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酷公司or血汗工厂

2015-09-10 07:22露丝·弗瑞森
看世界 2015年18期
关键词:雇员上司亚马逊

露丝·弗瑞森

《纽约时报》一篇向人们讲述“在亚马逊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的文章让这家科技巨头陷入舆论漩涡。批评者开始指责这家公司通过“冷酷压榨员工”的手段为其高层造富。

亚马逊总裁贝佐斯则完全否认这些指控。“这篇文章报道的仅是个别未经证实的事件。我并不认识这样的亚马逊,我希望这也不是你看到的亚马逊。”贝佐斯在致员工的公开信中说到。

普通的消费者只把亚马逊视为一间在线商店,但这家企业内部的文化却鲜为人知。

忙碌的亚马逊工人

《纽约时报》设法联系了100位愿意吐露心声的现任和前任亚马逊雇员。从人力资源部门到日常行政部门,从零售促销专员到kindle的工程师——这些亚马逊人向《纽约时报》讲述了这间公司内部几近剥削的运作机制和几近恐怖的压迫文化。

他们被要求改掉从以往工作中学到的“坏习惯”;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瓶颈的时候,只有“努力解决”这一个方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亚马逊雇员,他们还需要背诵14条公司守则以应对随时的抽查。在抽查中表现最好的职员会得到一个虚拟的奖励,即所谓的“我很独特”勋章——这句口号是亚马逊长期以来的职场口号。

在亚马逊,雇员们被鼓励在会议上当面抨击同事提出的点子;长时间地加班工作(雇员有时候会收到半夜才发来的相关工作邮件,并在随后的短信中被质问为何没有及时回复);内部培训会告诉雇员们怎么样秘密地向上司举报不认真工作的同事——这种告密已经成为亚马逊内部激烈办公室斗争的重要方式之一。

“公开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一位亚马逊前任人力资源负责人说,公司里业绩好的宠儿通过庞大的市场客户和繁荣的股票市场赚得大量钞票,而暂时的失意者却会在年度的“人力资源优化”中被无情开除。

“那些不幸得了癌症或流产需要带薪休假的亚马逊雇员不仅不会得到公司额外关怀,反而还会被不公正地对待——因为他们忙于处理个人危机而无法像以往那样贡献全部的精力以提高工作产出。”

在亚马逊,公司对员工潜力的“挖掘”无处不在。大到无人机送货试验,小到厕所马桶的节水改进,亚马逊总是期待普通一线员工能为公司付出更多,做得更多。但与此同时,其创始人兼总裁杰夫·贝佐斯却只字不提任何相关的利益回报,看起来他只是把普通雇员当作实现自己野心的垫脚石。

“我们这间巨无霸公司充满了创新和颠覆,但要完成这些伟业却不是易事,”该公司的首席招聘官苏珊·哈克说到,“当我们大家的一致目标是星辰大海时,有些跟不上步伐的同事可能要考虑自己是不是适合亚马逊。”

曾经在亚马逊负责图书营销的奥尔森大概算是“跟不上步伐”的一类。他说在办公室里最震撼的场景就是时常有同事因无法忍受高压工作而哭泣。“一个人高马大的汉子捂脸哭的尴尬情况太常见了,基本上我认识的每个同事我都见过他们趴在桌上哭。”奥尔森说,他干了不到两年就辞职了。

得益于这种“挖掘员工潜力”的超能力,亚马逊正横扫全球零售业。就在7月,这间公司正式超越沃尔玛成为全美最大的零售商,其市值也已经高达2500亿美元。杰夫·贝佐斯则被《福布斯》列为全球排名第十五的超级富豪。

已离任的员工们通常认为亚马逊职场文化中最恐怖的一点是“它鼓励员工成为具有内在动力无情感机器人”。如果你被视为一个优秀的亚马逊员工,那你多半已经成为一个只会拼命工作的行尸走肉。

在亚马逊的一线仓储基地,搬运工人的工作被一套智能系统监控着,因此暂时的开小差都会被系统记录下来——这套系统旨在确保每位搬运工人在每小时内搬运了足够多的货物。2011年时,亚马逊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仓储基地因为高温天气下的恶劣工作环境而被当地媒体曝光。据悉亚马逊随时在仓库外准备了救护车,以防有工人因中暑而死亡。在这之后,亚马逊才迫于舆论压力给仓库装上了空调。

在办公室内,白领阶层的员工则有着另外一套“自我激励”的文化。亚马逊倡导一种鼓励员工“能多做事就多做”的职场竞争文化。通过智能数据管理模式,绩效考核在亚马逊变得非常直观,“谁工作更努力,谁工作更有成效一眼就看得出来,因此没有人敢懈怠。”一位Kindle团队的营销专员说。

这种文化的培育自招聘环节就开始了。亚马逊每年都会收到数以千计的应征者,他们将会面临非常严苛的多重考验——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需要确保能招募到最优秀的人才。当新人入职时,他们通常会对一开始就被公司所委以重任感到惊讶或是欣喜若狂,似乎自己在这里会“前途无限”,但忘记了自己手上拿的依然是实习期的薪水。

一些前亚马逊雇员说,在这间公司想要达成工作和生活间的平衡几乎不可能。即使一些曾在华尔街投行或是小创业公司工作的员工也认为亚马逊的工作负荷量“非常惊人”:在这里,周末的马拉松式电话会议几乎是家常便饭,而复活节和感恩节等假期也经常被占据。大部分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在家加班也是常态。

“有一次我几乎是连续4天没有睡觉”,2008年入职的蒂娜说她曾经负责亚马逊的礼品卡销售,为了冲业绩她甚至偷偷地用自己的钱买下部分礼品卡。“这项事业就像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会尽我所能地为它做更多。”

像蒂娜这样优秀的“工作狂”并不愁找不到除了亚马逊以外的好工作,但他们好似都养成了为这家公司披肝沥胆的强迫症。“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几乎是把我从公司里拽出来的,那时候我已经连续在公司待了好几天。”蒂娜说,和她一样的一些亚马逊工作狂即使是到佛罗里达度假时,也会每天泡在星巴克里加班。

“但实际上这完全是病态的行为”。蒂娜说,当她的身体最终被拖垮并生了一场大病后,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为了约束并激励员工,亚马逊拥有一个强大的杠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数据分析系统。在亚马逊内部,所有销售或是业绩数据都是实时更新并反馈的,这意味着顾客的每一步行动都被亚马逊监控着:他们放进了购物车里却没有最终买下来的东西;他们多次购买的同类产品;他们多次搜索的同类产品……这些数据让后台的亚马逊员工们提心吊胆以便随时加以改进。

“数据管理让所有的决策都变得有理可循。”财务部的肖恩说。

正因为如此,普通员工面对上司质询时再也没有借口说出“我也不确定”或是“我稍后回答”这类模棱两可的搪塞话。很多上司都斥责这种回应“不负责任”或是“愚蠢至极”。鉴于大数据通常不可能出错,很多时候这样的员工都会被扣上“不勤奋工作”的帽子。

“数据随时都在反馈某些需要修订的细节,你为什么不及时动手改正?”零售部门的高层朱莉说,大数据管理的实时性确保了不会有员工在“浑水摸鱼”。

在亚马逊,“不勤奋工作”和“混日子”几乎是每个员工最害怕被贴上的标签。

2013年,家居用品销售部的伊丽莎白因为刚刚生下小孩,希望能有更多时间回家照顾孩子,于是和她的顶头上司商量说是否可以每天4点半提早下班然后晚上在家加班。她的上司表示“完全没有问题”,但就在随后不久,就有匿名同事向公司人力资源部发举报信说她“频繁早退”。

“一旦有别的同事指责你偷懒,我也没办法保你,这实在太严重了。”伊丽莎白的上司如此对她说。不久后,伊丽莎白就主动辞了职。

“这整个系统的初衷就是为了让每一位员工做更多工作的同时尽可能拿更少的酬劳,他们通常会因为害怕跟不上数据系统的随时更新而感到非常惶恐,他们感到自己跟不上随时创新的亚马逊——尽管实际上他们每个人都已经非常优秀。”电子商务顾问科雷说到。

不过并不是所有员工都在抱怨这套“随时保持警惕”的系统。来自得克萨斯、长着雀斑的年轻雇员吉斯说他刚刚才取得MBA学位,希望在亚马逊实现自己的野心。“这带来创新和激励,没什么不好的。”他说。

很多亚马逊的女职员吐槽这间公司的性别歧视。

不像脸书、谷歌或是沃尔玛等企业,亚马逊至今没有出现任何一位女性高管。很多批评者认为这是因为其内部的人事系统管理方式有问题。最近几位参与了《纽约时报》组织的线上讨论的亚马逊女职员认为,亚马逊的管理方式对女性有多方面的不公。

除了升职“天花板”以外,很多女性职员因为生育而受到歧视。三个孩子的妈妈、41岁的米歇尔在亚马逊后勤部工作多年,她曾经一手完成了亚马逊公司内部的餐厅系统。最近她的上司杜拉却突然告诉她,因为“抚养孩子占据了她太多时间”,因此可能的升职加薪机会将不会考虑她。杜拉承认,有很多年轻有为的同事也在竞争升职机会,他们相比米歇尔能更加专心投入亚马逊的工作,因此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公平。

“我自己通常一周工作超过85个小时,而且很少有假期。”杜拉说,他希望他的部门员工都能如此。

曾任职Kindle团队的莫利说她就职期间一直表现良好。但当她遭遇人生变故时,公司却直接抛弃了她。“那时候我父亲得了癌症,我没办法再日以继夜地熬夜加班,我需要抽时间照顾他。”莫利说,她的上司居然指责她拖累整个团队,并开始在团队会议上批评她。此后,莫利辞掉了亚马逊的工作,并发誓再也不会回来。

“当你不能每周连续工作80小时的时候,他们就会把你当做累赘了。”莫利说,这实在让人心寒。

一位曾任职人力资源部的雇员承认,亚马逊内部有一个所谓的“重点观察名单”。被选入这个名单的雇员有很大几率都属于那种因为近期表现不佳而将要被辞退的员工。“这些人的私人生活已经影响到了工作目标的实现。”这位雇员说,怀孕的妇女、得了重病的员工都会被列入。

一位流产员工说她收到了人力资源部门发来的邮件,警告说:“你的工作表现近期出现滑坡,我们已经将你列入重点观察名单。”这位员工说,这是她选择离开亚马逊的直接原因,“我正经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打击,他们却这样对我。”

“亚马逊是由数据驱动的,数据说什么它就做什么,因此你看不到任何人性闪光点。总的来说,这就是一家机器人企业,不过或许这也是它得以成功的秘诀。”前雇员皮尔斯说。

“你要么双手拥抱,要么转身离开,在亚马逊没有中间选择。”这间公司最新的招聘广告如是说。

猜你喜欢
雇员上司亚马逊
85亿美元,亚马逊收购米高梅划算否?
如果上司不如你
巧妙的奉承
白宫男女不同酬大于美国平均值
政府雇员,路在何方
说说我的美国上司
美国提高联邦雇员最低工资
下属和上司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