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2015-08-30 02:46周桂楼
文教资料 2015年13期
关键词:毕业生现代化设置

周桂楼

(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教育现代化的思考

周桂楼

(盐城工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学生、家庭、政府关注的焦点,本文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结合教育现代化的理念,提出强化培养精英,着重培养高级蓝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建设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等现代化教育观念及现代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措施。

地方本科院校 就业 教育现代化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不仅关系到每位学生的前途,而且直接影响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结合教育现代化的理念,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总量影响就业形势。

1999年我国教育改革政策开始实施,不断扩大招生规模。2003年是我国大学生扩招后的首个毕业年,毕业生人数为212万人,而后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都快速增加。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高达749万。与“985”、“211”高校毕业生相比,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在学历上处于劣势,就业形势更严峻。

(二)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定位存在问题。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一些本科院校是在原有专科基础上新建的,虽然名称“升格”了,但办学思路和能力并不一定同步“升格”,有些甚至出现就业难、招生难并存的现象。

美国、欧盟高校毕业生中80%是应用型人才,20%是学术型人才。而中国高校毕业生中,40%是应用型人才,60%是学术型人才,一些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令人苦恼。其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未适应市场需求,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未以市场为导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连年扩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学校的定位缺少正确的认识,只是一味求高(都想办成从本科生到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都可以培养的高校)、求大(办学规模上,力求要超过其他同类高校)、求全(不顾自身实际,力求办成综合性、多学科性兼具的大学)。过于趋同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必然造成大学层次定位不清,学生在没有“硝烟”的应试教育下被培养,空有一张毕业文凭而没有真实水平。另外,职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又非常缺乏。地方本科院校对定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三)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未能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接轨。

在高等教育处于精英教育阶段条件下,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属于卖方市场。而在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培养相对过剩,买方市场处于主动地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成为大学教育培养的方向标。目前,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忽略了检验学科设置的合理性,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与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专业趋同现象比较严重,客观上造成大学生的就业难[1]。

(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部分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能力。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师资水平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地方本科院校更重视师资队伍的学历,引进一大批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工程实践的经历,工程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愿意改变已经熟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来说,将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2.教师考核体系不合理。目前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重视科研能力的考核,过于强调教师课题与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忽视教师实践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这直接导致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入科研,不重视实践能力的提升。

3.重知识轻实践能力。高等教育历来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知识本位论思想在学校管理者、教学者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建设工作仍然没有真正进入教学的主流领域,未得到重视。“学校分数至上,用人单位能力第一”两种人才标准,使学校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产生了结构性错位。同时,大学生能力培养缺乏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例如教育部开展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仅对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情况进行考评,却没有结合大学生能力培养的效果来考评,导致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2]。

二、结合教育现代化理念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初探

教育现代化,就是用现代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武装人们,使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及校舍与设备,逐步提高到现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培养出适应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新型劳动者和高素质人才的过程,具体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内容现代化、教育装备现代化、师资队伍现代化、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教育现代化思想源于邓小平1983年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本文结合教育现代化理念,对促进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作出新的解读。

(一)教育观念现代化——以市场为导向,促转型设置专业

1.促进地方本科院校明确定位,推动转型发展。梁经锐教授关于定位的观点,即在高校定位时应考虑基本的两个范畴:第一要科学理性地分析本校的自身特点与实力和学校外部环境的特点;第二要根据一个或一组定位特征合理确定学校在某一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观念要现代化——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需要调整,不再培养精英,而是要培养高级的“蓝领”,推动学校转型发展。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在办学思路上要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地方本科院校要把握自己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状况,扎根地方,根据自身办学特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定位办学特色,实现自身办学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走适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道路。

2.高校要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科学专业设置。教育观念要现代化——一定要以社会需求和市场为导向设置专业。我们必须把教育引导到“市场需要什么,教育就提供什么”上去。

(1)部分专业设置尝试反向改革,创立校企合作的订单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究所在区域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先明确学生的就业方向,再设置专业,克服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的“滞后性”,提高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预测和规划能力。

(2)专业围绕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设置。地方工科院校可以着重发展地方性特色专业,将高校专业设置同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相关,立足于地方实际办学,来打造特色专业,例如在有汽车制造的城市,可设立汽车学院。

(3)设置综合性专业。国外教育研究人员认为,综合性专业有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各种素质和思维能力。为此,国外大学专业设置呈现了综合化趋势,例如密歇根大学开设了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大气与海洋学系等。我们还可以尝试在法学专业下设医药法专业,该专业学生不仅掌握法律,还知晓药学的知识,很好地满足企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总之,高校如果根据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不断调整、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按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然可以形成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师资队伍现代化——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应用型人才主要承担把创造、发明、发现等转化为实际生产生活中应用成果的任务,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和创造性技能。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地方本科院校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新要求。

1.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引导教师观念转变。把促进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核心因素如实践教学质量、实验室建设、科研成果转化、校企合作情况等纳入综合考核指标,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引导教师树立应用性人才培养理念。

2.强化企业实践锻炼,促进教师培养培训。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延长在企业实践时间。组织教师参加与本专业实践技能相关的培训考试并取得相关技能证书[2]。

3.健全高校评估体系,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企业为了提高人员素质,节省培训成本,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招之即用。因此,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健全高校评估体系,将实践能力建设工作融入教学、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地方本科院校教师既要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又要重视实践能力的提高。同时应将培养目标转到培养应用性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1]梁妙荣.大学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

[2]杨红秀.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1).

猜你喜欢
毕业生现代化设置
9岁的高中毕业生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最“叛逆”的毕业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地铁出入段线转换轨设置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