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015-09-10 07:22葛军旗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3期
关键词:调动沙漠积极性

葛军旗

语文是一门见效很慢的学科,这也使得学生对语文有了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学不学一个样,反正分数也不好往上提。至于阅读更是没有一定之规,读什么,不读什么,没有太明显的界限,对提高语文阅读能力,短时间也无法见效,因此,学生就变得对语文教学懒散起来。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 适度扩展,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要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先增强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会引导学生逐渐对语文感兴趣,对教师在教学中组织的活动积极参与,不知不觉走进语文,爱上语文,语文的教学效率自然会逐渐提高。例如,在讲成语的时候,涉及到三十六计的内容,我延伸到相关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眼里放出异彩,学生的积极性真的被调动起来了。然后,我以比赛的形式考查了三十六计的内容,学生们积极性依然很高,记得滚瓜烂熟。我还留了课下作业,让学生积累每一个计策相关的历史故事,并在语文课上讲给大家听。学生们由被动变成了主动,班里掀起一股学习语文的热潮。可见增强趣味性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二、适度引入人文文化

初中语文教学其实是灵动的,但大多数教师把语文上成了死板的知识讲解课、记忆检验课、考试机器训练课,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我将语文课堂的内容变得逐渐丰富起来,在不喧宾夺主的情况下,适度引入课外的一些历史人文知识。例如,在讲《岳阳楼记》的时候,我将这篇课文扩展了一下,先让学生对本篇课文熟读成诵,并将岳阳楼的相关历史文化一一介绍给学生,通过它,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更加丰富的文化知识,当岳阳楼深深印在学生脑海的时候,我又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国的四大名楼是什么?学生们面面相觑,我用视频让学生欣赏了另三座名楼: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通过这一短片,学生了解到祖国丰富的人文地理文化,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深热爱之情。每一座名楼都是一个立体的文化集结点,学生们将这些文化名楼了解之后,文化积淀也就变得深厚。语文不应该是一堵墙,而应该是一个中国文化的横切面,或是一个窗口,学生由此看到语文天地的博大美丽。

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现代教学法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现代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学什么”,更重要的是“会学习”。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知识的现代人。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学会独立面对、处理学习中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去收获知识。学习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实际上是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在思维过程中学会思维,这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根本途径。如在教学《向沙漠进军》时,笔者就引导学生辨析、理解标题,一个学生说是“治理沙漠”,另一个说是“改造沙漠”。笔者肯定后,要求学生再读文章深入思考。学生读后有的说标题突出了沙漠的危害大,因为沙漠是人类的敌人;有的认为标题突出了治理沙漠的难度很大,才用“进军”二字,表明要像军队攻克堡垒那样才能征服沙漠;也有的阐明了“进军”的另一层含义:不仅是防御,而且要进攻;不仅有收复失地的把握,而且能把沙漠变成绿洲。通过此番讨论,笔者引导学生上升到了理性的认识,那就是:对一个问题要从多方面进行广泛思考,这样才可能有更全面深刻的理解。

柏拉图说: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美事来做,才能有所收益。这就要求我们想尽一切办法帮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地参与教学。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

金沙中学)

猜你喜欢
调动沙漠积极性
激发兴趣,走出误区
浅谈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动力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走进沙漠
数独驾到
响鼓
穿越沙漠
巧创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调动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