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收尾”四策略

2015-09-10 07:22连忠友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5年11期
关键词:收尾课文文章

连忠友

一堂好的语文课,既要有良好的开端,又要有有效的结尾。那么,如何才能把课“收”得高明,起到“余音绕梁”之功效呢?

一、产生“?”之效——巧妙设问,训练思维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有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前提,倘若教师在课堂“收尾”之时,能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巧妙设问,就可以让学生有一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引领学生进入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精神,从而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案例1】《少年闰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出示“我”与闰土的离别图)

师:同学们,“我”与闰土即将分别,此时他们心中有千言万语想向对方倾诉。“我”会对闰土说些什么?而闰土又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闰弟,下次忙月时,你一定要与你父亲一起来我这,我还希望你能带我去捕鸟呢!

生:迅哥儿,你别难过!回到农村,我一定给你捎带一些五彩贝壳来!

……

师:是呀,这短短的一个月眨眼间就过去了,而他俩却情同手足。三十年过去了,这对“兄弟”又再次重逢,此时又是一幅怎么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生:三十年后,闰土与“我”都长成了身材魁梧的青壮年,而且事业有成。

生:当他俩相见的瞬间,肯定会相拥而泣,互相寒暄,心中有说不完的话。

……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只可惜你们都想错了,三十年后,当这两位亲如兄弟的朋友再次聚在一起之时,闰土却再也不敢称呼“我”为“迅哥儿”了,而是恭恭敬敬地喊了“我”一声老爷?为什么,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变化呢?我想同学们心中一定有好多的疑问,是吗?

(学生听得目瞪口呆,点了点头)

师:如果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大家课后可以去认真读读鲁迅先生写的《故乡》这本书,相信你心中的这个“?”就能解开。

一堂课的结束,并不应该以完满的句号而结尾,而应成为新的开端。案例中教师巧妙设问:为什么两位情同手足的兄弟,三十年后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这样一个问题,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新的思考走出了课堂,走向课外阅读,从而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二、产生“!”之效——创设高潮,戛然而止

好的语文课不是呆板的,而是机动灵活的。语文课上,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安排“高潮”,这个“高潮”可以安排在课文的“收尾”阶段,从而把学生推到一个新的境界中去,然后戛然而止,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案例2】《圆明园的毁灭》(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再回头来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你们对文中作者的这一评论有什么看法吗?

(学生读后都认为这两句话写得好,圆明园的毁灭,既是我国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的巨大损失,同时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所受的奇耻大辱)

师:对,这是中华民族不可忘记的奇耻大辱,是国耻。同学们,作为中国人,看着这些强盗的行径,你一定有满腔的悲愤想说出来吧?

生:我们要牢记这段屈辱的历史,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把英法联军告上国际法庭!

师:对,这是所有中国孩子此时内心的声音!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始终牢记自己的责任,让我们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师:好!你们就是国家的希望!

生: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还来自于国家的腐败无能。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所以今后我们一定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富强文明!(掌声)

生:历史已过去,但是屈辱的历史我们要牢记心中,要把自己的绵薄之力奉献给祖国,把我们祖国建设得更好,让她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掌声)

……

师:同学们,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这只是国家受难的一个开始,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指南针指引着军舰,不远万里开到中国;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火药,制造枪弹,屠杀中国人;他们用中国人发明的纸,与无能的清政府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这段屈辱的历史,请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永记心中,记住:我们是中国人!

这一堂课即将结束之时,执教者设计了“作为中国人,你一定有满腔的悲愤想说出来吧”这一说话训练点,把课堂教学推上了一个高潮,由于课中的情感积淀,此时的“收尾”就像一下子打开学生心中宣泄情感的闸门一样,所有学生都想说,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情绪、状态进入一个非常活跃的阶段。此时,教者适时地总结,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从而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神奇效果。

三、产生“……”之效——余音缭绕,引人深思

小学语文教材一般都围绕一个专题组织内容,它们有共同的主题,而且在写作方法上有很多相似点及异同点,所以教者如果在课堂“收尾”之时,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并布置一道有思考价值的作业,这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值得探索的“省略号”,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跳出课堂这口“井”,能够得到更广阔的发散。

【案例3】《北京的春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我们再回顾一下全文,文章作者从 腊月到正月十九,只选择了五个时间段的主要活动,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热闹、欢乐的春节。让我们再次进入文本,用心体会一下作者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再次进入文本,思考并交流讨论)

生:老舍先生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的。

师:是的,文章以时间为经线,同学们再想想,作者主要写了什么?

生:作者主要写了人们从腊月开始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接着写了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之夜,灯火通宵,人们放鞭炮等;正月初一男人外出拜年,女人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师:不错!这是文章的一条纬线,就是以人们的活动来结构全文。谁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文章写得详略得当。

师: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老师想听听你的看法。

生:课文中作者除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是详写的,其他都一笔带过。

师:是的,同学们,这样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能使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希望大家在写文章时能运用这一方法,防止胡子眉毛一把抓,平均用力往往写不出特色来。

生:我还发现文章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方法。

……

师:同学们,原来作者是采用这些方法来把中国传统的节日风俗描写得生动有趣的。明天另一位作者将为我们介绍中华民族历史古老的地方戏曲——《藏戏》,不过作者却采用了不一样的写法,同学们今天晚上不妨看看我们马上要学的《藏戏》这一篇课文,看看两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本片段中,教师在课堂“收尾”之时,抛出“省略号”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更妙的是,这样的结束让学生感到:思前,隐线纤纤,觉余音缭绕;顾后,兴趣盎然,欲奋力再攀。

四、产生“。”之效——归纳总结,钩玄提要

这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课堂上的知识较为繁杂,再加上小学生不善于归纳知识,所以当这堂课即将“收尾”之时,教师要将这堂课中的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来,这样就可以对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的梳理,帮助学生建立起一棵“知识树”。一般课堂教学中常采用让学生回忆,教师以提纲挈领的形式进行板书,这样一目了然且简明扼要,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案例4】《山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雨后的叮咚声给山林留下了余韵,也给我们心中留下了余韵,欣赏完这么美的课文,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老师,我知道这篇课文是按“雨来时,雨中,雨后”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生:我还知道这篇文章首尾呼应,作者重点写了山雨的声音和颜色。

……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多,哪位同学来告诉老师,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哪些写作特色值得我们学习?

生:同上一篇课文一样,这篇课文中作者也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把岩石、树叶、绿草想象成琴键;把雨丝比作手指。

生:写“雨中时”,作者通过听觉和视觉写出山雨的音韵美与色彩美。

生:在这篇文章里作者同样运用了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对山雨的独特感受。

……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能热爱身边的大自然,用心去看每一处景物,相信你们也能写出与作者一样美的文章。

这种常用的“收尾”方法,既是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是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归纳,它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强化和深化的作用。最后,提示学生将阅读中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也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课堂“收尾”要达到神奇之效,需要执教者不断深入钻研教材,结合不同类型的课文来探索教学艺术,这样才能把课“收”得高明,起到余音绕梁之功效。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水南中心小学 353400)

猜你喜欢
收尾课文文章
人物通讯写作教学摭谈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芭比的闪亮王冠
背课文
收尾工作的大差异来自于这些小技巧
钱家营矿工作面过老巷收尾技术研究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