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主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5-09-07 20:11施美霞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主题式学生主体性新课标

施美霞

[摘 要] 主题式教学具有内涵丰富、延展多样、可塑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与初中数学新课程鼓励学生主体性、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课程理念相契合. 只要方法得当,主题式教学将有效推动初中数学教学. 本文正是基于此,就主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从主题设境、主题设问、主题合作三个层面进行阐释分析.

[关键词] 新课标;初中数学;主题式;学生主体性

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和自主能力提升是新课程标准中十分重要的两项内容,这两项内容的提出,使课堂教学从过去单纯以知识教育为核心,转变为以学生情感培育、知识能力培养、独立能力养成等内容为一体的综合素质教育.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主要依赖概念灌输和练习巩固两个办法,教师信奉“久练成兵”、“熟能生巧”,学生多死记硬背和僵化练习. 新课程标准施行后,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受到较大冲击,教师都在积极寻找能适宜新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做了不少尝试,但从目前结果看来,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在多方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发现主题式教学与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较相适应,能有效促进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 在取得几次比较成功的主题式教学运用后,笔者愈加肯定了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所谓主题式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特点,设计一个适宜课堂、适宜学生、适宜探究的教学话题,教师再围绕主题内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学习方法、推动学生合作探究,进而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和自主能力发展. 现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初中数学如何有效开展主题式教学进行分析,具体阐述如下:

主题设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认知发展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半成熟阶段,即已经初步具备较为独立的思考和逻辑抽象能力,但这部分能力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情感方面仍旧渴望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这样的特殊心理特征,决定了初中生常常处于成熟感与幼稚面反复碰撞的矛盾状态,这种矛盾状态决定了学生的学习仍需要教师进行兴趣激发,但学生对于教师激趣导学的方式提出更高要求,小学阶段的兴趣引导方法已经不太适用. 利用主题式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知识、生活实践经验、情感体验等结合起来,提供一个更符合学生精神需求和期待的教学话题情境. 学生在这样情境中更易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满足,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更易被触发,从而更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 利用主题教学法创设情境导学,教师应该做好两个“把握”:一是主题情境的创设范围应该把握好,笔者一般采用“六二二”的方法来确定主题范围,即教学内容六成比例,关联知识和串联知识部分各占两成比例;二是主题情境中师生的互动要把握好,即教师要导,学生要应,师生要“来来往往”,把课堂“炒热”.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这一章节内容,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题情境:“四边形里的兄弟姐妹”. 笔者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其他的一些不规则四边形,并引出主题:“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人是有兄弟姐妹的,四边形也一样,像我们黑板上的这些图案,有一些就是兄弟姐妹,你们能够认出它们来吗?”学生回答:“能. ”并开始说出答案:“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在经过一番争论后也决定不将其归到“兄弟姐妹”中来. 学生热络地讨论之后,笔者接着根据主题进行引导:“同学们,是兄弟姐妹的话,就有相似的地方,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相似之处吗?”学生纷纷回答:“对边平行”、“对边相等”等. 学生回答完毕后,笔者最后进行点题:“大家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特征. 但这些兄弟姐妹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相似之处,这个等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内容后大家就清楚了. ”通过这样的引导,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内容外延至与已学过四边形的相似之处,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参与到下一环节学习中去.

主题设问,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学由疑始,疑问是人们进行学习的最大动机,利用疑问组织开展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思考,更好地融入教师的教学安排中来. 主题式教学能够将各类相关知识涵盖到当前教学内容中,使知识教学的外延更广,这无形中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更大更灵活的操纵空间. 利用主题设问,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题教学空间灵活多样的优势,将问题由浅及深、从封闭到开放层层推进,使得知识内容更有层级性,更符合学生知识学习规律,进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更有效率地学好初中数学. 那如何利用主题教学来提问,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呢?笔者认为要做好三点:一是主题设计恰当,主题设计应涵盖提问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避免知识跳跃让学生产生学习断裂感;二是问题提问还是讲求由简到繁,要让学生像走台阶一样拾级而上,不断取得进步,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培养和素质提升;三是主题提问要适当引入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题目更利于发挥主题教学效力,更利于学生发挥主体性,提升创新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有理数的加法”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以“有理数加法的36计”为主题,与学生探讨有理数加法的出题形式,共同破解有理数加法中的难题. 围绕这个主题,笔者进行了这样的连续提问:第一个问题是“对三袋食品进行农药超标检测,检测出超标2,5,-4,求三袋农药共超标多少?”这是入门题,有理数加法中最长碰到的题目,学生很快就求出答案3. 接着,笔者亮出第二道题目:“请选择正确的运算律,对‘34+(-24)和‘(-12)+20+(-7)进行求解”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准确运用交换率和结合律进行运算,难度有了一定提升. 最后,给出第三道题目:“请判断‘两个有理数的和,一定大于其中任何一个加数的说法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 ”这道题目是一道开放型题目,难度有所增加,学生回答的自主性也有所增强. 通过这样进行由浅及深的主题提问,层层推进,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促进他们学习.

主题分组,推动学生合作练习

基于初中数学的学科特性,练习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但传统的数学练习,形式过于僵化,多以量取胜,学生在反复机械训练过程中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都受到抑制,这显然不符合新课程理念. 人本主义的提出者罗杰斯认为:“同伴教学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方式”,即运用适宜的合作策略将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如果初中数学主题教学能够与合作学习理念结合起来,通过主题式教学的内涵丰富性和延展多样性等特征,开展主题式分组练习活动,将有助于打破过去单一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分组练习中碰撞知识,催化创新,互促互进,共同提升. 开展主题式分组学习,教师首先要关注分组的层级性,要注重差异性和互补性,讲求比例恰当,切忌学优生和学困生扎堆,造成两极分化;教师其次要关注主题范围下分组练习的承载载体,尽量体现出趣味性和可选择性,让学生的合作练习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为学生的创新尝试提供土壤.

在教学人教版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判定”(综合判定)这一章节内容时,笔者设计了“多种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合作主题,将学生每三个人分为一组,在合作主题下为学生布置了两项合作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小组成员根据所学知识,每人创设两道三角形全等判定题目,要求每道题目都必须包含至少两种判定方法. 出完题目之后,小组成员要互相做对方编创的题目. 这样学生等于完成两道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编创题和四道有助于知识巩固的练习题,可谓一举两得. 第二项任务是小组成员要选出一道觉得编得最好的题目参与班级评比,大家对这些的题目进行练习后评选出一道最佳题目. 通过这项任务,又帮助学生在趣味的合作竞争中完成多次知识训练,有效促进学生对全等三角形判定知识的学习掌握.

总之,主题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应用的指导思想就是理念的契合性和方法的可行性. 具体说来有两点:一是主题式教学法在初中数学的应用过程中应该以服务数学课程教学为第一原则,要与初中数学新课程理念相适应,开展符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规范的主题式教学;二是主题式教学在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结合,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时,一定要考虑到这一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可操作性,要好的理念也要好的执行,只有学生用得舒服、能见成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实践主题式教学策略时,务必把握好这两个核心,以生为本,多下心思,把初中数学教好,教活.endprint

猜你喜欢
主题式学生主体性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主题式课程整合的价值、困境与改进
浅议大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策略
小学数学和科学学科主题式整合的教学思考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议“主题式”教学模式在餐饮服务教学中运用
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