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田野考古实习的教学属性与学科特色

2015-09-10 07:22张继华
决策探索 2015年20期
关键词:考古学田野考古

张继华

自1952年北京大学创立考古专业以来,至20世纪80年代,国内已有10余所高校相继设立考古专业。此后,又有20多所高校纷纷开设考古专业或相近专业,目前总数已达40余所。可见,自20世纪末以来,国内高校考古学科明显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考古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也迅速扩大。在此背景下,有关考古实习的教学内容、方法及组织等方面的探讨也相继展开,但对更深层的教学属性及学科特色的分析却较缺乏,本文对之进行讨论,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考古实习教学质量,形成针对性的管理策略提供认识基础。

一、田野考古实习的教学属性

第一,就教学方法而言,考古实习与理工、农林、财经等学科的生产实习,医科的临床实习,师范类的教育实习一样,都属于现场教学方法中的实习法,或称为实践教学。直观性与独立性是其两大显著特点。在考古实习中,学生可以直接接触认识对象,即古代文化遗产,通过亲身参与考古调查、发掘和资料整理等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将沉睡数百年乃至数万年的古代文化遗存揭露出来。这种学习和训练过程无疑是非常直观和具体的,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接经验,形成在实践中理解、运用、检验并发展理论知识的能力,从而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考古实习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独立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实习生要学会独立进行田野操作并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这种独立工作的意识与能力,既有助于后续课程的自主学习,又是胜任未来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二,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环节来看,考古实习是毕业生参加工作前的一种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为了实现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高等学校的教学必须在坚持以理论知识为主的同时,为学生未来从事相应的职业作好实践准备,因而具有由理论学习向社会实践过渡的性质。在此意义上,考古实习是进入文博工作领域前的一种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对于考古专业毕业生顺利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迅速进入独立的工作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考古实习不仅属于教学活动,还是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这一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项目需要依法向国家文物局提出考古发掘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在实施过程中,实习生不仅要严格遵守有关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还需要处理好与当地民众的关系。实习生既是学生,又是考古发掘队员,具有双重身份。只有通过实际工作的训练,他们才能掌握田野考古技能,培养必要的协调与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修养。而这些恰是当前用人单位最为看重的品质。

第三,从考古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田野实习属于考古专业本科生的主干基础课程。考古实习这一重要地位,源自于田野考古工作在考古学研究体系中所处的基础性地位。就考古学研究过程而言,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起点,是检验理论解释和科学假说的基本途径。田野考古工作理念的变革与提高也是推动考古学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田野实习是考古专业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发现新知,真正踏入学术研究殿堂的必经之路。它历来被视为考古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二、田野考古实习的学科特色

第一,从考古实习的工作对象来看,它是对古代文化遗产进行揭露、研究、保护与展示的重要途径,具有较强的展示性与公共色彩。古代文化遗产作为考古实习的工作对象,能够以其直观、生动的物质形态,展现过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真实场景与面貌。这往往为渴望了解自身历史的社会公众所喜闻乐见,被视为一个国家与地区的名片,并为新闻媒体所广泛关注。而古代文化遗产发现、探索及揭示的过程,同样对社会大众富有强烈的吸引力,也是公众关心的热点。这是包括考古实习在内的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具有较强公共色彩的重要条件。

但是,考古实习的公共色彩,更深层上还源自于文化遗产本身的公共属性。古代文化遗产不仅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有诸多照应,容易被大众理解和认同,而且从本质上讲,它应该是为社会大众所拥有和共享的。从整体上看,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人类遗产被认为是历史的证据以及当今社会的继承物。而文化遗产理念兴起的思想背景之一就是共享意识,即“既然是作为人类的或民族的、国家的遗产……就必须为人民所共同享有。对遗产的保存、管理和公开、展示的出发点及其目的,也就只能是为了尽可能地满足人民(包括其后代)出自这天赋人权的各种需要”。可见,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西方社会孕育出的遗产理念尚且有此强烈的共享色彩,那么,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遗产的公共属性无疑更为鲜明。

随着文化遗产理念的传播,近年来中国公共考古有了迅猛发展。除了以《大众考古》这一新创设的刊物为重要阵地外,利用网站、博客、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展示考古发现、普及文化遗产知识等“互联网+考古”方式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受此影响,高校考古实习也开始摆脱象牙塔的禁锢,以往被视为公众“禁地”的考古实习工地,也越来越多地对大众开放,甚至吸收志愿者参与考古发掘过程。考古实习天然具有的教育属性,更使这种开放显得合理和必要,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因此,考古实习正在成为我国文化遗产展示与宣传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

第二,从考古实习的工作目标来看,它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活动,是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具有强烈的探索倾向。考古实习不仅是已有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过程,更是一项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发现过程,甚至还需要不断调整与改进自身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就考古学研究过程而言,考古实习作为田野考古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处于研究资料的收集、记录和初步整理阶段。这是考古学研究程序中最为基础的一环。考古学中提出的问题与假说,都需要到田野考古中寻求证据并加以验证。因此,田野考古历来被视为考古学研究富有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源泉。同时,由于地下遗存的复杂与某些不可预料性,以及学科使命的转变,考古实习所应用的田野考古方法、技术乃至基本理念,也会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从而导致考古实习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与变革。因此,与其他专业的实习相比,考古实习不仅仅是—般的技能培训,更是一种真正的探索与不断变革的创造过程。它鲜明地体现出认识已知与探索未知的有机统一,而这正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项基本特征。因此,考古实习不仅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也是推动考古学发展,提升高校考古专业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从教学与工作环境来看,考古实习一般属于野外作业,处于社会基层,无论在地理空间还是社会空间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边缘性。考古实习地点一般地处乡村,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生活条件也比较简陋,交通及通讯设施远不如城市便利,工作进程受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这会给实习生带来明显的心理落差与不适。而且,由于野外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较大,也会给实习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好安全与后勤保障,尽可能改善生活与工作条件,及时调整实习学生身心不适,做到劳逸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农村独特的人文环境也为学生认识基层社会及不同地区的风情习俗,服务于当地社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例如,结合考古调查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利用业余时间为当地学生补课,与当地学校进行交流,开展送知识下乡,主动宣传文化遗产知识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与当地民众的关系,有利于教学实习顺利进行,还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校影响力等很有帮助。许多高校对此都有过很好的尝试。

第四,从教学组织来看,考古实习是师生长期密切接触、持续深入交流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可视为高校教学活动在校外的延伸。考古实习作为教学活动,自然离不开指导教师和实习学生两个基本要素。当前,无论是参与到其他单位中开展实习,还是高校自己组织实施,实习生的教学指导和管理工作都主要是由考古专业教师承担的。尤其是后一类实习,完全可视为高校教学活动在校外的延伸。这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专业实习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固定、集中的工作场所与生活环境中,指导教师与实习学生要朝夕相处、共同工作和生活长达一个学期甚至更久,这在高校其他教学活动中是比较少见的。因此,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远比在校时密切、深入和持久。这种交流不仅局限于学术和工作方面,还会自然延伸到人生阅历以及情感与精神领域的深处。这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情谊,丰富了师生关系的内涵,而且为实现因材施教、全面育人、增强专业凝聚力等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小结

基于以上对考古实习教学属性与学科特色的讨论,高校考古专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首先,考古实习是考古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毕业生走向实际工作之前的必经训练,在考古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这无论是从理论层面还是办学实践,都已经有充分的证明。新设考古专业的高校,一定要给予考古实习足够重视,精心组织实施。

其次,考古实习是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可展示性及公共色彩。高校善加利用,不仅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弘扬传统文化,服务社会的重要形式,也是增加人文内涵,提升自身形象与影响力的重要途径。

再次,考古实习是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是高校考古专业提升学科发展水平与专业实力、培养科研团队的重要途径。考古实习在达到基本教学目标的同时,一定要以科研为导向,进一步提升考古实习教学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同时,还要积极利用师生密切联系的优势,因材施教,真正实现教书育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最后,作为校内教学活动在校外的全面延伸,院系自身往往难以为考古实习提供有效的支撑。高校应当认识到考古实习所处环境的边缘性特征,肯定指导教师的巨大付出,从学校层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为考古实习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指导教师应当重视实习生的身心调整,努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不断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注意培养实习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基层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猜你喜欢
考古学田野考古
“何以广州”的考古学观察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三星堆考古解谜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在希望的田野上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
考古学是知识创新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