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绽放不同的花朵

2015-09-10 07:22陈晓燕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陈晓燕

3月16日在临沂十二中召开的“语文主题学习”专家指导培训会,对于处在摸索的初级阶段的我们语文老师而言,无异于黑夜中见到前方的灯光,知道自己前行的方向。

潍坊市的“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从2006年到今天,已进行了9年的探索,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且行之有效。来自实验区的专家们的指导,可以让我们减少犹豫,快速进入“语文主题学习”中,避免绕弯路。

潍坊市的语文教研员刘晓岚老师给我们做了“扎实开展主题学习研究,让课堂充满生命的喜悦”专题报告,在这个报告中,刘老师着重给我们介绍了他们主题学习课型的探索实践:单元整体推进;主题阅读1+X;主题阅读展示课;表现手法鉴赏课;主题写作指导课;语言品味揣摩课;专题探究展示课。其中几方面深深地触动了我,并且引发了很多思考。

其实,我们在新学期开始,需要对整册课本进行整合。必要时,可以打破单元之间的界限,根据需要自由整合。例如,我们在学习《五柳先生传》时,可以结合《藤野先生》《我的母亲》,一起探究传记的写法,从而进行习作——传记的练习。可以当作一个专题拓展且和写作结合。

“1+X”课型要分清主次,不可舍本逐末。“1”是课本中精选的重点精品文章,“X”的引入可以加深学生的感受,达成对文本的交互式解读,也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增大文章量,突显重点。“X”是为了深入地解读“1”,不要忽略对课本精选文章的学习,要有明确的达成目标。

如我在上“《天净沙·秋思》+X”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就是:尝试多角度阅读,在比较阅读中进行多元解读。在精讲这首小令时,结合了作者生活背景,把握关键词,分析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充分赏析品读。主题拓展抓住“秋”这一关键词,拓展悲秋的《早寒江上有怀》,结合作者背景来解读,深入体会《天净沙·秋思》中诗人马致远的“人生之悲伤”。借“欢秋”的诗《秋词》,来解读景物传达感情的用法。借助《静夜思》中“霜”的三层意思:一言月光之皎洁,二说季节之寒冷,三烘托诗人漂泊他乡的孤独凄凉之情,让学生再次体会《天净沙·秋思》的用字及意境。这样的拓展,无疑是高效的课堂。

“语文主题学习”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允许更加变通的方式。语文老师要勇于尝试自出机杼的独特设计,从而使课堂更加灵活。

毋庸置疑,潍坊市的学校和老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摸索出的课型也是比较符合语文教学特点的,是很接地气的,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但是不能操持“拿来主义”,如果语文老师不扎根自己的课堂教学,而是抱着一种追赶风潮的心态就会适得其反。结果真的会变成邯郸学步,无益反而有害。

几种课型不是泾渭分明、不能相互交融渗透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并不是“语文主题学习”的唯一抓手,它只能称得上是我们攀登高峰的一个绳索。仰首是歌,俯首是诗,纵横驰骋于文字世界,旁征博引,是语文对我们语文老师的要求。我想,除却拓展阅读量,是不是也可以增加阅读的深度?适量引入整本书,特别是影响巨大的名著的阅读,让海量也能变得深广些。当然也可以用一些别样的形式来阅读,比如读书会、设计剧本、进行表演等。我们五中的课本剧表演的成功,证明了再创作、再解读的可能和巨大成效。

所有的探索不可能是“一刀切”,大家都喊着号子整齐排着队伍,行走在语文教学道路上。我们得允许存在差异,存在不同。

让语文课堂绽放不同的花朵,让语文人和学生一起享受美妙的语文学习之旅。

附:《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注重初读感知,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2.进行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帮助学生进行文化建构。

3.尝试多角度阅读,在比较阅读中进行多元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能“一叶而知秋”,他们亲近自然,对季节的变化何其敏感!你是如何觉察秋的来临的呢?你又会用什么词语来概括这个季节。(生思考回答,引导生感知秋。)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他所描写的深秋的意境中,解读他由秋而生发的情感。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读自己预习时对这首小令的初步感受和感悟。

三、赏析品读

1.简介作者。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马致远笔下的秋季景色。

3.画出点睛的诗句,体会作者的感情。

4.如何描绘景物?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

四、拓展阅读

1.出示关于“秋”的诗句,学生自由点评,齐读。

2.“悲秋”。

解读《早寒江上有怀》。

联系比较,结合孟浩然从诗歌中表现出的矛盾心理,结合马致远的身世背景,再次解读他的人生之悲。理解“断肠”的情感。

3.“欢秋”。

比较阅读《秋词》。《秋词》中描绘的景象: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然,描述了一幅开阔之景。风格明快,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比较《天净沙·秋思》,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五、艺术手法赏析

1.《静夜思》,抓住“霜”字,一写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烘托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凄悲凉。分析《天净沙·秋思》中的用字。

2.余光中《乡愁》。学生朗读。比较分析意象。理解并掌握诗歌运用意象集中表现情感的方法。

六、小结

我们用《天净沙·秋思》来拓展关于秋的诗歌,有悲秋,有欢秋,对比联系阅读;又借助《静夜思》和《乡愁》,赏析了诗歌借助意象表现情感的方法。

猜你喜欢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秋思
天净沙·冬
秋思
天净沙·春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听他端坐瘦马自吟自话
马致远神仙道化剧之宗教精神的阐释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