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老的遗产

2015-09-10 21:52王燕青
南方人物周刊 2015年31期
关键词:门生周其仁农民

王燕青

10月9日,102岁的“中国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逝世。获悉这位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重要功臣离去,社会掀起对他的追思热潮。10月11日,他的家人在其木樨地家中摆设灵堂,供各界人士吊唁。

杜润生的一生,用他灵位前的一副挽联可以概括:“心系苍生一号文件留青史;手扶才俊改革大业有传人。”

“他一生中的主要时间、精力用在农民和土地问题的思考、解决上。”杜的门生、原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翁永曦称其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家、理论家、开拓者、实践者。”

1982至1986年,杜润生连续5年参与主持起草了关于农村工作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理论,把“包产到户”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为饱受争议的“包产到户”提供法律保障。

他曾告诉翁永曦,还有一个他“放心不下的待解决重大问题”:怎样减少农村人口,到本世纪中期,转移出去两亿左右的农民,使他们取得完全的国民待遇。

1990年,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撤消,但老人家退休后并未停止关于改革的思考和学习,每天都到办公室看文件、看书,找人说话聊天。90岁时,杜润生专门找翁永曦,谈到中国改革还有两个难题没有破解,一是如何用市场经济激励人,二是如何用民主政治团结人。

“生前死后从来不是毁誉参半,说明这个人是真正有智慧的。”杜润生去世后,翁永曦收到了这样的评价短信。

纵观杜润生宦海沉浮的一生,官位只是他为民做事的工具。他从湖北开始与农村结缘,1953年调任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秘书长、国务院农村办公室副主任,参与组织领导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秘书长的工作经历对杜润生的为人处事有很大影响。“把自己的意见转化为决策者的主张,把千百万农民的呼声,转化为党中央的政策”,这是他最为人称道之处。

1990年后,杜润生曾有机会转调中共中央办公厅,但他以一辈子关注农业、还是留在农口为好婉拒。他排斥虚名,据门生回忆,在出版《杜润生自述: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时,封底清样的介绍曾包括“人称‘中国农村改革之父”的称号,杜润生看后,把这句一笔划掉。几经劝说,他只有两个字:不行。即便对于他创造性提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他也只称是农民的首创精神起了关键作用,他只是将其理论化、政策化。

杜润生重视发挥年轻人的作用。在他的培育指点下,一批人现已成为执掌国家经济命脉的砥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中财办主任刘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以及经济学家林毅夫、周其仁和温铁军等。此外,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刘源上将也曾受教于杜老。

“杜老很有意思,他一定让人把话讲完,一定让人把不同意见讲完,一定让人把反对意见讲完,”翁永曦评价。他身上有鲜明的开放自由包容的行事风格,不从意识形态出发、注重实事求是和科学调研。这种作风影响了他的门生,成为他们共同的做事风格。周其仁说,“只要有好的观察、独到的想法,他就愿意听、愿意与你讨论。”

退休后,他依然坚持简陋的生活环境,吊唁的家中略显寒酸局促,老旧的房屋内除了一些旧家具,并没有值钱的摆设,但他的风骨志气,仍将激励和推动有识之士建设杜润生之辈改革家所期待的理想国。

猜你喜欢
门生周其仁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两汉名碑注译
——鲁峻碑碑阴
“弟子”与“门生”有区别
周其仁:邓小平的哲学
切瓜分客
周其仁 冷静的智者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