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

2015-09-01 01:04马超平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

马超平

(广州工商学院经济与贸易系,广州510850)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研究与实践
——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

马超平

(广州工商学院经济与贸易系,广州510850)

摘要:以广州工商学院为例,研究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制度、共建专业、协同改革课程体系、共编教材、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师资教学团队、共建订单定向班、共建服务平台等方面提出新常态下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与内容,为应用型院校推进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8-0019-02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5.08.009

收稿日期:2015-05-28

基金项目:2012年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高职教育重点(培育)建设专业项目(20120718)“市场营销专业重点(培育)建设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超平(1981—),男,广东梅州人,助理研究员,硕士,金融经济师,从事可持续发展经济学、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及职业指导研究。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既是新常态下时代发展和应用型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1]。因此,应用型院校应该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以协同创新为引领,融合应用型教育理念和企业理念,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资源,完善应用型教育体系,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集聚学校、企业资源创建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融,实现“校企互动、产学共赢”的目标。

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各高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校企终究属于不同的社会领域,其核心利益也并不完全一致,因此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育人实效性仍需加强

目前不少院校的校企协同仅仅是浅层次的合作而不是协同,例如仅局限于聘请企业专家为学生作讲座,组织学生到企业见习实习等,而诸如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联合科研、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教材编写以及人才培养质量与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却非常缺乏,因此根本无法实现协同育人[2]。

2.教学体制有待改革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多数院校的课程仍然是由校内任课教师进行讲授,聘请的企业行业专家仅仅是为学生做做讲座而已,尚未形成理论课主要由校内教师讲授,实践课程主要由企业专家讲授的校内校外相融通机制。因此很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效设计“教、学、做”为一体的情境教学,更谈不上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

3.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模式

目前虽然各学校都很重视校企合作,但是由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政策等诸多因素使得多数校企合作都存在表面化、功利化、短期化等问题,合作形式也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协同模式和保障机制,缺乏有效的交流沟通平台,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利益共同体[3]。

二、校企协同育人的对策与实践

为了解决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从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共建专业、协同改革课程体系共编教材、共建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共建师资教学团队、共建订单定向班、共建服务平台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着力构建“过程共同监督、责任共同分担、成果共同分享、人才共同培育”的立体式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校企携手锻造新常态下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1.完善校企协同育人制度,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应用型院校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不断完善校企合作制度,建立起校企平等互利、责权相应、双向互动管理制度,着力构建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文化环境、服务环境,建立校企协商、反馈、监管及运行保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实

现校企协同、校内校外双向育人。以校企协同机制建设为重点,不断优化和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创新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搭建校企协同办学、联合培养、共同发展、协同育人发展平台,提高校企合作成效,全面推进校企合作从一般性合作向校企融合转变,实现由单向向多向合作转变,由软性向硬性合作转变,由近期向长远合作转变。一方面完善校企合作相关文件,如《推进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规划实施方案》《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量化指标考核方案》,从制度层面推进校企合作,规范校企双方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要解决因校企属于不同社会领域、核心利益并不相同而导致的浅层次合作,例如出台《校企合作收益管理办法》,从制度上解决企业的顾忌,为专业建设、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与评价及联合科研等方面深层次的协同合作提供制度保障。

2.校企协同共建专业,有效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通过积极探索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等方式,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专业带头人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把脉产业发展趋势、用人需求,聘请企业骨干担任兼职教师直接参与课堂教学,促进校企融合,校企合作向深度发展,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推动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并在此基础上与企业行业全面融合,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例如联合招生,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实施教学,共同建设与企业同步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构建“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企业使用”的“一条龙”式校企全程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着力打造具有区域或行业优势,有特色、实力强、声誉高的优势专业。例如,广州工商学院与广东冷链物流协会、美国英格索兰等冷链物流企业创办独具特色的“冷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

3.校企协同改革课程体系,共编教材,提升育人质量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的实际问题,构建项目化、任务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具有企业生产和专业教学双重特色的“双证融通”课程标准,开发课程并编写与之相适应的特色教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将课程教学与企业文化以及真实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相融合,以企业项目和产品为导向编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融合的教材和设计课程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任务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教学成果产品化,有效地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意识、职业素养,着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4.校企协同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提高育人实效

实习实训基地既是师生共同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市场、训练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和进行科技开发、学生技能鉴定以及技能竞赛的平台,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投入设备,根据企业真实氛围创设真实职场环境,校企“共建、共管、共用、共享”与企业同步的实习实训基地,全面提高育人实效。一是有利于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载体进行课程教学,为“任务驱动与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硬件支持和实训保障;二是用职业规范育人,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体验企业文化,真刀真枪地进行规范化训练,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树立爱岗敬业的精神,完成由学生向职业人的过渡。

5.校企协同共建师资教学团队,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因此要切实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应该以合作企业为平台,以良好的校企关系为依托,共同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打造并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以做好专业内涵建设和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一是实施专兼结合的双专业负责人、带头人制度。由校内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担任专职专业负责人,共同组织教学团队就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实施,企业行业专家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专业负责人,共同把握行业发展动态,指导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以及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二是校内专任教师主讲基础性课程,而操作性、实践性课程主要由校外兼职教师讲授为主,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6.校企协同共建订单、定向班,对接“输出”“输入”人才

订单培养模式是学校与企业根据社会市场人才需求,校企双方联合招生,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团队等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的资源组织实施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形式。通过共建订单、定向培养班,将企业课程、培训前置,直接把企业培训引进校园,有效实现“教学、实训、实习、就业”“一条龙”服务。一是减轻了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为企业输送量身定制的急需人才;二是学生可在校园内接受企业培训,提前“进社会”,实现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实现学生毕业就业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如与企业合办“万德检测营销班”“国光电子”“美林湖高尔夫培训班”等定向培养班,校企双方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专业教学团队,实行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双导师”制,通过企业真实项目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对接人才“输出”“输入”,真正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实现学校、企业协同育人。

三、结语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优化组合校企双方教育资源,才能在专业育人核心要素建设上取得实效,校企协同培养出新常态下的应用型人才,最终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年友.独立学院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7).

[2]史铭之.校企利益共同体:技术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机制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4,(2).

[3]张洪田.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2).

(责任编辑:朱岚)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