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回溯与反思

2015-09-10 06:35王晓蕾
人民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孙中山启示

王晓蕾

【摘要】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是其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也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现阶段,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问题备受注目,此时重新分析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以及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思想,思考其当代社会之价值,对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构建一个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于一体的现代化国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 国共两党 民族主义 启示

【中图分类号】K206.4 【文献标识码】E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系其三民主义革命思想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其同时也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孙中山提出民族主义思想的意义主要有两点:一是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①因为受当时历史条件所局限,这两个方面均未付诸实现。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有悖于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公然实施大汉族主义民族欺压政策;而中国共产党却自始至终地坚持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之原则,切实落实民族地区自治政策,这不仅实现了孙中山追崇的各民族彻底解放与一律平等,同时推动了民族大团结与共同繁荣。当前,重新分析历史上国共两党的民族主义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问题的提出

孙中山提倡的民族、民权、民生即三民主义,是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但自从1940年毛泽东倡导“新三民主义”的观点以来,大陆、台湾两地就一直为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否存有新旧之说法争议不休。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大陆同台湾两岸之间的学术交流过程中,针对此新旧之说问题一直存在分歧。

应当说,毛泽东所指出的新三民主义,即自从1924年国民党整改之后重新诠释的三民主义,与此前所言的三民主义,也就是所谓的旧三民主义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毛泽东提出新三民主义是出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考量的。国民党的整改与对三民主义予以重新诠释,集中反映了联合苏俄和国共合作以及扶助农工的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文件中,国民党同共产党的第一次合作即以“联共”概括的。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必然会突出体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②从某种角度上讲,此亦是拿孙中山为再次国共合作备述。

在我国政局变化主要因国共两党关系的情势决定的条件下,当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官方意识形态之际,因为其本身比较复杂,中国共产党考虑到自身地位及其发展方向,只能借鉴吸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之中的部分激进内容。中国共产党在理论方面区分新旧三民主义,在现实中区别真假三民主义,这种观点,对于台湾的评论界而言,目前仍旧有人表示无法接受,其坚持三民主义不存在新与旧的说法。这里我们以事说事,议论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认识及观点。通过思想方面的不断解放,很多大陆学者已经不再刻意追求三民主义的新旧说法了,而是认为,只要充分认可其具备进一步发展之品质就可以了。

无论是新三民主义,抑或是旧三民主义,都是政治家们提出的,属于政治上的评断。而作为学术上的探究,学者们完全可以具备各自的见解。值得关注的是,胡锦涛讲话并未指出新三民主义,却指出了孙中山给三民主义思想赋予了新内涵,继续倡导三大政策也属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关键的政治主张,坚持三大政策,推进孙中山提倡的民族民主革命步入由挫折转为成功的正确之路。

民族主义是国共两党的共同旗号

在历史上,国民党与共产党在思想认识上究竟存在着哪些共性?这自然不是一时就能探讨清楚的问题。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两党在思想认识方面确存在一定的共同之处,譬如,国民党与共产党对民权自由的认识的趋同,以及国民党与共产党对民生平等看法的一致,尤其是把1948年至1950年这段时期的国民党队伍中大部分党员干部自我反省的文字,同共产党各类言论与政策相对照,我们极易发现其中确实存在很多能够相通的地方。尤其应提到的,还是国共两方所共有的民族主义思想特征,可以说,民族主义是国共两党的共同旗号。

实现民族主义胜利是国共两党共同追求的主要目标。共产党自其创立之日开始,就高举民族主义大旗。而国民党与共产党之所以可以展开合作,是因共产党认可国民党的“三民主义”,而“三民主义”的首个主义即民族主义,那么由此不难看出,共产党自创立之时,其领导人及早期的先驱者们,所追求的最早、最初、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实质上仍是希望可以达到如此民族主义的胜利。事实上,落后国家的仁人志士们,一直在谋求的一个共同的目标来拯救整个国家民族的危亡。如1895年甲午战争后,人们所谋求的一个目标,即争取民族独立和平等。所有仁人志士,抑或所有知识分子,抑或绝大多数具备知识、文化的人,关注国家前途命运的人,均希望可以探求到一种途径来处理国家的危亡问题。

国共两党合作的前提均有实现民族主义的宿愿。长久以来,国民党总是一味批评共产党为苏俄入侵中国的工具,而共产党则指责国民党为美帝国主义的傀儡,两党各持己见,均表示只有自己才是真正的爱国。客观来讲,针对“救国、救亡、救民”的任务,不管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实际上最早的这部分领导人抑或这部分先驱者们的追求均是一致的。

因此在那种状况下,国民党共产党两党可实现合作,而他们合作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即均有民族主义宿求,并且此种宿求均很强烈。从此种宿求出发,我们看到诸如20世纪20年代国共两党达成党内合作,一个关键的条件即两党都在“打倒列强”,也就是达到民族革命与解放此重要性的政治目标上,存在差不多相同的认识。再比如20世纪30、40年代国共两党二度成立统一战线,两党都把入侵我国的日本帝国主义当成当时各自的第一敌人。③

同样,国民政府建立之后,虽然处于力所不及,可第一件着手实施的工作,即实施所谓的“革命外交”,争取借助谈判快速废去帝国主义硬加给我国的各项不平等条约,以达到民族独立。当然,这里所言革命虽与我们今天所谈到的革命不同,但其仍旧属于一种革命,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其是要废除那些不平等条约。从1840年之后,我国先后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这部分不平等条约均严重地影响制约了中国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国而存在,制约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平等相处,也同时影响了中华民族的自尊,进而损害了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等等。

而共产党建成政权之后,同样也是第一时间把反抗帝国主义这一主导方针纳入议事日程之中。同时,因中国共产党此时的实力已远超当年的南京政府,所以在态度上也表现得愈加彻底愈加强烈。不仅公开宣布废除所有旧的条约,主张暂时不同欧美列强国家搭建外交关系,同时还直接了当地向当时的苏联提出归还外蒙,以及放弃其一九四五年利用条约模式,在我国东北所取得的全部特殊权益等要求。④因此,废除不平等条约是我国所有仁人志士包含国共两党自革命开始一直推动的一个目标,也即实现民族主义胜利。

国共两党均把民族主义置于优先地位。虽然,国民党同共产党所追崇的理想各有差异,持有的政见存在区别,借助的社会力量也有极大的差别性,所历经的途径以及实施的革命措施背道而驰,并且国民党共产党均强烈地怀疑对方的民族性,相互之间曾经运用过很多极端的语言来抹黑对方,但国民党与共产党,也包含两党的最高领导人,无论是蒋介石抑或毛泽东谁也没有且实际上也不可能如对方所批评的那样,自甘情愿当列强的附庸。在争取民族独立、平等观点上,二者最基本的诉求并非存有多少实际意义上的差别。事实上,国民党与共产党均把民族主义放在优先地位,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共产党美国苏联关系之变化可谓一个极为生动的例子。

众所周知,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系日渐趋于紧张化。国际方面美国与苏联两国开始渗入中国内部事务之中,包含直接、间接地渗入国共两党之间的斗争之中。根据毛泽东当年的总结,该时期的基本态势即“国共两党反映着美国与苏联”,也就是国民与共产党此时的一举一动,均同美国苏联对华政策紧密相关。按理说,国民党身后有美国作支撑,共产党身后则有苏联作支撑。当年的国共两党也的确都非常激烈地互相批评对方身后各有列强支持。共产党严厉斥责国民党为“美蒋反动派”,称国民党在全国挑起内战,是因美国在身后企图操控我国,而不惜代价大批向国民党输送军事、经济等援助;而国民党也在联合国整了一个著名的“控苏案”,蒋介石同时还撰写了一册《苏俄在中国》,坚持国民党并非败给中国共产党,而是败给中国共产党背后的苏俄阴谋之观点。可实际上,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同美国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共产党同苏联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好处在比较矛盾与吊诡的地步,这与当时国共两党各自的说法存在许多偏差。

就共产党来讲,从1940年秋季开始,毛泽东就开始同苏俄二者之间有了磨擦。所谓政治方面的磨擦,大多数是因民族主义之利益矛盾而引起。只不过当时蒋介石将自己同国家等同,而毛泽东则是将中国共产党的利益直接看作民族利益。对国民党来说,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尽管给国民党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军事支援,可蒋介石本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仍旧显得极为强烈。发生在国民党当局与美国军事合作火热时期的史迪威事件,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

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分析带来的启示

民族主义思想对现今中国,对于振兴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完整、促进中华民族平等团结、支持援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与文化、团结全球以平等对待中华民族的民族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⑤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得到如下几方面启示:

坚持把爱国思想置于首位。国民党与共产党,两党迥异的意识形态,不仅是区别两党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造成两党之间长期对立的基本要素。可是,此种意识形态带来的冲突,往往是通过不同的政治利益及政权关系体现出来。而意识形态从未构成一个政党抑或政权之实际政治利益所有因素。换言之,不管是国民党抑或是共产党,当其不得不基于实际政治利益来衡量决策自身的政策,特别是对外政策,一般不容易单纯地从意识形态的视角来思考问题。相对一个生长在特殊民族土壤里的政党抑或政权来讲,同意识形态当成一面要求政党抑或政权之政治性及其政治理念的旗帜相对比,其的民族主义基础相对其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地愈加重要。

坚持以争取和保护民族利益为目的。对于国民党和共产党来说,两党首先都是民族主义拥戴者,而后才是其他某个主义者。换句话讲,蒋介石与毛泽东二人的民族主义之悲情理念及其针对外来干预与歧视之逆反心态,差不多是源自半殖民地的中国给其烙下的一生印迹。实际上,他们坚信某种意识形态,前提是因为他们坚信,那是达到其民族主义等宿愿的最佳手段与工具。正是因为如此,其本身民族主义合法性的基础若遭遇挑战,其都能够不惜一切,包含向自身意识形态相对立的那一面予以妥协,来达到争取和维护民族利益的目的。尽管国共两党以各自现实政治利益为出发点,基于不同的政治地位,他们对此种状况所表现的反应通常差别较大。而此种差别更多的通常也只是操之在谁的问题。

坚持以民族主义思想来调整自身的政策目标。不管是国民党,抑或是共产党,都是在满足对实际利益需求的基础上来整合自身的政策目标。可针对实际利益及其政策整合目标的评价,一般是同政党抑或政权的实力评价相悖的。实力评价愈强,对实际利益的担忧则愈小,选择妥协的要求也就愈少;实力评价愈差,对实际利益的担忧则愈强。同此相联,实力评价愈弱,对意识形态的谋求则日渐节制,民族主义情感愈理性些。当然,实力评价愈强,对意识形态的诉求则会愈发增多,其争取民族主义目标的措施也就愈趋于强烈;实力评价愈弱,在意识形态方面的诉求则日渐节制,民族主义情感愈发理性。值得关注的是,政治博弈舞台上的此种实力评价,一般是以当政者自我判断为主,尤其是遭遇外来抑或内部压力过大时,此种判断则愈加容易出现偏差。

坚持独立自主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国共两党都是最终依赖其自身去处理解决问题。所谓民族主义情感,不但饱经列强欺辱歧视、积贫积弱的中国人民具备,而且连战后一向称王称霸的美国人以及至始至终高歌国际主义的苏联人也都拥有。在处理国与国关系问题上,民族及国家的利益一直都是各国本身的问题。把希望寄托于外部的支持和支援,突出意识形态的统一和相近,最终往往适得其反。所谓外交,其实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交换。不管是哪一种利益交换,前提都必须是在等价原则的基础上。所以,当美国或者苏联感到其各自所付出的代价远大于其所能得到的利益时,其则会愈发斤两计较。当其感觉自身可从其他方面获取更大收益时,产生免除如此无休止的累赘与负担的想法,则会导致其迅速改变本身政策之现实目标。因此,国共两党尽管长期以来身后分别有美国和苏联在发挥作用,可事实上最终还要依赖其自身去处理解决问题。

结语

人类已经步入21世纪,新的民族主义运动正在蓬勃兴起,其不仅继续活跃在政治领域,同时已渗入到经济与文化等各个层面。在此大背景下,认真研究分析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之现实价值,绝非是思古幽情,而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问题备受注目。此时,重温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思考其对于当代社会之价值,的确具有现实意义。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弘扬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也要同构建一个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于一体的现代化国家相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的真正内涵。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注释】

①赫坚:“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认识的演变研究(1921-1949)”,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②房世刚:“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对三民主义认知与践行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③宋春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④华翔,张杰:“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国民外交—以‘二十一条’时期的反日国民外交运动为例”,《理论界》,2011年第8期。

⑤王浩翰:“浅议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文化内涵”,《传承》,2011年第20期。

责编/张蕾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孙中山启示
孙中山的绰号
浅析民族主义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观察家)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孙中山彰显气度
“民族主义”的老问题与新困惑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被疑与政府演双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