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中的“咬文嚼字”

2015-08-30 02:46蔡莉娟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词汇学咬文嚼字英汉翻译

翁 金 蔡莉娟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上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必须有附带语省略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摘录于朱光潜《咬文嚼字》)。

这是经典的一段炼字的例子。若要仔细研究这其中炼字的妙处,则不是本文的重点。本文将要研究的是英汉翻译中的“咬文嚼字”,也就是说,先把郭沫若先生的剧本翻译成英文,再抠英文中的字眼,通过汉语把英文字眼中的内涵表达出来。

一、“咬文嚼字”与“英语词汇学”

(一)“咬文嚼字”的相关概念

新华字典中收录的“咬文嚼字”解释为: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听这解释,“咬文嚼字”这个词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很多时候,有些文字是需要仔细琢磨的。实际上,大众还是愿意将“咬文嚼字”看做褒义词的。

(二)“英语词汇学”与“咬文嚼字”

仔细留心注意就会发现,“咬文嚼字”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出现得很频繁,本文就不一一列举了。英语同汉语一样作为一种语言,必不可少地也会出现抠字眼、敲字句的现象。这一现象可以用英语中专门的一种学科来概括,就是词汇学。英语词汇学研究的就是英语词汇的基本知识、形态结构、构成方式,以及词义和语义的关系。简单来说,词汇学就是研究如何用词,这种研究就是咬文嚼字的另一种表现。

既然用词有专门研究,这就说明“咬文嚼字”在语言学习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两种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是在英语和汉语互译的过程中,“咬文嚼字”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英汉翻译中“咬文嚼字”的运用

(一)“咬文嚼字”对英汉词汇不同特点的处理

英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一词多义。举一个简单的名词为例,“key”这个单词就具有四种意义,第一种是钥匙;第二种是打字机或钢琴上的键;第三种是某件事物的关键;第四种是答案。在翻译这个单词的时候,需要在这四种意思中择其一。当然,在有上下文的情况下,这种选择就简单得多。 例如:“The key of success is preparation.”这句话中很明显的“key”的意思是(成功的)关键,取第三种解释。再举一个简单的动词为例,“go”这个单词在牛津词典里收录了36种解释,例如:“I must be going now.”在这个句子中,“go”的意思为离开,而不是进展或者开始的意思。英语词汇中名词和动词的翻译相对比较简单,最需要推敲的是形容词的词义选择(即翻译)。“great”这个单词本身具有14种含义,只取其中两个含义作比较,“好的”和 “强大的”。“We can make this country great again.”,在这个句子中,这两种含义似乎都对,但经过仔细推敲之后,不难发现“好的”对于“country(国家)”来讲过于平淡词义偏小,“强大的”这个释义更加贴切。将这种英汉翻译总结归纳就可以看出,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词义的多变,还要结合句子内容及说话人的态度和情感,这就恰恰体现了“咬文嚼字”的内涵。

相对来说,汉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是一义多词,例如:名词“key”在例句中的意思为“关键”,而表示“关键点”的词语还有“要点”、“重点”、“症结”、“要害”等。 “成功”这一事物需要积极性及选择性(成功或者不成功),推敲之后会发现“要害”、“症结”这种词语适用于消极的事物或者具有生死攸关特点的事物,而“要点”、“重点”这种词语更多地表达出主要的内容,不符合“成功”这一事物的特点。只有“关键”一词既体现出了有抉择性又体现出了积极性的特点,符合句子的基调。再看动词“go”在例句中的意思为“离开”,汉语中表示“离开”的词语还有“走”、“离去”等,同样的,考虑到说话人的语气和心情,此时应该带有一点因为时间有限而不能作多停留的遗憾。“离去”一词显得过于文绉,“离开”是意义较大的一词,口语中使用有点过于夸张,因此用“走”这一口语化的词来表达更为合适。第三个词“great”在例句中的含义为“强大的”,同样的,表示“强大”的词语还有“强壮”、“强盛”、“伟大”等。首先分析句子,句子主体是“we(我们)”,第二主体是“country(国家)”,真正决定“great”该取哪个释义的应该是“country(国家)”这个第二主体。 “强壮”多形容人;“强盛”多形容一段时期;“伟大”多形容某个举动某件事情使得人(或者其他)变得伟大,因此,“强大”为最合适的选择。

(二)“咬文嚼字”在英汉翻译中的实例研究

It is with a kind of fear that I begin to write the history of my life.I have, as it were, a superstitious hesitation in lifting the veil that clings about my childhood like a golden mist.The task of writing an autobiography is a difficult one.When I try to classify my earliest impressions,I find that fact and fancy look alike across the years that link the past with the present.The woman paints the child’s experiences in her own fantasy.A few impressions stand out vividly from the first years of my life;but “the shadows of the prison-house are on the rest.”Besides,many of the joys and sorrows of childhood have lost their poignancy;and many incidents of vital importance in my early education have been forgotten in the excitement of great discoveries.In order,therefore,not to be tedious I shall try to present in a series of sketches only the episodes that seem to me to be the most interesting and important.(海伦·凯勒自传《我的生活》)

这段英文摘录于海伦·凯勒自传《我的生活》第一章中的第一段。如何翻译这样一段文字,夸大来说,这需要花费“冰冻三尺”的工夫。在欣赏译文之前,不妨对这段文字展开研究。整段文字有171个词,仅仅包含10个难词,这个数字会让人产生一种轻松的感觉,但实际并不轻松,因为翻译需要“咬文嚼字”。 “It is with a kind of fear...”,首先,这简单的7个词中有一个关键性的名词 “fear”和一个关键性的动词“write”,牛津词典中关于“fear”一词的释义有且只有一种:担忧,害怕,暂且把它译为“害怕”。词典中关于“write”的释义概括之后为“写,书写”,暂且把它译为“书写”。其次,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其实是一致的,那么这个句子的主语“it”该作哪种译法?“it”的本意为指代性的它,可以代指一切事物,那么在翻译的时候,需要考虑到“it”取它本意还是有所指代,如果是有所取代,那么取代哪种事物。可以看出,这简单的一个词在翻译的时候能够引发译者的两个考虑层次,一个是“咬”,一个是“嚼”,很好理解。那么从字面上翻译这7个词(省去对句子后部分的研究)为“这(用来指代句子后部分的内容)是带着一些害怕的”。文学之所以被称为文学,是因为它具有文字的美。字面翻译听起来似乎少了些韵味,缺了文字的美。“我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省去句子后部分翻译)。”(译文来源于网页),读到译者的译文会有一种惊觉之感。首先,在译者的译文里,原句中为名词的“fear”翻译成了形容词“惴惴不安的”,并在其后增添了形容的主体“心情”。“惴惴不安”这个词是一个带有叠词的成语,在汉语的使用中已经属于书面性文字,本身就带有文学性质,译者再转换该词词性,将译文妙处显露得淋漓尽致。其次,译者将“with”一词也很巧妙地翻译为“怀着”,“with”一词本义并没有“怀着”这一释义,其只是作为一种引申义用在此处,也是妙不可言。在这段文字中间带引号部分 “the shadows of the prison-house are on the rest.”,对句中“on the rest”这一短语作分析。“on the rest”本义为“其他的,剩下的”,结合文章的体裁为自传,开头一句指明了“生活的历史(the history of my life)”,因此,译者将这个短语译为“我的余生”。句中还有一个简单的动词“are”,该词并无实义,其义随着主语的变化而变化。该词修饰的主语为“shadows(阴影)”,伴随的宾语为“on the rest(我的余生)”,因此,译者将“are”译为“伴随着”。在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形容词“interesting”,该词本义为“有趣的”。 结合上下文可知,“I shall try to...”,作者在表述一种行为,句子后半部分都在为这个行为服务,因此,译者将“interesting”一词译为了“并不枯燥乏味”,译者用了该词本义的反面再加上否定词为这个词作全新的诠释。这样的翻译听起来不但比本义“有趣的”更加委婉,而且让读者能感受到作者与其他的人有不同之处 (作者实际上认为其他人会觉得这是一件枯燥的事。)。

总体来说,这段文字的翻译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将简单的文字简单的内涵通过文学的方式将它翻译和展现出来,而这就是“咬文嚼字”的力量。

整段文字的译文如下:

“我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书写我生活的历史的。在我整个的童年时代,生活犹如笼罩在我身边的一团金色雾霭。冥冥之中,我是懵懂而迟疑地揭开生活的迷帐的。每当我试图分辨孩童时期记忆的时候,我就会发现,往昔的时光美好而真实,它如同一条纽带,同此时此刻的我紧紧相连。女人们通常会以富于想象力的方式来描述自己的童年经历。虽然,那些鲜活而生动的记忆来自我生命的最初时光,但是,“牢房一般的阴暗将伴随着我的余生”。此外,童年时代的欢乐和悲伤大都成为往事前尘,它们已然失去了当时的锋芒;在我接受早期教育过程中的那些重大事件,已经随着更加激动人心的伟大发现而被淡忘。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我生活中那些至关重要的章节做一个全盘性的勾勒,于我倒并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工作。”(译文来源于网页)

三、结语

不论是在汉语言学习过程中还是在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作为一名语言学习者,其首先要具备学习语言的研究精神。“咬文嚼字”是在掌握了对语言的基本功的掌握之后,更深一层地了解文字、钻研文字。目前“咬文嚼字”这种手段只是运用在汉语言学习中,“英语词汇学”是由英语语言学习发展而来的。那么“咬文嚼字”与“英语词汇学”这两者之中是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咬文嚼字”这种英汉翻译手段不仅可以用于文学作品中,对于其他领域的英汉翻译也同样适用。只要涉及对语言的个体——“字”的处理,“咬文嚼字”就会发挥它处理文字细节化、规范化的特点。本文对“咬文嚼字”这种手段做了简单概述,选择实例研究其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对文字的处理效果。希望不仅能让其对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所帮助,还希望能进一步研究其与英语语言文字的密切关系。

[1]海伦·凯勒自传《我的生活》译文来源http://www.233.com/syyy/zdmz/20120813/105558927.html.

[2]刘杰.用“咬文嚼字”感受语文之美.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25(3).

[3]孙春兰.探讨英汉翻译技巧.北方文学:下,2012(07).

[4]杨慧芳.英汉翻译的过程浅析.科技信息,2011(31).

[5]黄玫.言内语境及言外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海外英语,2011(05).

猜你喜欢
词汇学咬文嚼字英汉翻译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英语专业词汇学的教学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TheSourcesoftheEnglishVocabulary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