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评词论——“攻诗者所不废也”

2015-09-10 07:22王丽丽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8期

王丽丽

苏教版高中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品评与探讨”中引录了诗评词论,包括《教学参考书》中的“评点精粹”以及《读本》中的“资料链接”也有相关内容的体现。这些诗评词论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诗评词论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一、诗评词论的意义和价值

(一)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诗评词论是我国古代文人审美经验的结晶,教材引入诗评词论正体现了诗词的审美教育功能,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重视学生的人文熏陶

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诗词鉴赏是学生学习的要点,但鉴赏要求相对浅显。诗评词论语言精练,意蕴幽远,学生在鉴赏过程中可以感悟古代诗词之美,进一步认识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汲取诗词中的文化智慧的同时,丰富精神世界,陶冶思想情操。另外,诗评词论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熏陶等方面,有潜移默化的妙用。

(三)培养学生多元解读能力

教师借助诗评词论中的观点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有效的诗歌解读给学生以思维的启迪,进而激发学生鉴赏的兴趣,有意识探索古代诗词的内在意义。学生通过个性化的多元解读,不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和阅读体验。学生在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中逐渐成长,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日渐提升。

(四)促进教师诗词理论的学习

以诗评诗在唐代起源发展,诗歌理论出现百家争鸣的鼎盛,诗评词论深刻的内涵和精深的诠释,使得它比诗词本身更具有真知灼见,得到诗人们的追捧,诗词与诗评词论相辅相成,才有了古代诗词的兴盛和繁荣。教师也要多读诗词理论的书籍,没读过“词话”“诗评”难以对诗歌有切身体会,只能是依附教参,串讲注释和试题答案,教学何来突破和创新?教师也要有诗词素养,博览诗词群书,如《诗品》《文心雕龙》《人间词话》等文艺鉴赏类作品,名家名篇在古代诗词品鉴方面视野宏阔,视角独特,教师不能只是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的朗读者,更应是自我解读研究并偕同学生深层次探讨的引领者。

二、诗评词论的分类

诗评词论,是评论诗歌、诗人、诗派的著作。宋代许顗在《彦周诗话》中指出:“诗话者,辨句法,备古今,纪圣德,录异事,正讹误也。”清代钟廷瑛在《全宋诗话·小序》中对诗话作出更为详尽的阐释:“诗话者,记本事,寓品评,赏名篇,标隽句。耆宿说法,时度金针;名流排调,亦征善谑;或有参考故实,辨正谬误;皆攻诗者所不废也。”

根据《唐诗宋词选读》课后练习分类,诗评词论体现了唐诗宋词的教学要点:或是辨析意境主旨,或是赏鉴技法风格,或是注解缘由目的。具体的归纳如下。

1.诗歌风骨: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学生体会“诗中有画”的特点。

2.辨析主旨:清人孙洙《唐诗三百首》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时说:“一息尚存,志不少懈;可以言情,可以喻道。”结合全诗,说说为什么可以言情也可以喻道。

3.表现手法:炼字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焕然生色的效果。诵读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想一想,为什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4.诗歌脉络: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评价《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时说:“诗境虽奇,脉理极细。”

5.语言特征:前人评杜甫《兵车行》时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请将诗中运用口语的句子抄出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6.褒贬高下:对于章氏原作《水龙吟》和苏氏和作《水龙吟》的高低优劣,历来有不同意见。

阅读下列词话,谈谈你的看法。

章质夫作《水龙吟》咏杨花,其命意用事,清丽可喜。东坡和之,若豪放不入律吕,徐而视之,声韵谐婉,便觉质夫词有绣织工夫。(宋·朱弁《曲洧旧闻》)

东坡次章质夫杨花水龙吟韵,机锋相摩,起句便合让东坡出一头地,后片愈出愈奇,真是压倒今古。(宋·张炎《词源》)

(和作)与原作均是绝唱,不容妄为轩轾。(清·许昂霄《词综偶评》)

三、诗评词论的教学借鉴

诗评词论的作用不言而喻,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适时地引入诗话词话,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新的学习体验。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让诗评词话融入课堂,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细读品鉴的关键点

新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元好问论读诗:“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与张仲杰郎中论文》)诗评词论是前人对于诗词的高度概括,应引导学生对关键词句作深层细读品鉴。

比如清人纪昀认为《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语极凄切,却不衰飒”,“衰飒”一词是文本主旨的关键点,首先要理解它的字面意思,“衰飒”有衰落萧索之意,主要是景物的特征,指向渲染的浓重环境。唐张九龄《登古阳云台》诗云:“庭树日衰飒,风霜未云已。”此外,“衰飒”还有颓废失落之意,主要是指人的心境。清恽敬《与来卿书》:“进取宜缓,不宜因难进而衰飒。”根据诗文写作背景,可以分析“衰飒”以后面的注释为正解。接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言语凄切,但情感基调不颓废失落。韩愈在诗歌中悲歌当哭,但却愤慨激昂,义正词严地表明白己刚直不阿的信念。

(二)多元解读的触发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的解读”,要重视培养学生“借助有关资料评介作品的能力”。教材习题中诗评词论比较丰富,课堂教学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解读欣赏,并能够查阅课外的资料,帮助学生对诗歌进行多元的解读。

如《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独自莫凭栏”中的“莫”有两解:一读人声,解为“勿”;一读去声,同“暮”,解为“黄昏”。古代词人有浓重的登楼凭栏情结,词人的栏杆诗词不胜枚举:“凭栏总是销魂处”(晏殊《踏莎行》);“怒发冲冠,凭栏处”(岳飞《满江红》);“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栏杆往往是“销魂”的场所,也是作者痛苦的载体。

在《浪淘沙令》中,“凭阑半日独无言”,李后主倚栏伫立,往事不堪回首,“独自莫凭栏”让人感到的是强烈震撼的绝望和悲痛。那么“莫”怎么理解更好?“勿”是不要,“暮”是黄昏,两种解释都通,在阐述理由时要结合词人当时的心境。不要独自凭栏,是对自己的劝诫,凭栏远望,触景生情,情更凄切,不如不登临高楼。不过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中偏向“暮”的意思,他从时间顺序、声调音节和上下阕词意的角度分别作了细致的诠释,可以和学生共读,多元分析。

(三)能力提高的衍生点

高考诗歌鉴赏题型中有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有时还需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理解。对别人的评价就是对诗评词论的分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涵盖了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难点和要点,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把诗评词论引入到习题中,能够借诗评词论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答题中得心应手。

近几年的江苏省高考卷中,就考查了两题对前人诗评词论的题目。2010年诗歌鉴赏(《送魏二》王吕龄)第三小题,“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境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2013年诗歌鉴赏(《醉眠》唐庚),《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做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知晓理解诗评词论的意思,比如分析诗歌“曲尽其妙”的妙处,先得理解它的字面意思,“曲”读第一声,解释为委婉细致,如果误读成第三声,变成文章的结尾处,就与“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的题意大相径庭了。然后再根据题目的要求抓关键词去解答,如2013年的江苏卷,“芒焰”和“简淡”就是分析的关键。

如果说唐诗宋词是我们历史文化的瑰宝,那么诗评词论则为我们探宝点亮了火把。我们要充分借鉴和利用诗评词论的独特视角和精辟见解,带领学生追随古人鉴赏的足迹,亲近诗人,走进诗词,融入民族文化的洪流,把学生培养成会读诗词、能懂诗人、善评诗品、“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自主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