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情、能的培养和训练

2015-09-06 09:45谭冬梅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培养能力

谭冬梅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水平,掌握中级职业技能的实用型劳动者,为学生将来参加社会实践和就业奠定基础。中职历史教学应根据学生以及中职学科的特点,引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感受和想象力,整理、运用历史资料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及活学活用的能力。

关键词:中职历史教学;爱国情感;感受历史;运用历史;培养能力

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凡事都希望鲜活、刺激,有挑战性,对于僵化的、教条的、毫无生机的学习,根本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再加上他们即将踏入社会,所以,中职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能的培养和训练。

一、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个政治原则,又是一个道德规范。中职学校各门课程都可以而且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相比之下,历史课在这方面担负的责任更大,无论从教育内容的丰富, 还是从对学生感染力的强烈来看,历史课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都优于其他各科。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中职历史教学可以使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了解,正确地认识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从而在他们身上产生一股巨大的爱国主义情感震撼力量。

同时,爱国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和浓厚的民族性,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爱国主义内容和表现形式。不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从古至今都充满着爱国主义的人物、事件等。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精神财富。历史教师应该系统地、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实践历史教学的重要社会功能,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弘扬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重大贡献。

我们的国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保存着非常完整、丰富史籍的国家;我们的历史上曾经有过极其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发明(如古代四大发明等),还出现过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充实了世界文化的宝库;我们的民族是勤劳、智慧、勇敢的,有着抵抗外族侵略和革命斗争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使中国的历史开始了辉煌的新篇章,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历史教学通过这些内容的传授,可培养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激励他们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攀登,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不息。

世界史虽不能象中国史这样直接地向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但是,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杰出人物如奥尔良姑娘贞德等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讲授,也能使学生们从中吸取爱国主义的营养。

总之,历史学科知识中蕴含着十分丰富,多姿多彩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生动素材,历史教师当悉心发掘和善于运用,从而使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成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特色。

二、用激情领着学生感受歷史场面,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历史教材中的历史情境是客观的史实,语言比较严谨,不像文学作品中的叙述那样生动,让人一看就会跟着情节感情起伏。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增加教材的感染力。例如小说中的情节,诗歌中的警句都可以发掘出来,补充到历史课中。像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就有关于北宋、南宋与夏、金、元的关系和云南历史等史实,教师可以联系小说相关内容,也可以引导学生去看这些小说以补充历史课本上的不足。但要注意让学生区分真假史实,有的小说、电影、电视中的情节并非是真实的,而是文人根据剧情需要构思出来的。

历史教师还可以运用生动、准确、精练、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讲述,同时配合恰当的体态语言去感染学生。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

创造性历史思维能使学生处于新的、主动性的主体地位,置于新角度、新情境、新问题和新思想之中,能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心理。但不能滥用,因为学生没有太多或专门的精力。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即尽量结合教材、大纲的要求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使素质能力与学习成绩成正比。这方面还是有很多尝试的,例如,创造性思维是不能凭空产生的,需要借助已有知识探究未知问题,从而形成一个连续性的思维活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这个特点,为学生创造联想条件,提出连续性问题(即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前提,后一个问题则是前一个问题的继续),使他们的思维层层深入,连续思考,得以追根溯源。这样,这个“问题链”就如同一个发展学生思维的阶梯,使学生“步步高升”,在明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提高。

四、用真情引着学生去观察和分析历史的前因后果,培养学生整理、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教师通过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要让学生学会分析,即引导学生分析作用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主客观条件、原因背景。原因是作用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产生,背景则是影响、预示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展趋势。另外,作为原因的那些条件往往也是历史背景中的内容。因此在分析历史原因时就从外因、内因进行分析。例如,太平天国为什么会失败?内因,是阶级局限性决定的: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决定了他们不能形成和制定科学的指导思想以及正确的革命纲领,自私性和分散性决定了他们为争权夺利必然会发生变乱。从外因分析,它的失败是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通过引导学生研究资料,讨论、分析,培养学生整理、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五、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让学生形成活学活用的能力

学习历史知识不是学习历史的最终目的,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看问题才是学习历史的最终目标。当然,没有知识作为基础,又怎么做到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呢?知识的积累是能力获得的基础。运用有效的方法掌握知识,本身就是能力形成的具体体现,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并将历史知识形成网络系统,便于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总之,中职历史教学课标强调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增强历史洞察力”、“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注意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 中职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情、能的培养和训练不但能使学生的眼界为之拓宽,思考事物的角度也随之改变,并且能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中去吸取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培养能力
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聋哑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浅谈探究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九年级化学家庭小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培养初一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