盛听闻此事,勃然大怒,欲给以报复,而平重盛则认为错在资盛狂妄无礼,并极力阻拦。但平清盛不顾平重盛的诤谏,对摄政大臣一行百般凌辱。并赞赏参与者:“干得漂亮!”而平重盛听后,大为惊骇,严厉责备了参与者的无礼,并将资盛贬至伊势。通过平重盛与平清盛对“与殿下争道”中起初的冲突事件及之后的复仇事件,截然不同的态度及行为的鲜明对照,蛮横霸道的平清盛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此外,在“谏诤”这一节中,关于平清盛与平重盛的神情对比描写较为生动。平清盛将参与鹿谷事件的谋反者处以死刑抑或流放之刑,即使这样,心里仍旧无法释然,因而欲动兵将法皇幽禁。平清盛身披铠甲,召集军队,欲出发去攻法住寺。重盛闻讯火速赶到,此时,面对重盛,平清盛却低垂着眼。关于平清盛的神情举止,原文这样描写道:

あの姿に、腹巻きを着て向はむ事、おもばゆう恥づかしうや思はれけむ、障子を少し引き立てて、素絹の衣を、腹巻の上に、あわて着に着給ひたりけるが、、胸板の金物の少しはづれてみえけるを、かくさうど、頻りに衣の胸を引きちがへ引きちかへ、

平清盛虽身着腰甲,众侍卫也身披盔甲,分列两旁,但面对身着便服的重盛,似觉不甚得体,便拉开纸门,慌忙将一件白丝绸法衣披在腰甲外面,并为了遮住胸板上的金饰,不时地拉拢衣服的领口。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神情动作描写,在与堂堂正正的重盛对比之下,平清盛被丑化为卑微可笑的小丑形象。

《平家物语》在刻画主要人物形象均用了对比手法,而这种对比却缺乏内容、情节和作品人物的内在联系和内心冲突实证的对比,即使在平清盛、平重盛这两个对比较为鲜明的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上,也仅仅是语言、态度、行为举止等方面的一种表面化、形式主义的简单对比。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平家物语》也呈现出一种类型化、单一化的模式。

3.移花接木——刻画人物性格

在“与殿下争道”这一节中,物语中的事件发起者为平清盛,而《愚管抄》对此事件如下记载:

子ニテ資盛トテアリシヲバ、基家中納言婿二シテアリシ。サテ持明院ノ三位中将トゾ申シ。ソレガムゲニワカノリシ時、中略フカクネタク思て、関白嘉応二年十月二十一日高倉御元服ノ定め二参内スル道ニテ、武士等ヲマウケテ前駆ノ髻ヲ切テシナリ。『愚管抄』「巻第五高倉」。

根据《愚管抄》记载,此事件的罪魁祸首为平资盛之父平重盛。关于此事件,在《玉叶》嘉应二年七月三日、五日、十六日及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百炼抄》嘉应二年七月三日以及十月二十一日的记载中均明确提及此事件的元凶并非平清盛而为其子平重盛,但在物语中被移花接木般移植到平清盛身上。而且,物语中复仇事件发生在二十一日,即平资盛一行与摄政基房一行起冲突五天后。而据《玉叶》记载,复仇事件其实发生在百日余后。物语中把两次事件的时间间隔缩短,显然是为了突出平清盛的暴虐。

在“奈良被焚”这一描述平清盛恶行的章节中描述道:在南都被烧毁之后,治乘五年(1181)正月五日,兴福寺别当花林院永缘因佛像经卷皆被烧毁,痛心万分,而郁郁成疾,不久便撒手人寰。然而,僧正永缘死去时间为天治二年(1125),在物语中作者提前了五十多年,改编为平清盛的“王法破灭”恶行事件中的受害者。

为了突出刻画平清盛的“恶”,作者运用了移花接木、无中生有的艺术手法,不惜改变历史事实,把属于别人的恶行抑或不相关的事件嫁接在平清盛身上,浓墨重彩地描绘平清盛的“王法破灭”“佛法破灭”的恶行及恶性,从而为“盛者必衰”这一主题埋下了合理有力的伏笔。

4.虚实结合,深化人物性格

为了使平清盛的恶人形象跃然纸上,惟妙惟肖,《平家物语》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做了极大的艺术渲染,在细节上添枝加叶,将读者引入阅读主体的极致境界。

在卷四《橋合戦》中,平清盛任命知盛与重衡为大将军率领两万八千余骑追讨高仓宫。而据当时的记录《玉叶》③记载:讨伐高仓宫的先锋军不过三百余骑。平重衡与平维盛率领的部队不过是援军,并且没有参加会战。

此外,根据《山槐记》[4]记载:率先奉命追讨高仓宫的是平景高及上总守忠清,而平重衡与平维盛随后到达宇治,意欲攻南都,但被忠清制止,而一起携敌军首级,返回京都。

虽然《玉叶》、《山槐记》中的记录存在差异,但在先锋军队较少、平清盛之子平重衡被任命为援军的大将军,而且并没有参战这两点上是相同的。然而,关于追讨军队的描述上,物语是这样记载的:

大将軍には、左兵衛督知盛、頭中将重衡、左馬頭行盛、薩摩守忠度、侍代償には、上総守忠清、其子上総太郎判官忠綱、飛騨守景家、其子飛騨太郎判官景高、高橋判官長綱、河内判官秀国、武蔵三郎左衛門有国、越中次郎兵衛尉盛継、上総五郎兵衛忠光、悪七兵衛景清を先として、都合其勢二万八千余騎(巻四《橋合戦》)

物语中却描写得如此庞大,把追讨军从历史上的几百余骑夸张到两万八千余骑,夸大了平清盛对以仁王皇族的谋反罪行,即提高了对“王法破灭”的程度。

在追讨高仓宫之后,同年五月二十七日,平家以三井寺协助高仓宫谋反为由,任命平清盛四子平重衡为大将军,率领一万余骑袭击三井寺。平家趁夜火烧三井寺。关于火灾,物语做了如下描述:

焼くると園院、普賢院、大宝院、清滝院、教侍和尚本坊、ならびに本尊等、八間四面の大講堂、鐘楼、経蔵、灌頂堂、護法善神の社壇、新熊野の御宝殿、総じて堂舎塔廟六百三十七宇、大津の在家一千八百五十三宇、智証のわたし給へる一切経七千余巻、仏像二千余体、忽ちに煙となるこそかなしけれ。諸天五妙のたのしみも此時ながくつき、竜神三熱の苦しみもいよいよさかんなるらんとぞみえし、(巻四《三井寺炎上》)

然而,根据《玉叶》治乘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的记载,“堂衆勢少引退、向江州方了、官兵等焼払三井寺近辺、并寺中房舎少々、不及堂舎云々”。火灾仅仅烧了寺中极少的房屋,并没有烧到经卷、伽蓝和佛像等。此外,据《百炼抄》、《玉叶》记载,火烧三井寺的时间应该是十二月二十一日,而物语中设定为追讨高仓宫之后的第四天即五月二十七日。物语提前事件发生的时间,而且夸张了火灾,通过采取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极力添枝加叶,夸大渲染,旨在突出平清盛为首的“王法破灭”的恶行。

综上所述,作者以卷头诗的形式开明宗义地提出了物语的重要主题——盛者必衰,奠定了物语的整体基调及框架。在这既定框架中,运用铺垫设伏、对比烘托、移花接木、夸张渲染、添枝加叶等叙事手法,虽然这些叙事手法操作上,显得较为形式化、单一化、类型化,缺乏细节、复杂、矛盾、冲突的形式,但在叙事操作的功能层面上,为平清盛的恶人形象的成功定型多方用力,随着物语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使平清盛的恶人性格鲜明明朗,映衬了物语的主题——盛者必衰。

注释:

①[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②王欢阳.略谈《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刻画[J].文学教育,2013(07):59.

③《玉叶》治承四年五月二十六日记载.

④《山槐记》治承四年五月二十六日记载.

[1]市古貞次校注·訳.日本古典文学全集―平家物語[M].東京:小学館,1978.

[2]小林保治.平家物語ハンドブック[M].東京:三省堂,2007.

[3]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刊行会.日本文学研究資料叢書·平家物語[M].東京:有精堂,1989.

[4]武久堅.平家物語の全体像[M]大阪:和泉書院,1996.

[5]黒板勝美.国史大系編修会.百錬抄(新訂増補国史大系 普及版)[M].東京:吉川弘文館,1984.

[6]岡見正雄,赤松俊秀.日本古典文学大系 86愚管抄[M].東京:岩波書店,1997.

[7]福田豊彦監.吾妻鏡·玉葉データベース[M].東京:吉川弘文館,1999.

猜你喜欢
荣华物语章节
星月物语系列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Antenna selection based on large-scale fading for distributed MIMO systems①
赵国荣先胜徐荣华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