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场感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

2015-09-10 07:22黄蓓
决策探索 2015年20期
关键词:张泉灵现场感细节

黄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信息量空前巨大,受众对信息的获求欲也越来越强烈。“一端两微”“新媒体”的快速兴起,一方面,昭告天下,仅依靠机械的电视报道或新闻稿发布信息的传统时代正在逐步远离。另一方面,让更多的媒体人尤其是电视媒体人清醒地意识到,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现场的真实情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关注。近年来,电视媒体一直把记者在采访中现场感的凸显作为改革的重点,记者也正在借助于“‘我’在新闻现场”这种模式,给电视观众带来了更快、更广、更有价值的新闻。现场感在新闻传播中到底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记者在采访中如何才能更加具有现场感?作为电视媒体人,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对现场感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进行一下论述。

作为电视新闻传播中和观众连接最直接、最积极、最能传情达意的主导人物,记者要想让新闻更加吸引观众,就需要在采访中不断地强化现场感,这既是对记者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应当掌握的技巧。

所谓现场感,就是以屏幕画面为主,以声音、语言为辅,声画并茂地把新闻事件及其现场真实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电视记者往往就是利用电视传播所具备的独特优势,通过自己与新闻现场的深度融合,从而把电视观众带进新闻发生的现场,既体现出了记者在现场,也让受众有一种“我”在新闻现场的直接参与感。

一、突出现场感,避免千篇一律、平淡无奇

好新闻能够抓住观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现场”。就在今年,面对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全国上下以及一些境外人士都对此次事故高度关注。事故发生后,从央视到省级卫视,多家媒体、多路记者都在对此次事件进行报道。此时,如何在正确引导舆论、稳定社会大局的基础上,真实、客观、公正地还原现场,是在现场进行报道的每一位记者都会考虑的问题。在通讯技术如此发达和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解决这些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记者的眼睛,让观众观察现场;通过记者的语言,让观众了解现场:通过记者身体的感触,让观众感知现场。在众多新闻报道中,中央电视台出镜记者蒋林的报道,亮点频出。例如,在和《新闻1+1》主持人白岩松的互动连线中,蒋林多次用到数字,从距离爆炸点的直线距离,到爬上海关大楼15层观察整个现场的动态,再到具体的时间点,这样的一些数字,非常清晰地把爆炸现场的实时情况为观众进行了有效梳理。不仅如此,在针对大家比较关注的“爆炸事故发生后,空气质量是否受到污染”这个问题时,蒋林也不回避,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客观地阐述事实,指明“当风向发生改变,烟雾吹向自己所处的位置时,自己的嗓子会有一点小小的刺激感”,但同时也告诉观众:“我在今天下午6点钟的时候,得到过一个消息,就是北京军区防化团在相隔500米的范围之内,他们没有检测出氰化物,我们也希望随时更新这样一个空气检测的信息。”蒋林正是抓住了报道中的现场感,才使得观众感觉自己就像处在新闻现场一样,情绪得到了充分调动,形成了共鸣。这也再次印证了记者对现场的多角度、有重点的描述,在拓宽新闻广度、增加新闻深度的同时,也让受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了最新信息,从某种程度讲,这也进一步树立了栏目的权威性,为节目的收视率提供了保障。

二、抓住细节,增强报道的感染力

电视屏幕作为传播信息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可以通过记者和主持人的直观表达以及对新闻事件一些小细节的把握,使观众在其构建的共有空间、时间内,接受更新、更多的信息,如同身处现场一样。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主持人兼出镜记者张泉灵,不管是在两会现场还是灾害一线,她都能以优秀的表现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她的“必杀技”之一,就是抓住细节,用细节还原已经发生的事实。在张泉灵的直播报道中,经常运用各类准确的数据,让其报道可信度大增。可见,在直播前,记者们做功课有多么重要。毕竟,没有记者一到达目的地就知道现场情况的。此外,张泉灵喜欢在报道中关注细节,这不仅能增强现场感,还可以加强灾害直播的感染力。张泉灵曾经传授说:要用细节还原已经发生的事实。记者要通过现场判断事实是什么,现场遭遇了什么,以好奇心引导细节。例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张泉灵在做通往汶川213国道抢修现场连线时,除了对抢修中遇到的困难、抢修进度等常规问题进行报道外,还在现场算了一道数学题:由于山体垮塌在路面堆聚的1万方土量,即便是挖掘机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每小时也只能清理掉30方,这样的话,需要300多个小时也就是十几天才能打通213国道。就在张泉灵报道到这里的时候,画面上出现了二三十个青壮年,此时,张泉灵便抓住了这个细节,替观众解开疑问:为什么现在是看的人多,而干的人少?因为山体垮塌后,路面只剩下7米宽,为保证安全,既不可能多台机械同时开工,更不可能上人力,这实在是一件让人无奈的事情。正是这种通过记者直接观察抓取的活生生的事件细节的报道,把报道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地震这件事情上,更增加了人情味儿。

三、增加现场报道的信息量

置身于突发事件现场,如何让新闻事件拥有最高的时效性以及最强的现场感,以便最大程度上还原新闻事件本身,这就需要记者找到最佳拍摄位置,捕捉到关键镜头、关键环节,采访到关键人物,包括当事人或者是目睹人员等。处于事件现场的记者,还要在报道中不断地提供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消息,这就需要记者在报道中时刻注意角度问题,无论是拍摄角度还是报道的角度,既要新颖,也要迅速。此外,当记者置身于—个重大事件现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情绪,而这种情绪恰恰就是现场感产生的首要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于记者而言,正是因为“我”在现场,现场的情形、现场的声音、现场的温度,“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听到、感受到,由此产生的亢奋情绪带给受众的感染,远远比文字来得更直接。这时,记者更多的是要控制情绪,寻找更恰当的方式、更贴切的语言,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是这样?所以说,现场语言的有效组织,可以为受众带来更多信息量,也是体现现场感的关键所在。

四、增强新闻的实证性

增强新闻的实证性,实际上就是通过记者对现场第一手资料的描述,通过人证、物证等,使新闻具有切实可信的说服力,给人以最大程度的可信感和实证性。同样是央视的出镜记者胡洋,她曾多次出现在天津爆炸事故等灾难现场进行直播报道,而她擅长的就是利用参照物。在她的采访中,对于大场景以及大环境的描述与形容并不多,更多的是通过对某些参照物的描述,从小见大,从侧面来让公众与主持人理解现场的状况。诸如破碎的墙体、融化的集装箱,这些都是比形容词更具有说服力与表现力的体现。像这类从事件现场直接发出的报道,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保持了传播过程与新闻事件发生过程的同一性,这种特征可以使受众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新闻的实证性。

综上所述,通过现场感重要性的分析,可以了解到,现场感的广泛应用,对节目质量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记者在采访中突出现场感,可以使新闻事件实现最有效的传播。记者也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现场意识和现场感的把握,才能做出更多质量更高、品质更优的节目。

猜你喜欢
张泉灵现场感细节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信任是最珍贵的资产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张泉灵:做投资这几年
张泉灵:做投资这几年
细节取胜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现场感:电视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