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贝克认知疗法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方法研究

2015-09-10 07:22赫金玲张佳东
人民论坛 2015年11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教育方法

赫金玲 张佳东

【摘要】社会责任感养成是德育的核心课题,文章试图运用贝克认知疗法解决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问题。具体方法是在课外实践中设置“自我对话”辅导环节,教授青少年掌握贝克认知模式,辅导青少年在责任伦理、价值伦理和需求等几个角度进行对话训练,促进青少年将生活感性体验转化为社会责任高级情感。

【关键词】贝克认知疗 社会责任感 教育方法 自我对话

【中图分类号】DG448       【文献标识码】A

社会责任感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动力之源。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成员基于对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关切的认识所形成的自觉为社会尽责任的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作用下产生的经常性行为动机。它是一种自我意识,是一种高级情感,是理性选择的结果。社会责任感养成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核心课题,当下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促使青少年在践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涵的社会责任感方面达成共识。

再认识社会责任感

责任感研究进化为责任伦理研究。责任是行为主体对在特定社会关系中特定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①。责任伦理主张人不能将他人当作手段和工具,而应视为目的本身,主客体关系应该是一种主体间关系②。责任伦理学改变了传统哲学探讨道德问题的方法,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角度,以“他者”为责任伦理学的逻辑起点,满足他人的需求和立场。人们常说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同一价值体系下是可行的,而在多元价值体系可能行不通,如大闸蟹是国人的最爱,而在欧洲多瑙河大闸蟹成为恼人的外来物种。责任伦理为解决多元价值体系带来的道德难题提供了根本前提。

社会责任感是对责任伦理的认识。责任伦理要求个体应对自我与家庭、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未来社会以及自然持续发展负责,而每一份责任都包含强制性责任和选择性责任。作为个体,面临这些责任,有些人选择承担,为社会做出贡献;有些人选择回避,以已为中心,逃避家族和社会等责任。

自我意识是社会责任感产生的关键环节。研究表明,社会自我意识直接影响着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定位及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动机制产生③。青少年因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受多元文化影响和不良社会舆论影响,难以正确认知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意识到责任的同时,难以升华为内心信念;另一方面,将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总是希望社会“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为”社会做些什么。

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教育存在的不足

对实践反思环节缺乏足够关注。目前研究集中在重要性、现状描述、原因分析等方面,教育措施方法研究较少。如果缺少将实践感性经验转化为内心信仰的关注,社会责任感教育只能停留在理论和知识层面,无法落在内心深处。

对青少年思维的发展性缺少足够关注。青少年因青春期特点,思维缺少思辨性,逆反心理还比较严重,如以偏概全、非黑即白、刻板印象或自我否定等。埃里克森认为,思维从两极向多极转变是青少年的发展任务。如果缺少对青少年思维发展性的关注,社会责任感教育效果会打折扣。

对青少年自我对话缺少足够关注。自我对话是指个体的内心独白,是个体发生的出声或不出声的“我—我”谈话,自我对话与自我意识、情绪智力呈显著正相关④。但因为自我对话的内隐性,自我对话常常被教育者所忽略。青少年遇到问题时,自我对话的自我激励维度得分最低,缺少对自己的正向肯定,导致一些青少年不敢于、不乐于、不勇于为行为结果负责任。

贝克认知疗法及可借鉴的基本观点

贝克认知疗法的认知改变机制。贝克认知疗法由A.T. Beck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该疗法认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⑤,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该疗法通过结构化会谈纠正和改变个体的不良认知,从而使个体发生情感和行为的改变。

社会化来访者成为解决自身问题的专家。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有效工作同盟的基础上,帮助来访者的同时,不断训练来访者掌握认知模式、自动思维、识别情绪、识别和纠正自动思维、行为实验等技能,让来访者在离开咨询师以后,能够运用认知疗法进行自我对话,解决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实现不再反复。将这一模式应用于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师生建立合作同盟关系,训练青少年掌握认知模式、责任伦理等,为青少年自我对话构建认知基础。

认知概念化提供对话基本框架。认知概念化是咨询师理解来访者的基本框架,在此过程中,咨询师需要提出一系列问题进行自我问答,从第一次与来访者接触时就构筑一个认和概念,并不断修正他的概念,直到与来访者最后会谈结束。咨询师的认知概念化为青少年开展自我对话提供基本思路。自我对话可以使青少年获得尊严感和自我效能感,也可以去探寻思维中不可避免的盲点或疏忽,同时使青少年有勇气去面对种种不确定性与非连贯性。

基于贝克认知疗法的社会责任感养成教育方法

总体思路和基本流程。总体思路是通过自我对话辅导青少年思维训练。结合毛泽东认识论和贝克认知疗法,建立“实践—对话—运用”社会责任感教育新模式,具体是青少年的生活实践中设置“自我对话”辅导环节,教授青少年掌握认知疗法,从责任伦理、价值伦理和需求等几个角度进行思维对话训练,体验新想法带来的新情绪和新行为,促进青少年将感性体验升华为社会责任高级情感。

自我对话辅导基本流程。包括课前活动、建立关系(或是连接性会谈)、确定主题、设立目标、讲解内容、示范、分组体验、分享、理论介绍和作业检验等环节。课前活动主要可以采用小游戏,目的让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建立关系指辅导者与青少年建立合作型关系,亲其师,信其道,目的是为对话辅导打开通道;确定主题,指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应问题,提出具体事例;设定辅导目标,说明解决这个问题带来的意义和价值,激发青少年学习目标感,启发学习动力;讲解内容,简明扼要,注意结合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示范指演示对话等操作过程;体验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分享指就操作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形成基本共识;理论介绍指介绍练习过程中出现的相关理论;作业检验指就将练习得到的理论假设带回家进行行动验证,再将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带回辅导课堂进行新一轮的辅导学习。每次辅导一个半小时,一周1~2次,参加人数最好低于30人,保持适当的连续性。参加辅导的青少年以多样性为宜,辅导者以接受过对话团体辅导相关训练为宜。

自我对话辅导的基本策略。对话辅导帮助青少年在对具体经验的反思中获得普遍认识,辅导者的任务是确保这种结果出现,可使用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六种⑥。一是内容中立,如果青少年的注意力被辅导老师的观点时,那就会干扰青少年自己的思考。二是从真实经验出发,因为情境和体验的真实性会带来真实的想法,真实经历会带来最有成效的探究。三是相互理解,通过精确的共同理解可以增进参与者的思想深度和清晰度 。四是聚焦当前问题,每一次对话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每当话题进入其他相关问题时,辅导者必须将参与者的注意力带回到任务中来。五四达成共识,这是对话的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我们何时达到一致,那都可能是暂时的,因为有新的观点进入我们的意识可能唤起新的怀疑。对话是为可能性而努力,对共识的探求总是具有暂时性特征。六是辅导者的干预,为避免对话陷入无指导的尴尬境地,辅导者可在观察对话方向、注意重要问题如何解决、参与者如何提出丰富多样的观点等方面发表自己的观点。

自我对话辅导的基本主题。第一,贝克认知疗法,包括贝克认知模式、认知概念化和处理自动思维,即学会觉察和判断自己内在想法(也可称为思维或认知)。

贝克认知模式:目的是让青少年熟练运用四要素,理解想法与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贝克认知模式四要素包括:情境(A)、想法(B)、情绪(情感C)和行为(D),俗称ABCD。如将阅读一本专业书籍做为情境体验,引导青少年理解不同想法下的不同情绪感受。

评估和矫正自动思维。目的是教会青少年对“思维”展开工作,包括评估、识别、矫正性对话等,即如何觉察和改变自己的认知或思维。这些情绪背后的想法常常一闪而过,快速帮助我们处理各种问题,所以也称为自动思维。第一步是教会青少年识别自动思维;第二步是选择和评价自动思维。

认知概念化,目的是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帮助青少年处理功能障碍思维。功能障碍思维指不合理的、经常出现的、对健康人群影响较大的习惯性思维,如非此即彼、绝对化、贴标签、以偏概全等如认知错误。而这些认知错误常表面为强烈的负性情绪体验,当青少年感受到一些不合理强烈负性情绪体验时,应意识到功能障碍思维存在的可能性。辅导者需要教授青少年向自己提问。通过自我对话辅导,引导青少年对自己的各类想法进行归纳推理,觉察各类思维对自己的影响,学会不接受功能障碍性思维,学习和发展更现实的新思维模式。如遇强大的中间信念或是核心信念,建议向专业咨询人士处理。

第二,识别情绪对话,目的是厘清情绪与思维之间的关系,即如何以情绪为路标识别思维模式。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往往意识到的多是情绪或情感,而忽略了真正的思维,而情绪则成为觉察思维的切入点,识别情绪就会抓住背后的想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主张情绪表达,很多青少年难以正确看待情绪,情绪经常与“发脾气”等同,甚至养成不合理表达方式。然而人脑中的额叶部分不断进行情绪推理⑦,提醒人们情绪存在的合理性。需要让青少年意识到情绪、情绪合理宣泄的重要性和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

第三,需要和动机对话:目的是帮助青少年调整关于需要和动机的认知,进而改变情绪。情感在高校师生人际互动中产生流动作用,高校注重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能够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养成和道德品质的发展。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有生理、安全、人际、自尊和自我实现之需要,一般情况下人得到满足需要时会产生愉悦情绪,未满足自己内在需求时,通常会产生负面情绪。而这些负面情绪的存在,从需要角度讲,一方面提醒我们需要做出努力和调整,另一方面提醒我们探询童年形成的需要方面歪曲认知。因此,需要帮助青少年澄清内心需求,为承担自己行为责任奠定基础。辅导重点包括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等。基本提问“这一想法提醒我想要什么?如果实现那是什么样的?为了自己想要的,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引导青少年为满足合理需要做出努力。

第四,责任伦理对话,目的是厘清“思维—行为—结果”之间的关系,即“我—他”之间关系对话,引导青少年知觉责任伦理,扰动责任伦理动机,形成高品质的责任伦理新行为。这是社会责任感养成的核心。一是责任伦理主张对话伦理⑧,面对社会期望,个体具有选择权。首先自主选择是责任伦理的基本要求,不接受权威的独白,权威也无法强令个体承担全部责任;其次道德是社会的共识,不是灵魂的独白,也不接受先验自我的独白;最后责任伦理强调这种对话应该是真正的对话,发生在 “我—他”之间,不管开口还是缄默不语,内心深处对责任都会有深度的认同。二是责任伦理的逻辑起点:角色⑨。责任产生于角色,角色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中,角色也成为人们认识责任的中介,二者具有同时性,互为表里。如人一生中会扮演子女、学生、持家者、工作者、公民、休闲者等角色,不同时期和不同背景下同一角色的内涵都会有不同,如儿童阶段子女角色是被抚养者,中老年阶段的子女则应尽赡养义务,否则会受到社会道德舆论谴责。三是责任伦理的境遇由特定历史时空赋与。责任伦理是一种境遇伦理,也是底色,由特定的历史、国空、意识形态、阶层、家族和个人成长背景烙印,不可以拿当代否定历史,也不可以用历史否定当代;不可以拿理想否定现实,也不可以用个人成长背景代替社会伦理道德。四是青少年责任伦理教育转化为,帮助青少年解决“立足中国,面对他人的期望,自己希望扮演何种角色,选择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如何给自己的责任赋与使命感和意义感”,这里的他人包括特定时空的家人、社会、国家、历史等。五是出于责任伦理的行为是要对后果负责的,像学习不付出努力就需要承担可能不及格责任,作弊需要承担违纪处罚等,培养青少年根据自身社会角色和身心发展实际水平谨慎选择并为其行为后果负责,敢于、乐于、勇于为行为结果负责任。因此,辅导重点是强化贝克认知模式、责任伦理、责任伦理与传统伦理的区别。

第五,价值伦理对话,目的是引发青少年对自身价值信念系统的思考与重建。当下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现代性的道德危机在实践层面上表现为知识观的分裂、荣辱观倒错和成功观的迷惘等价值困惑⑩。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种文化危机现象,即现代性中人的自我解放目标与人为规划的社会工程目标出现了失衡与失谐。教育者除了关心他们在政治上、思想上、道德品格上会不会生病,还要引导他们关注人格上的失衡,自身和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际环境的失衡。辅导重点是价值观、价值伦理等。基本提问“这一想法意味着什么?”或是“带来的好处有哪些,有什么意义价值?”通过自我对话反思,青少年有机会重建价值信念系统。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本文系2014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和辽宁省社科联2015年度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GXDJ2014-C057、2015lslklzimks-03)

【注释】

①程东峰:《责任论》,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第10页。

②⑧曹刚:“责任伦理:一种新的道德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

③于娜,杜天骄:“完善青少年自我意识 培育社会责任感”,《中国科技信息》,2010年第12页。

④郭素然,伍新春,滕秀杰:“自我对话与情绪智力的关系 : 自我意识的中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第5期。

⑤[美]贝克:《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翟书涛等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1年。

⑥[英]勒内·萨兰,[德]芭芭拉·奈塞尔:《求索的心灵:苏格拉底对话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4页。

⑦[美]达马西奥:《笛卡尔的错误:情绪、推理和人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⑨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8页。

⑩邵龙宝:“走出现代性语境中的伦理价值困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第117~124页。

责编/丰家卫(实习)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教育方法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一个都不能少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