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视角谈党校党性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2015-09-10 07:22韩晓静
决策探索 2015年20期
关键词:传播学党性党校

韩晓静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党校党性教育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过程。借鉴传播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党性教育,将有助于提高党校党性教育的有效性。

一、提高教师的可信度

传播学中“可信性效果”理论认为,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反之则越小。传播者的可信性和受传者自身的需要决定了受众是否接受传播信息。而传播者的信誉和专业权威性是传播可信性的两个基础要素。

党校教育者提升自身的可信度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理论修养,建立对经典理论的“三个自信”;其次,要提升思想品格,克服自身心理、生理素质的不足和缺陷,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从而增强其可信度;最后,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掌握党性教育基础知识之外,广泛涉猎各门类相关学科知识。此外,还应提升并加强自己的媒介素养。因为党性教育工作者在传媒条件下不仅是受众,更是传播者。学习媒介相关知识,从传媒中获取有用信息,更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也是提高教师可信度的重要方面。

二、尊重学员的主体性

传播学研究表明,受众会基于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传播信息。受众在接收同一条信息时会有不同反应,这主要源于其在经济地位、个人经历、心理结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差异。同一群体内的受众对信息的倾向和态度大体一致,这主要与人们的个性、兴趣、经历、爱好、政治信仰、智力水平等因素有关。当然也不能忽视从众心理的影响。受众易于对传播信息进行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党校学员除了一般特性外,还有独特性。一是教育对象不同。党校教育对象是党政各级领导干部,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较为纯洁的党性,较高的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岗位的差异性。领导干部作为教育对象承担不同的工作任务,这造成了专业知识结构与需求的差异。三是年龄和文化程度的差异。教育对象涵盖的年龄段较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这是党校教育对象的一大特点。

因此,党性教育效果的关键在于尊重学员的主体地位。根据学员的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认知水平,研究与探索学员的需要、心理、行为等特点,探求党校教育科学化规律,克服教育中的不利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党性教育效果。

三、增强内容的可接受性

传播学认为,受众所注意、理解和记忆的信息一般都具有热点和焦点的特征。所以,党性教育过程中,在坚持经典理论教育为核心和灵魂的基础上,教育内容也要与时俱进,要切合社会问题、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受众需要。

另外,我们也要做到人性与党性的统一。学员首先是一名普通人,然后才是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共产党员,因此,党性教育不能割裂人性。成功的党性教育必然是党性和人性的有机统一,既充分尊重每一名学员的正当利益要求,又契合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要求,实现党性和人性的相结合。因此,党校的教育内容要反映不同类型和层次个体的现实需要。除了体现党性教育的内容外,还要将与学员个人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纳入并融于党性教育中。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党性教育内容的亲和力与可接受性。

四、提升方法的艺术性

传播学里提高传播效果的技巧有一面传播和两面传播、明示法和暗示法、诉诸情感和诉诸理性、新奇法和通俗法。

在党性教育中应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运用一面传播和两面传播这两种策略,以增强学员分辨是非的能力。因为一面传播容易使受众遭遇反宣传时,无法产生免疫力和抵抗力;而两面传播使受众在以后遭遇反宣传时,能够对原有的对立观点产生免疫力和抵抗力。

根据教育内容的难度和学员的文化程度、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选择明示法和暗示法。在比较复杂的信息介绍,或者学员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明示法。反之,若信息比较简单,或学员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相对较高,则宜用暗示法。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员实际情况和教育具体内容,结合诉诸情感和诉诸理性两种方法,灵活使用。以诉诸情感激发情感并感染传播受众,以诉诸理性引导受众深刻思考,从而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学效果。

对于新奇法和通俗法,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运用新奇法增强受众的求知欲、探索欲,运用通俗法简化知识信息,降低认知难度。

五、运用载体的多样性

传播载体的形式对传播效果的好坏有着直接影响。党性教育载体是承载、传递党性教育内容的方式和形态,其载体主要有课堂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典型示范、警示教育、研讨交流、体验教育、在线教育、音像教育等。在实践中,要认真研究党性教育各要素特别是学员和教育内容的特点,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以及教育过程的发展,选择合适的载体并适时加以调整,综合运用各种载体,充分发挥党性教育载体的协同效应和合力,以增强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传播学党性党校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央企党校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