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语文“四人”特点,培养学生人文情怀

2015-09-06 12:43白鹤云张贺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4期
关键词:人文性工具性个性

白鹤云?张贺

摘 要:语文学科具有的“人性.人情.人生.人文”特点决定它的教学影响,教师通过具体教学实施过程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道德素养,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工具性;人文性;个性;民族性人情;生活;素质

于漪老师曾说:“语文绝不同一般的思维工具,语言是表达思维进行交际的工具”,因此,语文是一种特殊的交流工具,这个特殊性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吕叔湘先生指出:“语言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因此,语文学科最重要的特点“人文性”就是语文的灵魂,发挥语文学科这一特点,把语文上成”人课”才是真正把握了语文学科的灵魂。语文课 的“人课”包括“人性.人情.人生.人文”的内容,它是发挥语文学科特点进行素质教育,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在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更重视“人”的素质,健全的人格,富有创新精神的个性,良好的心理素质,语文学科对人的这方面比其他学科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因此结合语文学科 “四人”特点来落实素质教育史促进教育全面发展的良好方法。

一、在培养目标上,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未来生活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素质为根本目的,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为根本特征的学科教育活动。它的终极目标是发展能使个人在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有效地生活的那些品质,从这一指导思想上说它体现了教育的“人道性”—“人性”,从受教育者一方使他的個性和特性更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得人的天性更广阔自由地得到张扬,适应人性的需求。新编《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有一条:“语文教学应当发展个性和特长”,这些具体而明确的提法都是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而制定的。语文教材选取的各个时代不同特色、不同风格作家的作品,同一时代富有个性作家的作品,最能体现培养人的个性特点,文学作品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是最好的材料。在教学过程中听、说、读、写不同能力的要求,都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个性的培养和发展,又是全面发展的突破口,这就是语文的“人性”特点。

二、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是语文“人情”的重要内容

渗透于语文学科中的“人情”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点“抒情”---抒发对真善美的追求与歌颂,对假丑恶的鞭挞与诅咒,通过阅读感染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意志、审美情趣、道德情操上能够使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从而养成灵肉一致的人。文学作品中仁人志士,英雄人物为国家的统一而奋斗的精神就是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最好范例。对美好品质的追求,丑恶现象的批评,是对优秀品德的褒扬和审美情趣的熏陶渐染。道德素质教育要求受教育者‘学会做人”的一切道德准则”,“形成健全的个性”的一切基本要求,在语文教材中都渗透于作家作品中,并且这些教材成为浯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的教学任务,是组成语文学科——“人课”的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学会做人的根本点,这也正是“工具论”教学所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三、在教育途径上,语文就等于“人生”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作品通过典型范例提供生活的内容,使受教育者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把握生活和创造生活,从而为自己走向社会学会生存,以适应未来生活的需求,这就是语文“人生”的基本内容。语文学科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基础学科,从教材的“生活”范例中为受教育者以后的发展需要积累间接的生存经验,这一点上语文课堂教学与生活大课堂是直接相通的,直接实现了从课堂接受人生的教育和经验,从而获得驾驭生活和推动人生事业前进的本领。学会生存是人的教育终极目标,语文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对教学起作用,使“人生”的特点在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上发挥独特作用。

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人文”是指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孕育而成的精神,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指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民族素质,同中学语文相关内容是传统民族的精华.当代民族文化的精萃.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民族精神。中学语文教材中所传达出来的人文精神,正是培养民族品性的材料,传统文学诸子百家的崇德重义的价值取向,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乐善好施,见义勇为的做人的基本品格,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的伦理准则,处处闪耀着民族特有的美好精神光芒,体现民族独有的审美情趣,正是这些内容才能培养民族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根底,只有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才会使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发扬,民族传统精神得到弘扬。我们通过阅读能力的培养提高,直接从阅读材料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接受现代气息发展变化,不仅是在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获取丰富的民族精神养料。

语文课的“人性、人情、人生、人文”四大现象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于教材和教学观念中,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联系共同构建语文科的“人课”特点,这些特点又是发展培养人的基本能力和素质的主要内容。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素质型人的需要,既符合现代教育的总体要求又体现出了语文的特点,使语文课成为集知识智慧、思维品质、心理行为、人格道德为一体的综合的素质教学活动,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猜你喜欢
人文性工具性个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让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语言表达重“个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俄语专业实践教学
由《星际穿越》看科幻电影的人文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