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职语文课教学语言“活色生鲜”

2015-08-30 02:46涂文照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语文课中职情感

涂文照

(福建省大田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大田 366100)

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不一样的教学语言,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说的是教学语言对课堂效果生成的重大影响。在中职语文课教学中,有的教师上课,其教学语言情真意切、激情澎湃,学生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如临其境、如共其事、如感其情,听着如沐春风,课堂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有的老师上课教学语言刻板木讷、死气沉沉,其言语犹如血肉尽去,水灵全失,只余骨架,只剩干瘪,学生听着如坐针毡,课堂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可见,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活色生鲜”的教学语言是打开理想课堂的钥匙。那么,如何促使中职语文课教学语言“活色生鲜”,绽放生命光彩呢?下面我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抒一己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一、让教学语言焕发生活的色彩,使人可触可感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在中职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水灵灵的充满生活味的教学语言,把学生生活中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生活场景、生活事例、生活话题和鲜活事实引入课堂,让教学语言焕发生活的色彩,那样就少了一分陈腐,多了一分灵性,少了一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把生活当做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得到真实的生活情感体验。课堂有了生活味,必然灵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得到激发。不可否认,现行教材有些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是比较远的,如对教材一味采取“拿来主义”,则必然让学生听起来难于理解,味同嚼蜡。这时教师作为一个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就应当深入文本,并把自己的生活体验渗透到文本的思想见解、情感操守、语言智慧等当中,做好文本与学生沟通的纽带。比如,在上《荷塘月色》时,你尽可以省事,照本宣科地解读作者的情感变化:面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作者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前途感到无比迷茫。所以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就寻求宁静,于是去了荷塘求得片刻宁静,可是人终究无法摆脱现实,所以作者叹了一声“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后回到家也回到了现实,来面对时代摆在他面前的大命题。这样的解读呈现出来的课堂言语,看上去中规中矩,可与学生的隔膜是显而易见的。笔者教学时,把自己的生活体验融入其中,有所感悟地道出这样的心声:“一个男人肩上有担当,在外面打拼,面对生活的不如意,回到家如果再面对妻子不理解的咋咋呼呼和孩子烦心的吵吵闹闹,他自然就心烦而意乱。在这个隐忍的月夜,一个男人面对一池无言的荷和一地如浇的月光在独自疗伤。可片刻宁静之后,他还得回家,思考如何在乱世中安家立命,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地鸡毛。”这样充满生活温度的教学语言,教师没有高高在上,坐而论道,而是放低了自己的姿态,晾晒出自已的生活经验,拉近了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听了会心的一笑,他们的心弦被拨动了。当然,教师除了可把生活体验摆出,鲜活其教学语言之内质外,还可考虑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为教学语言引来活水。比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如果一味地宣讲作者的闺中之思和思妇情怀,学生毕竟距这样的生活经验较远,可能体味不到其间的真味。但他们肯定有过思念的体验,他们也有过独处的经历。作为师者,与其用语言大秀相思两地愁的情感煎熬,不如站在学生的立场积极调动他们已有的阅历参与阅读,引发他们的心理共鸣。由此,笔者这样引导学生:“一个漂泊在外的人,在孤独的雨夜,他没有电话、QQ、也没伊妹儿,更没有电脑游戏可供消遣,他只能让思念肆意蔓延……”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引导语言,触动了学生的生活积淀,文本的精神世界不再遥不可及,而与他们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师生的真诚互动,体现在教学语言上,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师生通过言语,平等地交流生活经验,让课堂语言有生活的质感。

二、让教学语言充满情感的“温度”,使人可品可悟

著名学者朱光潜说得好:“说话人对自己所说的话毫无情感,把自己隐藏于幕后,也不理睬听众是谁,不偏不倚,不痛不痒地背诵一些冷冰冰的条条儿,玩弄一些抽象概念,或是罗列一些干巴巴的事实,没有一丝丝的人情味,这只能是掠过空中的一种不明来历去向的声响,所谓‘耳边风’怎能让人产生兴趣,感动人、说服人呢?”课堂语言如果有师生双方情感的参与,学习内容就不再是冰冷的教材,它也会因此有生活的活色生香。对于《背影》,同样可在第一课时里初步感知四次“背影”,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不少教师上课可能会按部就班地由写作背景导入,然后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背影的相关的语句,接着教师问:“如何理解这几次背影?”学生经过探究,大体会作如下小结:“第一次提到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是因为情念旧事,思念父亲;第二次是望父买橘,体味了父亲之亲子之爱的情真意切;第三次是惜别背影;第四次是别后怀念,追思往事,寄托思念。”这样的课堂不偏不倚,波澜不惊,少了老师情感的参与,只有冰冷的教材肢解,教师自己都谈不上被感动,如何感动学生?学生可能有知识的生硬收获,却不一定能进入文字背后深挚的情感世界。笔者在概括“如何理解几次背影”时,在溢满浓浓的情感氛围中道出自己的感悟:“父爱总是不显山不露水的,却总能以日常的点滴深深地融入我们的血脉,让人时时体会它的温度,容不得你不思念;父爱看上去漫不经心的,可舐犊之情却在跨过栅栏的那一刻在我心中永远定格……”话语落地,水到渠成,父亲的形象在老师营造的情感氛围中就丰满起来了,而感动也已在学生心中萌发。饱含情感的教学语言,造就了水银泻地般的课堂效果。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心灵定会受到感染,情感必定激起波澜。而学生则受阅历的影响,其感受可能是模糊的。只要学生有阅读的期待,教师用情感酿就的语言,那么即使不是蜜,但也必定能粘住人。

三、让教学语言充满时代的气息,使人可亲可近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不断涌现、瞬息万变。而教学面对的又是一个个有着强烈时代感的学生,他们接受新信息的能力强,对人对事往往以各自的价值取向为权衡标准,更有接受新事物的强烈渴望。如果一个教师还是一如既往地抱残守缺,自我封闭,不思进取,两耳不闻窗外事,做不到睁眼看世界,做不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的教学语言就肯定不能有效地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这样的语文课必将死气沉沉,学生必然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教学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只有与时俱进,更新理念,勇于创新,把握教育的脉搏,树立现代意识,及时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广泛涉猎各科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建立专博相济、深广结合的知识智能结构,才能及时获取大量的崭新的时代语言用于课堂教学,让课堂散发恒久的魅力。比如上《故乡》,品析杨二嫂语言“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吓,什么都瞒不过我。”品味我对乡人造谣之无奈“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笔者是这样解读的:“我阔?那只是个传说!”而上《孔乙己》,笔者是这样解读孔乙己频频喝酒的缘故的:“哥喝的是寂寞,图的是自尊!”在上《皇帝的新装》时,笔者在讲到皇帝出游时是这样有感而说的:“天啊,我们可怜的皇帝被裸奔了却不自知,他可堪比‘犀利哥’!”这几则教学案例语言,明显活用了网络流行语,因为流行,也因为贴近学生生活,更因为幽默,学生听了都会心地一笑,师生在心有灵犀中很自然地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当然,教学语言的时代气息,绝不仅限于网络语言的运用,它应宽泛地包括对时下流行的人和事的活用,比如把它用作课堂类比,比如直接的化用等,教师只要用心地关心时代信息,并把它有机地组合到课堂语系中来,就必然让教学语言多一分鲜嫩,少一分陈腐。

总之,中职语文课教学语言要有生活的质感、情感的色彩、时代的气息,才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绽放“生命”光彩,永葆生机与活力。

[1]默耕.经典教学方法荟萃[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2]湛蓊才.课堂教学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于漪.情真意切增温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

猜你喜欢
语文课中职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