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似性和隐喻刍议

2015-08-30 02:46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源域语言学容器

周 尧

(竹溪县第一高级中学,湖北 竹溪 442300)

1.引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们对隐喻的研究仅仅局限在修辞学和文体学的范畴。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这种肤浅、狭隘的研究模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化的隐喻研究,包括从心理学的角度、哲学的角度和美学的角度等来研究隐喻,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研究态势。近年来,运用象似性理论对隐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隐喻象似性(metaphorical iconicity), 而用拟象象似性 (diagrammatic iconicity)理论来研究隐喻的为数不多,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兼顾语言的拟象象似性和隐喻象似性,分析象似性与隐喻的关系,目的在于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和研究隐喻。

2.象似性理论简述

长期以来,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Saussure)提出的语言任意性(arbitrariness)的观点似乎成了毋庸质疑的真理。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在从认知的角度来重新探索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关系的时候,语言学家发现,“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也即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一种必然联系,即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据的(motivated)”(赵艳芳,2001)。认知语言学家就把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象似性(Iconicity)。象似性理论的提出,既是对语言任意性观点的挑战,又是对它的补充和完善。

根据美国符号学之父Charles Pierce的符号三分法(Trichotomy),象似性可以分为映象象似性(imagic iconicity)、拟象象似性(diagrammatic iconicity)和隐喻象似性(metaphorical iconicity)。映象象似性是指符号与其所指之间有着自然的相似性,主要涉及语音象似和形状象似,如拟声词(onomatopoeic words)、象形文字与图形诗。拟象象似性主要是指句法结构形式与它所传达的概念相对应,其中包括数量象似性(quantity iconicity)、顺序象似性(sequencing iconicity)、距离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等。而隐喻象似性通常是指一个概念投射另外一个概念,“它的形成需要符号与对象之外的第三个事物的帮助”(李鑫华,2005),也就是说,我们对语言符号所传达的意思的理解是需要建立在第三者基础之上的。

这三种象似性之中,映象象似性是最直接、最具体的,而隐喻象似性是最抽象的,因此对隐喻象似性的理解较之另外两种更为复杂。由于映象象似主要涉及语音象似和形状象似,除诗歌外,较少见,故本文不做探讨。

3.隐喻的成因及其分类

早在公元前4世纪,西学鼻祖亚里士多德就认为,“隐喻是通过将属于另外一个事物的名称用于某一事物构成的,这一转移可以是从种到属或从属到种,或从属到属,或根据类推”(转引自胡壮麟《认知隐喻学》)。隐喻被认为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修辞手段,广泛地应用于文学作品,因此,对隐喻的研究就一直囿于修辞和文体层面。即使是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人类对隐喻的认识和研究,也终究没有走出亚里士多德传统隐喻观的藩篱。

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一些学者才逐渐意识到亚里士多德隐喻理论的肤浅。其中较早从认知领域来研究隐喻的是英国语言学家Richards。在他看来,隐喻是人类思想之间的交流,“当人们使用隐喻时,就把表示两个不同事物的思想放在一起,这两个思想活跃的相互作用,其结果就是隐喻的意义”(转引自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416)。

然而,从认知领域研究隐喻,最卓有成效的当推美国语义学家George Lakoff和英国哲学家Mark Johnson。他们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对隐喻的研究开始摆脱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完全转向了认知领域。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模式、一种认知工具,是用一种概念来传达另一种概念。在他们看来,隐喻就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之间的比较,是用一种已知或熟悉的概念(即源域,source domain)来建构另外一种未知或不熟悉的概念 (即目标域,target domain),也就是说,隐喻的形成其实就是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这就是他们提出的“映射理论”。映射理论补充和完善了“替代说”、“比较说”和“互动说”,较好地解释了隐喻的成因。

依据映射理论,Lakoff和Johnson在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一书中,将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细分为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空间隐喻(Orientational Meta phor)和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

4.象似性与隐喻

4.1 象似性与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s)

“结构隐喻意味着一个概念是以另一个概念隐喻地构建起来的”(胡壮麟,2007)。人类由熟悉到陌生的认知规律,导致人们在理解陌生的概念(即目标域概念)时总是希望借助于熟悉的或具体的概念(即源域概念)来建构陌生概念所传达的意义。当然,这两个不同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及意义的建构并非随意的,它是以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

例如:

(1)He was defeated in the debate.

通常我们说“打败某人”是针对“战争”这个语境而言的。在这个句子里,“debate”被比喻成了“战争”,人脑当中一个潜在的概念隐喻是“debate is war.”,通过源域 “ 战争”来解读目标域 “ debate”,用“源域”的特点来反映这场“debate”的诸如持久、激烈、参与者众多等特点,这是典型的隐喻象似性。听话者对这个句子的准确理解,即在对多个信息进行筛选提取时难免会有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不知究竟该提取“源域”的哪种特点。当然,这种模糊概念就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

(2)The lady spent much energy powdering her worn face every day.

派生隐喻(derived metaphor)是由基本概念隐喻(basic conceptual metaphor)衍生而来的,而基本概念隐喻又是由根概念隐喻(root conceptual metaphor)衍生而来的(转引自束定芳 《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539)。在这个句子当中,派生隐喻是“spent much energy”,基本概念隐喻是“energy is money”,而“时间是价物”是隐性的根概念隐喻。随着语言的发展,原本只能与 “money”搭配的“spend”,也能和很多具体名词或抽象名词搭配,构成“一对多”的搭配关系。由基本概念隐喻衍生出大量的派生隐喻,不仅大大增添了语言的表达形式,而且使得表意更加丰富,这正是隐喻的魅力之所在。

在以上两个句子中,当用语符来表达意思的时候,语言符号和意思之间看似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实际上两者的关系是通过第三者——隐喻体现出来的,这就是隐喻象似性。其实诸如此类的例子在英语中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只是随着语言的发展,本来具有一定认知理据的语言形式逐渐简化或抽象为约定俗成的句法规则或语法成分 (语法化)”(赵艳芳,2001),使得人们渐渐地忽略了隐喻的存在,而简单地认为很多语言形式是“固定搭配”、“固定结构”。

4.2 象似性与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

方位隐喻就是指以空间方位为参照物而构建的隐喻概念。将抽象的概念放置到具体的空间方位中,用表示方位的词语来表达抽象概念。方位词的排列顺序,如here and there,in and out,up and down,at home and abroad等,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由近及远、由高往低的认知顺序。然而,这种认知顺序又是以人的自身经历 (embodied experience)和文化体验(cultural experience)为基础的。例如:人休息的时候身体是躺着的,睡醒的时候是站立的,这种生活习惯反映在语言表达上,就是“有意识为上,无意识为下”。同样,人得意的时候,抬头挺胸;失意的时候,垂头丧气,反映在语言形式上,就是“高兴为上,悲伤为下”。

(1)He got very high in TEM-8.

(2)The Red Army recovered its morale and was in high spirit.

(3)The little boy was down with flu.

(4)The counselor could not keep the students under his control.

(5)March on!

Brave the enemies’gunfire,

March on!March on!March on,on! (《义勇军进行曲》英译)

在以上5个句子当中,实际上源域都是“空间(space)”。(1)、(2)中的“high”是用具体的空间概念来映射抽象的概念(高分和精神饱满)。 (3)、(4)同样是用空间概念来反映抽象的负面信息。例(5)这个句子,是把抽象意义上的前进历程比作“道路”,其认知理据是:空间方位上的前进代表着坚持、胜利,空间方位上的后退则代表退却、失败。最后一行连用两个“on”,不仅在形式上造成了一列列士兵阔步向前、渐行渐远的视觉场景,而且在内容上传达的意思更加丰富。

很多诸如此类的语言表达形式,不仅反映了语言符号排列顺序和认知顺序的一致性,还折射了隐喻象似性在空间隐喻中的应用。尽管现在已经不需要借助具体的空间方位才能准确理解这类语言形式所传达的意思,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象似性的存在。

4.3 象似性与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s)

简而言之,实体隐喻就是将无形的抽象概念有形化。以“big problem”一词为例,本来“problem”的大小是无法衡量的,用“big”修饰,实际上就是把它看成了一个有形的实物。“人类是有血有肉的动物,通过自身的皮肤与外界的其余部分分开,因而对世界部分的经验是从自己身体的外部开始的”(胡壮麟,2004),这就是实体隐喻的认知基础。实物直观性强、表意丰富,实体隐喻“可以给非清晰的实体有界的平面,把事件、行为和状态概念化为实体”(胡壮麟,2007)。其中实体隐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容器隐喻”(contai ner metaphor),即把语符当做容器,把意义当做容器里面的实物。

例如:

(1)X is a postgraduate i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例(1)中很显然是把华中师范大学比喻成了一个容器,把某生喻作容器里面的东西。“个人属于集体,部分属于整体”的认知方式反映在语言形式上,就决定了这里不能调换“X”和“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的顺序而不引起意思的变化。 因此“X”和“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的位置关系是不可更换的,体现的正是认知顺序象似性。

(2)The man was in a terrible situation but out of it now.

在例(2)中,“the man ”和“situation”分别对应于内容和容器。“in”和“out”一先一后的排列,突出了动作发生的先后关系,这是与人的经历一致的,即先遇险后脱险。倘若这两个成分互换,表达的意思就是“此君刚脱险又遇险”,位置一颠倒,意思就有了天壤之别。语符的线性排列顺序反映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体现的正是时间顺序象似性。

(3)Mr.Black is out of job.

Mr.Black is jobless.

这两个句子通常被认为是同意句,但严格地讲,意思还是有差别的。在第一个句子里,工作被比作容器,Mr.Black被看做是容器里的实物,根据相关语境,或许表达的是没有工作,拥有自由之意;而第二个句子只能说明他没有工作,却不能做更多的臆测。形式不同,表达的意义不同。语符的数量和它所传达的信息量成正相关的关系,正是数量象似性原则的体现。

以上3个句子,均把“华中师范大学”、“处境”和“工作”比作“容器(container)”,把“X”、“the man”和“Mr.Black”比作“容器里面的东西”。潜在的概念隐喻尽管由于长期的使用,已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依然折射了隐喻象似性在实体隐喻中的应用。

5.结语

70%的语言都是隐喻的,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无处不在。不仅有词汇隐喻、句子隐喻,还有语篇隐喻。隐喻的使用丰富了语言的形式,增强了语言的内涵,使得原本苍白无力的文字变得生动形象,读来妙趣横生。同时,象似性从认知的角度揭示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之间的关系,使得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变得更加方便。用象似性理论来认识和研究隐喻,一定要全面、科学,统筹兼顾,切不可顾此失彼。

[1]李鑫华.隐喻象似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2).

[2]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A].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16.

[3]卢植,主编.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5]束定芳.隐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研究方向[A].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7]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46-148.

[8]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9]周榕.隐喻的语义表征模型初探[A].束定芳,语言的认知研究——认知语言学论文 精选[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539.

[10]William Croft, D.Alan Cruse.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6.

[11]Lakoff,G.&Mar k,J.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猜你喜欢
源域语言学容器
Different Containers不同的容器
基于参数字典的多源域自适应学习算法
难以置信的事情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可迁移测度准则下的协变量偏移修正多源集成方法
社会语言学名词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