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堆

2015-09-10 07:22唐仁承
食品与生活 2015年1期
关键词:白芝麻灶王爷糯米粉

唐仁承

在香港饮茶时常听到一种名叫“煎堆”的点心。乍一听,觉得怪怪的。直到看见其真身,才恍然明白,原来它就是上海人称为“麻球”的点心。

不过,煎堆与麻球也有一点点区别。麻球一般是有馅的,咬下去,滚烫的黑芝麻馅料就会流出来,弄得不巧,还会烫着舌头或嘴唇,很多上海人就是喜欢这种感觉。只不过,近来已很少见到麻球,更少见到馅料滚烫的麻球。

吃煎堆就无需担心烫着舌头,因为尽管它是鼓鼓的、圆圆的,神气十足,但内里大多无馅,咬一口就瘪下去了。于是,有人就戏称它是“空心煎堆”。不过,咀嚼间却是满口香气,很是享受。

平日在香港,较少见到煎堆,即使是那些供应港式早点的茶楼,也不见得家家都有煎堆卖。不过,一到春节,煎堆就成了节庆的重要食品,几乎每家每户都少不了。因为圆圆、金黄、表面沾满白芝麻的煎堆,象征着吉祥、喜庆、团团圆圆,寄托了太多对美好生活的期望。

香港的煎堆品种很多,小的直径只有寸余,大的直径可达二三十厘米,几乎有足球那么大,被戏称为“巨型煎堆”。可以想象,当偌大一个金黄色的大圆球端上桌时,满桌的客人会有多惊讶、多惊奇!不过,观赏之余,却难以下手,有点“老虎吃天,难以下口”的窘况。此时,服务员就前来帮忙。只见他手拿塑料剪刀,把大圆球剪开,然后又剪成一小片、一小片,竟然也可以堆得高高隆起、满满一盆。这时,大家就可以你一片我一片的,分享美味了。这小片煎堆内糯外脆,糯脆相间,众人食之,满桌喷香,人人都有一种莫名的幸福感。

后来知道,这种“巨型煎堆”是因为旧时祭神,为了表达对神灵的恭敬,所以必须做得足够大,否则神灵就会不高兴。于是乎,越做越大,巨型煎堆就这样一直流传下来了。

香港的煎堆偶尔也有实心的。春节时就有一种“爆谷煎堆”,馅心是用爆谷碎粒和花生茸做的。事先用黄片糖加两三杯水,用慢火煮至糖浆浓度,八成热时加入爆谷碎粒与花生茸,充分混合,再以浸过冰水的手快速搓成大个球状,急冻一晚,隔日包进粉皮内,表面沾上一层白芝麻,煎堆顶再加上几粒爆谷,并加少许红粉水作点缀。经油炸成形后,金黄色的爆谷煎堆就出锅了。这种煎堆,小咬一口,皮酥脆异常,满嘴喷香,常常成为新春送礼佳品。后来知道,这种爆谷煎堆的正名应是“九江煎堆”,由广东九江地区首创。

香港的有馅煎堆,其馅料也可以五花八门,什么花生糖、椰蓉、豆蓉、冬瓜蓉、椰丝、肉丁等,都可以入馅。可见,香港煎堆除了甜味的,还有咸味的。

煎堆要做得精彩,选料与工艺十分讲究。行家介绍说,做煎堆首先要精选新鲜糯米,入水浸泡5小时左右,然后再用石碾碾成米粉,筛取精细部分备用;其中1/5的粉用清水调拌,搓成粉团,放进锅中煮熟,然后再掺进余下的4/5糯米粉以及适量白糖,拌匀后,用手掌搓擦至有韧性和黏性,制成糯米粉团。此时,方可拿去分别制作无馅或有馅的煎堆。

煎堆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原是出自于中国北方的宫廷食品。唐初曾有这样的诗句:“贪他油煎锤,爱若菠萝蜜”。后来随着不少中原人的南迁,就把煎堆带到了岭南,传到了广东。

关于煎堆,民间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每逢小年,灶王爷上天朝拜见玉帝,民间为托福来年吉祥、万事顺利,各家各户便捧出煎堆托灶王爷献给玉帝。久而久之,煎堆就成了过年必备食品。

煎堆本是寻常物,却有如此的精神寄托和多彩的传承与创新,足见文化对于生活、对于世间万物的融合力和穿透力。品尝煎堆,无异于品尝文化。

猜你喜欢
白芝麻灶王爷糯米粉
驻马店市白芝麻播前种子处理技术
驻马店市白芝麻播前种子处理技术
白芝麻良种的选留及储存方法
糯米粉包覆纳米零价铁去除溶液中U(Ⅵ)的试验研究
灶王爷和灶王奶奶
预糊化淀粉对糯米粉糊化、流变性能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灶王爷的“脸谱”
敬灶王爷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