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赠别怀人诗

2015-08-30 02:46王菊艳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诗词诗人教学方法

章 敏 王菊艳

(常熟理工学院 人文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中国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所在,可以分为多种题材,其中的一类就是赠别怀人诗,学习研读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以及写作技巧的提升。在赠别怀人这类古诗词(词在广义上也属于诗歌)中,诗人们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生动地表达离别情绪,令人印象深刻。本文分析和研究的是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赠别怀人诗,针对这11首古诗词作品(其中有词两首),分析其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教学方法,希望有助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并增强我们作品分析和把握教材的能力。

一、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赠别怀人诗的内容

从具体篇目看,出自小学语文教材的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五年级上册,第140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下册,第129页);初中教材的有《水调歌头》(七年级上册,第101页)、《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七年级上册,第133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七年级上册,第203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八年级上册,第115页)、《夜雨寄北》(八年级上册,第117页)、《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八年级下册,第62页)、《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八年级下册,第206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九年级上册,第137页);高中篇目有《雨霖铃》(必修四,第67页)。下面,我们先分析内容。

(一)离别时的景物描写与氛围渲染

赠别怀人诗词的写作对象大致有三种:亲人、恋人和友人。这些诗词的精妙之处,是透过有限的文字,展现无限的情谊。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1]34如客舍、柳、长亭这类景物,都是离别情绪的象征,传递着真挚的情感。

在教材中的这些古代赠别怀人诗里,会经常出现景物描写,诗人把感情投注在景物之中,以此来渲染离愁别绪与伤感的氛围,如李白的“杨花落尽子规啼”[2]203,柳絮凋零,杜鹃啼血,暮春时节最易引发哀伤愁侧之感;又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3]67,离别之时,杨柳依依,残月在天,情感亦有缺憾,诗句渲染了离别时孤独忧伤、凄楚惆怅的氛围。诗中雨雪纷飞暗示环境恶劣,抑或是心情沉闷,难以排遣。如李商隐的“巴山夜雨涨秋池”,定语“夜”加深了对凄寒悲凉气氛的烘托。又如岑参的“胡天八月即飞雪”,描写飞雪,渲染环境的恶劣,奠定悲凉萧瑟的送别基调。

诗人们在描写离别情感时,也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来表达心情,寄托哀愁与思念。如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感念亲人的聚少离多,烘托忧愁的氛围。又如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将担忧之心寄托在月亮之上,表现出他对王昌龄的牵挂。除此之外,长亭、蝉等也是忧伤凄凉的代名词。“长亭”是古代送别之地,象征着分离的无奈与伤感;“蝉”到深秋会出现低鸣或不鸣的现象,适于表达苍凉气氛。“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点明抒情主人公在长亭与恋人别离,寒蝉低鸣,凄凄切切,氛围悲戚,正是离别的忧伤之景。由此可见,以哀景衬哀情,让人读之仿若置身其间,心痛不已,分别之感油然而生。

赠别怀人诗中并非均是悲凉的基调,展现宁静氛围的诗词亦有之,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言春色之美,春雨滋润,青草发芽,渲染了生机勃发的早春氛围。皇都处处都是柳絮,满目都是朦胧之美,诗人想要邀请张十八员外一同踏青。又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的莲叶、荷花,向读者展示出一副绝美的赏荷图,但是诗人在字里行间也是意有所指,隐晦地表达着对林子方的赞美与不舍之意。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当时的场景之美,特别是韩愈的诗,读之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意气风发,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表现依依惜别、担忧伤感之情

赠别怀人诗中饱含真情,匆匆一别,相见无期。诗人们以诗阐述心声,吐露情思,只为留下一丝眷念,诗词感情真挚,令人难忘。

首先看深情缱绻的恋人。恋人别离,念之心切,爱之情深,离别难舍难分,无限眷恋伤感。柳永的《雨霖铃》就是这样的词作,抒情主人公与恋人深情告别,船夫匆匆来催,留恋情浓,不觉潸然泪下,诠释出依依惜别之情,饱含伤感。官途失意,恋人别离,无法再共吟曲调欢歌,千种风情,万种相思,也无法再一一倾吐。可见,情人对彼此的眷念之深。

其次是同甘共苦的亲人。恋人之间的情意无法割舍,手足兄弟,结发妻子,亦心系彼此。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他与苏辙的手足深情,感念人生悲欢离合,无法相聚相守,正是生出了这无尽的伤感之意。结发夫妻,举案齐眉,如今两地分隔,唯有写诗以吐露真情。如《夜雨寄北》,归期未定,绵绵夜雨,唯有心中归家的期待支撑着诗人,透露着浓浓的羁旅之感。往日的幸福历历在目,伤痛无人能懂,诗人心中百转千回。由此可见,亲人无法聚首的遗憾也令人喟叹。

最后是肝胆相照的友人。朋友之间坦诚相待,离人远去,诸多不舍。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4]128,李白目送孟浩然远去,这是“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5]308。 又如“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经常对“一些遭到贬谪的官吏,特别是在罚不当罪的情况下,总是写诗赠与他,为他鸣不平”[6]68。毫不掩饰地表达出诗人对王昌龄的忧心。

总而言之,无论是哪种离别,都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这是共通的情感。

(三)表达了诚挚劝慰与祝愿之意

亲友别离,除了深深的眷恋与忧愁外,还有浓浓的祝福。别离是下一段路程的起点,拥有希望,未来也许会更好。

首先看推心置腹的亲人。亲人之间,即使自己身处逆境,也会真诚地祝福与宽慰对方,如《水调歌头》中苏轼因仕途原因,与苏辙难以相聚,但是他理性豁达,高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词人情感的升华,表达出对弟弟的祝愿之意,也慰藉了众多饱尝分离之苦的人们,成为词中名句。

其次是情深义重的友人。朋友相识相知,情深意重,但是总有诸多波折,导致离合无常。不管道路多么艰难,都要笑对明天。刘禹锡虽然长期被贬,宦海浮沉,却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精神,“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他在劝慰自己,也在鼓励友人,世态变迁,人事全非,可是枯木依旧可以逢春,不正是最好的诠释吗?诗词中描绘生机盎然的景物时,意蕴丰富,祝愿之意娓娓道来。又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极言早春景色之美,想要触动张籍的游春兴致,同时也是作者对友人的祝愿。春雨、春草,处处散发着向上的朝气,希望对方能拥有如此的心态,以及早春一般的生命力,诚挚的祝愿溢于言表。

教材中的赠别怀人诗内容丰富,意蕴深厚,通过景物渲染氛围,表达出的不同情感,今天读来,仍然值得细细品味。

二、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赠别怀人诗的艺术特色

教材中的这类诗歌艺术手法多样,多以现实主义为主,表现了高妙的艺术技巧,值得作为写作时的借鉴,下面,从几个方面试做分析。

(一)此类诗歌的写作手法

一是借景抒情与白描手法。诗人常借用景物的独特意蕴,以此抒发情感,如“杨花落尽子规啼”,这些景物暗含悲伤,表达诗人低沉的情绪。又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借助早春的美景,抒发韩愈的乐观心态。白描手法在古诗词中的使用也较多,作者直接地对人和事物进行描绘,不采用任何修饰,表达清晰,一目了然。李白“在形象上善用白描,几笔勾出一个画面,几句话便创造一个性格”[7]96。如“故人西辞黄鹤楼”两句,将孟浩然在黄鹤楼告别的场面开门见山地表述出来,话语直接,叙述眼前离别。如王勃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直接描写了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与蜀州的具体环境风貌,点名题意。可见,景物描写和白描手法常被诗人们使用。

二是想象联想与对比手法。诗人常通过想象联想,将虚幻的事物描绘出来,表达真挚的情感。如苏轼“幻想琼楼玉宇的‘高处不胜寒’”[8]64,借幻境写现实的感受,表达出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如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表达出他的放荡不羁,拥有雄心壮志,期望功成名就;《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清润有力的笔勾勒出一幅鲜明的画面,唤起人们的想象。”[9]410想象今夜的孤独寂寥,烘托出抒情主人公与恋人离别后的幽怨。对比手法是通过对两种事物进行比较,强化感情的表达,加深印象。如杨万里的“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将六月的风光与平时的景观对比,衬托出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加深读者的印象。

三是卒章显志与心理描写。卒章显志是在诗歌结尾处,诗人将心愿、胸怀自然地呈现出来,给人鼓舞,如刘禹锡的“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以此表达诗人希望振作,展现其坚韧不拔的意志。心理描写多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展现,如《雨霖铃》中的“念去去”,是词人设想别后的相思,含蓄婉约;又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心理描写,表达作者内心最美好的希冀,体现了超然物外的心境。

(二)具体的修辞技巧

由于文学修养深厚,作者们会采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加深情感的表达。学习这些写作技巧,能提高学生们的修辞运用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

首先是比喻与夸张。在诗词的写作中,为了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诗人常使用比喻的修辞,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例如,“天街小雨润如酥”,把春雨比作酥油,表现了春雨的绵细柔美。诗词中也常出现夸张的修辞技巧,为了表现的需要,扩大或强化事物的某些特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岑参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气势磅礴地勾画出寒冷、壮阔的边塞雪景。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接天”夸张地写湖面莲叶之多,烘托其绵延之美,给人无限遐想。比喻与夸张同时采用的时候,更能加深表达效果。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表现了雪花的洁白与密集,描写了环境的寒冷,却又透出喜人的春意。

其次是设问与疑问。诗人和词人在写作时,提问已知的问题,引起读者的思索,然后进行阐述,作出解答,这就是设问的修辞。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自问自答,表达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之情。而疑问是对未知的事情寻求解答的过程。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词人对着青天发问,却无人告知他答案,与亲人的相聚只怕是遥遥无期,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忧愁与无奈之情。

最后是对偶与用典。“对偶是将字数相等、结构相似或相近,内容相对称、相关或相反的一对句子(或词组)成双作对地排列起来,互相映衬,互相补充的一种修辞方式。”[10]393对偶在律诗中广泛运用,因为律诗中间的两联要求对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律诗诗句整齐,具有音韵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平仄相对,体现了诗人的文采。在古诗词中,也常引用典故,通过描述过去的人事物,加深所要表达的情感,使诗句显得含蓄,意境丰富,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引用了向秀闻笛、王质遇仙两个典故,很好地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怅惘之情。

在中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使用,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与现代文写作能力。

三、古代赠别怀人诗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应当“把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上;把培养、训练学生的能力当成重点”[11]21。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习他人有效的方法教学,又要有所改革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已经实践过的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赠别怀人诗,教师已经积累了很多不同的教学方法。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并且结合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情况,归纳了几种常见的方法。

首先是诵读法与讲述法。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能够感悟到它的感情基调,诗词的韵律美、情感美、意蕴美都会一一呈现出来。诵读有:教师示范读、学生个人读、齐读等,如诵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师先要读出音韵美,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最后班级齐读,感悟诗人情怀。讲述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可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授课,将古诗词的内容、写作手法和情感都讲述清楚。诗词的拓展延伸方面,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

其次是戏剧表演法与练习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较重的阶段,应该关注学生的想法,根据其现实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戏剧表演是中小学生较为喜欢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将诗人离别的过程通过表演诠释出来,印象更为深刻。让学生通过剧情中的视觉、听觉等元素,进一步感悟到朋友离别之时难舍难分的情怀,体会绵长深远的友谊。在课堂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这是一个较好的互动式的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精神,提高他们的上课效率。还有练习法,学生通过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新的提炼。可以提出要求:结合《雨霖铃》的上课情况,“鉴赏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风格。按照词的一般常识鉴赏另一位婉约派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12]15。 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印象,而且能够在比较中学到新的知识。练习法是较为普遍的巩固型教学方法,适合中小学生。

(二)笔者建议的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笔者认为适合学生的、能够提高学习热情,拓宽他们知识面的方法便是恰当的教学方法。下面,我们提出古代赠别怀人诗的其他教学方法。

一是创设情境法。教师通过创设当时的环境,让学生再借助想象,与诗人当时的心境产生共鸣,以便真实地分享诗人的喜怒哀怨,便于诗词的解析。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制作幻灯片,将诗人、词人的图片、生活背景、写诗之时的场景、离别之后的愁绪,结合音乐效应,尽可能地通过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等多感官营造环境,以展开课堂教学。

二是想象训练法。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通过对诗词中场景的想象,理解诗词的内涵意义、领会分析情景等。如在《雨霖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述整个离别过程,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感悟作者的情感。中小学生对于画面有较强的记忆性,诵读诗词的时候,脑海中会呈现出自己熟悉的风景,然后对应诗词内容,填充脑海中的画面,使之饱满丰富。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情景,然后通过简单的图画来呈现,并鼓励学生用语言描绘出相关的画面,使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三是复述故事法。古诗词种类较多,有咏物诗、边塞诗、田园诗、赠别诗,等等。虽然复述法在很多诗词的教学中都可以使用,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在赠别怀人诗的授课过程中效果更佳。笔者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建议教师在本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口语复述送别的情节故事,将李白与孟浩然别离时的动作、语言、心理、神态描写等都讲述出来,可以加进自己的理解,编成带有情节的故事,也可设计出具体的对话,每一首赠别怀人诗都是一个小故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苏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赠别怀人诗展现出了人性之美,运用了丰富的艺术手法,研究这类诗词,能够感悟古典文学的人文情怀,学习诗人们的写作技巧。教师们可以根据语文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思考古诗文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这对于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洪宗礼.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丁帆,杨九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张庆,朱家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文中引用的教材里的诗词均见于这三本书中,不再一一标注.

[5]俞平伯,等.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6][7]安旗.李白纵横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8]游国恩,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9]盖国梁.论柳永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10]杨鸿儒.当代中国修辞学[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7.

[11]王延庆,王耀珍.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学改革的里程碑[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12]郭熠.《雨霖铃》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3(1).

猜你喜欢
诗词诗人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诗词之页
诗人与花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